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2022-05-30 08:42石飞燕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2年8期
关键词:沁园春长沙核心

高中语文新课标非常强调语文核心素养,新课标认为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以往的高中语文教学课例,多是根据三维目标去设计教学问题,这些课例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是已经不太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构建。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体有什么策略?每个策略有什么注意事项?

一、在质疑标题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思维素养。

质疑标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因为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是质疑、求证、判断。学生对题目的疑问就是质疑,进而会结合文本、作者、时代背景以及自己的感受去求证,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

质疑标题也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的提升,因为思维的灵活性表现为发散思维,让学生理解標题不是唯一的。质疑标题也能让学生锻炼分析思维与归纳思维。因为学生要给文章重新写一个标题,是建立在认真研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研读的过程就是一个分析的过程。标题也是对整个文本的概括,如果学生不会归纳中心,也不能完成重新写一个标题的任务。

质疑标题还能促进学生思维深刻性的提升。因为学生还要能说出放这个标题有什么依据,也就是说出理由,说出为什么放这个标题。在分析原因的过程中,也就促进了学生思维深刻性的提升。

在《故都的秋》教学中,笔者提出了一个问题:题目为何要用“故都的秋”?故都就是当时的北平,为何不用“北平的秋”?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进行了发言。

教学片段如下:

生1:我觉得“北平的秋”比较平淡,比较客观,不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故都的秋”读起来比较有感觉,但是具体是什么感觉,我说不出来。

师:这位同学能够感受到标题的美,在评价美方面还有进步的空间。同学们,我们可以抓住一些关键的字进行一些联想。比如,我们先用“故”这个字进行组词。

生2:故人、故乡、故土、故国。

师:同学们,“故”的意思是“原来的、从前的、旧的”。人们总觉得过去的东西是美好的,而美好的东西深深留在了记忆中。“故都的秋”带有作者浓烈的主观色彩,带有对北国的秋天的一种浓浓的思念。

在《沁园春·长沙》教学中,笔者提出了一个问题:标题是《沁园春·长沙》,你能换个标题吗?如果可以,谈谈你换这个标题有什么依据。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进行了发言。

教学片段如下:

生3:我觉得题目也可以换成“橘子洲头”。

师:请你具体说说为什么可以换成“橘子洲头”,你有什么依据。

生4:因为词人上片看到的壮丽的景色,全部都是站在橘子洲头所看到的。

生5:我觉得题目也可以换成“同学少年”。

师:请你具体说说为什么可以换成“同学少年”,你有什么依据。

生6:因为整篇诗歌的主人公就是这群积极向上的同学少年,而且也正是这群同学少年有能力带领中国人民追求自己的自由。

二、在质疑注释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质疑注释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核心在于质疑、求证、判断。教师的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质疑注释的唯一性,然后让学生去假设和求证,最终得出自己的判断。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沁园春·长沙》教学中,笔者提出了一个问题:“鱼翔浅底”中的“翔”,除了课本的解释之外,你有什么不同的理解吗?

师生对话如下:

生11:课本的解释是“形容鱼游得轻快自由”。词的前面写到了“漫江碧透”“鹰击长空”。那么,江水那么清澈,天空是否可以倒映在江水中?如果天空倒映在江水中,是否也可以认为鱼儿飞翔在天空中?

师:你是结合了语境去进行注释。是否还能结合主题去谈谈。

生11:另外,从主题来看,主题是同学少年带领中国人民追求自由,而天空比海洋更加广阔,把“翔”字理解成鱼儿在天空中飞翔,是否更能照应主题?

师:我也认为把“翔”字理解成鱼儿在天空中飞翔,确实更能照应主题。

三、在读写结合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按照新课标的理念,阅读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阅读这一个层次,还要从阅读走向写作,强调读写结合,以读促写,读写共生,读写一体。读写结合的方式经常表现为仿写,也可以写出阅读文章后对为人处世的启示。语文核心素养其中一点是语言素养。语言素养其中一个小点是“表达与交流”。在读写结合的过程中,有助于学生的语言运用。

以《故都的秋》为例,笔者布置了一个作业,作业内容为:“同学们,请模仿与借鉴课文,写一篇文章表现我们校园的秋天。”课文让学生感受到了美,学生也学会了欣赏与评价美,但要学会表现与创造美,离不开与课文相关的仿写练习。通过仿写的方式,让学生表现和创造学生们心中美好的校园形象。校园是美丽的,秋天也是美丽的,秋天的校园就更加美丽了。

在《沁园春·长沙》教学中,笔者布置了一个读写结合的写作任务,写作任务为:学习了这篇文章,对你的为人处世有什么启示?请写出你的感受。

学生的写作感受如下:

生7:我觉得我们少年应该格局更大一点,眼光更远一点,看到民族,看到国家,而不是只看到我们自己。我们要像同学少年那样充满爱国情怀和奋发向上的态度,而不是只关心自己微小的得失。同学少年让我们站起来了!但是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和挑战,要让我们的后代在民族之林活得更有尊严,我们这一代人就要有烛照天下的情怀和理想!

四、在比较异同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思维素养包括比较思维、分析思维、思维的深刻性。学生要比较两个事物的异同,首先要分析,分析后要进行比较,还要思维为什么不同。在这个过程中,就培养了他们的比较思维、分析思维、思维的深刻性。

在《沁园春·长沙》教学中,笔者提出了一个问题:《沁园春·长沙》和《天净沙·秋思》都写到了秋天的水和鸟。这些水和鸟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学生要比较这些水和鸟的不同,首先要分析两首诗歌各自的水和鸟,然后再进行比较,这就发展了学生的分析思维与比较思维。再让学生谈谈为什么有这些不同,意在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师生对话如下:

生8:《沁园春·长沙》中的鸟是志存高远、追求自由、矫健有力的鹰,《天净沙·秋思》的鸟是衰败凄凉、伤感惆怅的乌鸦;《沁园春·长沙》中的水色彩斑斓、气势澎湃的湘江,《天净沙·秋思》的水低沉幽咽的小溪。

师:你可以用王国维的有我之境理论去解读吗?

生9:王国维认为:“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毛主席心中有革命豪情,所以眼中的景是豪放壮丽的;马致远心中带着游子的思乡之情,所以眼中的景是伤感惆怅的。

在《沁园春·长沙》教学中,笔者还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请比较“独立寒秋”与“群立秋天”的异同。设计意图是发展学生的语言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品味“独”与“群”的区别。

师生对话如下:

生10:相同点都是站立,都是秋天。

师:那不同点在哪里?

生10:不同点在于,群立是一群人站在那里,独立是一个人站在那里;秋天只是简单点名季节,主观色彩不浓厚,寒秋是指寒冷的秋天,同时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和象征意味。

师:你可以结合时代背景和当时的历史文化情境去深入谈谈吗?

生10:结合时代背景和当时的历史文化情境,我们知道当时是1925年,正是军阀混战的时代,那么这个寒秋是否也象征了黑暗势力?那么这个独立是否也有了一种勇于担当、傲雪凌霜、舍身取義、舍我其谁、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

师:你的解读很有意思。你这种解读有理有据。

五、在变换文体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高中语文新课标认为,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改写文学作品。变换文体,就是改写文学作品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改写文体,其实就是表现与创造美,是属于迁移运用。改写文体其实是一个任务,以任务驱动学生感受和体验美,进而理解和评价美。学生要完成这个改写任务,首先要研读课文,感受课文,理解课文,并了解课文的文体。要改写,也要了解被改写的文体。通过改写活动,也可以让学生在改写中掌握两种不同的文体。当然,更重要的是,在变换文体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在《沁园春·长沙》教学中,笔者布置了一个改写任务:请结合自己的理解,把《沁园春·长沙》改编成现代诗歌。

师生对话如下:

生12:下面是我们小组合作改编而成的诗歌。

当寒冷的秋天到来,当我独自一人伫立在橘子洲头。我依然凝视着滔滔的江水,在我的心中写下:相信未来。

是苍鹰就该翱翔天空,是鱼儿就该畅游海底。我多灾多难的祖国人民,谁带领您们追求自由?

我的同学少年,少年强则国强。达则兼济天下,不要忘记历史赋予您们的重任!

师:你们改编的现代诗歌写得很好。诗歌充满了乐观的精神,充满了爱国情怀,充满了少年的担当。

六、在举例阐释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举例阐释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有利于促进学生能力的迁移。因为思维的灵活性表现为思维的广度,表现了能够举一反三。

在《沁园春·长沙》教学中,笔者布置了一个举例阐释任务:我们从这篇文章中,可以学到哪些写作技巧?请举例说明。

师生对话如下:

生13:我觉得开头要简洁,要有一个句子统领全文,要照应题目。如文章用“来的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来统领全文,用“饱尝这故都的秋味”来照应题目。

师:前后照应会显得文章更加严谨。

生14:我觉得可以用对比的手法来反衬出自己要赞美的事物。如作者把北方的秋与南国的秋进行了对比。

生15:我觉得写景要选取典型的画面。如作者选取了五个典型的画面去表现北国的秋的特点。

生16:我觉得选取典型的画面后,还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的角度去表现画面。如作者看到了碧绿的天色,听到了各种声音,感受到了落蕊的柔软。

生17:我觉得还可以叙议结合。如作者在描写完五个画面后,对秋天进行了议论。

生18:我觉得要首尾呼应,首尾呼应可以表现为直接抒情。如最后一段作者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换取北国的秋天。

七、在跨学科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所谓在跨学科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利用美术、音乐、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的知识,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进而构建语文核心素养。

课文是通过文字去表现,文字具有抽象性的特点,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具体地感受课文,教师可以播放相关的图片以及音乐。

以《故都的秋》为例,笔者在上课时播放了以下的图片:北国的秋、南方的秋、芦花、柳影、夜月、北平的胡同、牵牛花、槐树的落蕊。还播放了孙俪的《风吹麦浪》,营造秋天冷清、寂静、悲凉的氛围。感受和体验美是基础,进而才是理解和评价美、表现和创造美。

笔者还借助了美术以及音乐学科去学《故都的秋》,能让学生更真切去感受课文的美,感受北国的秋的冷清、清闲、寂静以及悲凉,为后面的表现与创造美作了良好的铺垫。

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构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具体教学中,应强化阅读与积累,同时方法也很重要,如果我们一线教师能够坚持借助这些策略,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构建就一定会取得长足进展。

石飞燕,浙江省诸暨市第二高级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沁园春长沙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长沙之旅
沁园春·赞中原
我眼中的长沙
沁园春 ·春朝送暖
读毛主席《沁园春》感怀
多姿多彩的“长沙窑”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