王金梅
六月一个下着细雨的湿热黄昏,我来到了福建永定,探访心念已久的永定土楼王,来到了那个神奇又神秘的古建筑中。
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耀眼的明珠。
在最初,土楼是为了防范土匪战乱、出于族群安全而建成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土楼就像个碉堡,最初的使命就是将洪水、盗贼、土匪和一切的兵荒马乱都挡在门外。
当这座圆形土楼映入眼帘,我能感受到惊心动魄的视觉冲击。它雄伟、高大、壮观,一如蘑菇状的堡垒,人们在它面前是如此渺小。黄色泥土的墙壁,是被时光打磨过的斑驳的颜色,那种厚重的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惊奇、震撼。
世界上怎么有如此神奇的建筑?客家人怎么建起这的建筑?在300多年久远的岁月中,那世世代代的人是怎么生活的?土楼王本身就像一个句号,又引出了无数个问号,无数个谜团。
“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这首童谣,唱的便是有“土楼王”之称的承启楼。
承启楼是江姓村民在1628年开始修建,历经三代,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和巨额的财力,花了整整81年的时间才修建而成的。令人称奇的是,在修建承启楼期间,建楼夯墙时,都是晴天丽日的好天气。为感谢老天帮忙,当地人又把它叫作“天助楼”。
承启楼直径73米,走廊周长229.34米,总建筑面积5346平方米,400个房间,是土楼里环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土楼,也是保存最好的土楼。
一座土楼就是一个“大家族,小社会”。一座土楼就是一个家族的凝聚中心。鼎盛时期,在承启楼同一屋顶下居住了800多人,简直就是一个热闹的小镇。他们同祖宗、同血缘、同家族,过着共门户、共厅堂、共楼梯、共庭院、共水井的和睦生活。共存共荣,共亡共辱,朝夕相见,鸡犬相闻,就像安宁祥和的世外桃源,也反映了客家人融洽和睦的家风,平等团结的传统。
整座楼三环主楼层层叠叠,一层层向外展开,如同湖中的水波环环相套,中心位置耸立着一座祖堂。外环楼高四层,每层分隔成72开间。第一、二层外墙不开窗,只在内墙开一小窗,从天井采光;一层是灶房,二层是禾仓,三、四层是卧室。各层都有一条内向挑出的环形通道,并有四道楼梯,对称分布于楼内四个方向。
第二环楼两层,每层40个房间,第三环楼为单层,有32个房间,中心是祖堂,外低内高,三环楼就像三员大将紧紧守护着祖堂。这就是土楼大王的威仪,庄重而又壮观。
整个土楼房间大小一致,这也是圆楼的一个重要的特点,面积约十平方米左右,相对应的每一户人家,从一楼到四楼都有一个房间,一楼原来是灶房,现在都改作门面,一般都做生意。土楼导游的家就在大门旁左转第一个房间,他家经营茶店,卖福建特色的茶叶和手工烟,他的父亲今年72岁,就出生在这个土楼里,长在土楼里,也在土楼里迈入老境。
在一楼房间相对的,二环的外圈,每一家都有一个卫生间,小小的,只有两三平方,有很多人家都改成了厨房;而原来一楼厨房,都改成了门面。
二楼三楼都是居住的地方,几家用一个楼梯,窗户都是朝向土楼里的,用天井采光,窗户不大,没有玻璃,这样通风比较好。唯一有点欠缺的就是没有私密性,不隔音,邻里说话都能听得见;好在过去民风淳朴,相互尊重,人与人都能和谐相处。
在永定,无论是哪一座土楼,楼内的男姓居民只有一个姓,而且都是血缘关系较近的同宗同族人。一家之内,家长说了算;一楼之内或全村同族之内,族长说了算;在漫长的封建时代,这是土楼客家人所严格遵奉的一条原则。
在土楼游览,突然下起了暴雨,瓢泼大雨从天而降。雨水从微微上翘的屋檐直接飞溅到两环之间的水沟里,集聚在水沟里的水很快就排走了。400多年前的建筑,就采用了虹吸的原理,有着如此科学而发达的排水系统,遇到再大的暴雨也能排出去,从来不会发生洪涝,这让我们不得不佩服300多年前先祖們的聪明智慧。
导游的老父亲说,在他小时候,爷爷和他的兄弟们都住在这里;后来,父亲和他的兄弟们也都住在这里;再后来,就是他和他的兄弟们都住在这里……随着一代代人的故去,又一代代人的成长,土楼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由于土楼居住面积小,又无卫生间和洗浴设施,生活不太方便,许多人家都在外修建了新房,搬出了土楼。土楼里也很少有年轻人,现在只有几十户人家在此居住,大部分人家只是利用一楼的房间卖些土特产和旅游产品。这位老父亲见证了土楼大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和沧桑变迁。
土楼王建筑风格古朴粗犷,形式优美奇特,体现了客家人的超凡的智慧和雄厚的财力,既是兵荒马乱的投影,也是荣华富贵的象征。
土楼地理位置依山就势、沿循溪流,与青山、绿水、田园风光相得益彰,组成了适宜的人居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景观。它们沉稳而庄重,用最和谐、最默契的方式,与周围的秀丽风光融合在一起,成为这片土地上不可磨灭的符号。
时光荏苒,岁月变迁,每一座土楼都承载着漫长的家族往事和厚厚的历史,经受着几百年岁月的洗礼,那生生不息的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向世人讲述着它的前世今生;当然,还会传世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