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涵
摘 要:在多元文化交融、传统文化式微的背景下,本文反思了当前创设幼儿园育人环境存在的问题,以促进传统文化传承和幼儿心智与人格健康发展为目标,探索创设传统文化区域,在幼儿教育环境和各类活动中融入传统文化要素的方法。通过创设具有不同教育功能的区域,为幼儿丰富体验、探索未知提供必要环境条件和素材,满足学生的个体身心发展需求。在游戏、生活、美工、科学等教学区域中融入多样化的传统文化符号和要素,可以让幼儿在参与相关主题的教育活动时,感知、体验和了解传统文化。
关键词:传统文化区域 幼儿园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2.08.034
虽然历经战乱和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华传统文化对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行为和思想观念依然极具影响力,并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被创新。时至今日,诚信等理念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部分,得到了现代人的广泛认同。但在幼儿教育领域,由于受到西方现代教育理念的影响,加之幼兒认知能力有限,传统文化的影响力逐渐弱化。尤其是在区域创设方面,无论是布景、活动素材选择,还是主题设计,都充斥着卡通形象等西方文化元素。虽然从幼儿教育学视角来看,这种区域创设风格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但如果考虑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幼儿品格塑造和创造力发展,就必须反思其中的问题,让传统文化回归启蒙教育领域,发挥其全面育人作用,培育幼儿的民族认同感。
一、幼儿园区域创设的内涵及现状
1.区域创设的内涵
由于幼儿思维能力、生活经验十分有限,极度依赖感性认知能力去认识新事物和丰富体验。所以,幼儿园在开展学前教育时,为了便于组织不同主题的游戏等实践性教学活动,针对幼儿的认知规律和行为习惯,把幼儿园内外部空间划分成不同区域,并且结合阅读、美工、生活、游戏等区域的教育功能和活动组织形式,创设特定情境并配备相应的教学道具、材料,为幼儿展开探究创造条件。一方面,运用与活动主题相关的素材和工具布设场景,吸引幼儿探索未知,丰富体验。另一方面,教师结合教学目标观察幼儿反应,提示、引导和激励幼儿参与其中,以角色扮演、做游戏等形式,学习各方面知识、训练肢体协调性、提升审美能力,达到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目的。因此,区域创设是幼儿园开展各类教学活动的基础,对实现育人目标具有关键作用。
2.区域创设的现状及问题
由于受到西方教育理念和现代文化的影响,幼儿园在布设不同区域场景、创建教学情境时,习惯于运用卡通元素,道具、布景、装饰乃至教学素材选择,大多与传统文化无关。这显然有悖学前教育的相关文件要求,无法实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育人目标。此外,在应试教育压力下,很多家长对学前教育产生了非理性的期望,导致超前教育问题越来越普遍,使得幼儿园区域创设背离了为幼儿探究未知服务的初衷,倾向于传授各学科知识。此外,由于区域创设需要有一定的师资支持,部分幼儿园受制于资源不足,区域教育功能不完善、资源投入不足、无法满足教学活动需要的情况比较常见。
二、创设传统文化区域的实践意义
相比于理论阐释、技能传授和知识学习,各种现实生活场景中蕴含的文化元素更有助于传播和继承传统文化。尤其是审美取向、道德伦理等非物质文化,其传承高度依赖个人成长环境。而场景构建、氛围营造是设计和组织学前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让幼儿了解行为准则、掌握各方面知识、提高认知能力至关重要。所以,无论是着眼于提高幼儿园教学质量、为幼儿创造有利于其成长的环境,还是为了实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目标,都有必要探索优化区域创设,把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
1.塑造幼儿品格,发挥传统文化德育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经历了数千年沉淀,在艺术、思想、文学、手工艺等领域都有极高造诣,结合教学目标恰当选择相应的文化要素,并且在幼儿园区域创设中合理运用,有助于塑造幼儿品格,发挥传统文化的德育作用。例如,在语言区、美工区等区域中,在装饰物、教学道具和素材中融入国画、民间传说等元素,或者在教学活动中,合理设置活动主题和流程,都可以让幼儿探究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学会如何与同伴交流合作。在探究新知识、丰富认知经验的同时,塑造其品行。
2.促进传统文化传承和幼儿心智发展
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让幼儿在各个区域接触和感知传统文化,可以使之产生文化认同感。而且通过优化教育活动主题和内容设计,可以引导幼儿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借鉴古人的智慧,在以角色扮演、阅读绘本等形式体验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促进其完善人格、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在语言区或阅读区,运用国画等中国文化元素作为装饰、以中国传统音乐为背景音乐,辅以视频剪辑、挂图、中国古代民间故事或经典文学作品片段的绘本等教学素材就可以让幼儿在丰富文化知识、提高审美和鉴赏力的同时,感知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促进其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发展。
3.提升幼儿审美能力,发挥传统文化美育作用
在中华传统文化领域,无论是民族服饰等物质文化,还是文学、思想等非物质文化,将其融入课堂教学都有助于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在幼儿园区域创设中加以运用,可以发挥传统文化的美育作用。首先,在美工、游戏等区域运用传统文化元素创设教学情境,可以让幼儿不知不觉间受到感染,丰富审美体验。例如,在传统节日,教师可以用契合节日主题的剪纸等手工艺品装饰游戏区,并且根据和节日有关的民间故事设计游戏活动,让幼儿在传统节日氛围下欣赏传统艺术,感知传统文化意境之美。或者在传统文化氛围下参与手工活动,让幼儿在学习传统手工艺的过程中锻炼操作能力,体验艺术创作过程,发展其鉴赏力和创造力。
三、传统文化区域创设的原则
根据幼儿认知能力发展规律,学前教育活动中的场景构建、环境氛围创设旨在创造适宜幼儿自主探索和成长的环境,而非服务于知识传播和技能学习。所以,在创设传统文化区域的实践过程中,也要谨记这一初衷,既要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又要考虑幼儿成长的现实规律。
1.传统文化要素与各区域教育功能相协调
目前,绝大多数幼儿园的区域功能分类和整体布局都有其理论依据,科学、游戏、美工等区域的划分,分别对应了幼儿某方面能力和素养的发展需要,有着各自明确的教育功能。所以,在探索创设传统文化区域时,要在科学划分功能区的基础上,选择和运用与各个区域教育功能相协调的传统文化要素。例如,在科学区的创设过程中,把指南针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果作为文化符号,以摆放模型、设计挂图等形式,用来装点科学区。让幼儿发现并探究其背后的传统文化内涵,了解古代科学家的故事和各领域的科技发展历程。也可以在设计科学教育活动主题时,选择与之相关联的传统文化要素,如在以探索时间概念为教学主题时,把日晷的视频或图片作为教学素材的一部分,吸引幼儿了解中国传统计时方法,进而对探究传统文化知识产生兴趣。
2.素材选择符合幼儿认知能力和身心成长规律
幼儿的认知能力、身心成长有其特定规律,在传统文化区域创设实践中,素材选择只有符合这一规律,才能达到吸引幼儿在各区域探究和学习的目的。首先,在装点区域环境时,尽量选择幼儿熟悉的文化符号。例如,从当地民间传统手工艺、戏曲等领域提取广为人知的元素,以图片、实物等形式创设情境;其次,在运用传统文化元素设计教学活动时,素材选择和活动形式设计必须适合幼儿自主探索。在美工区的教学活动设计中,如果是以实践操作的形式传播传统文化,就应当根据幼儿肢体协调性、思维能力水平,适当控制难度。避免因活动内容过于复杂,让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出现偏差。
3.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所有幼儿活动区域
在现代教育模式下,幼儿园是幼儿丰富人生经验和情感体验的重要场所,无论是组织教学活动的区域,还是用餐、休憩场所,或走廊、楼梯间等角落,都可以成为幼儿增长见闻、认识新鲜事物、探究未知的空间。因此,为了让幼儿在所有场景中感知传统文化,不仅要在语言、美工、科学和游戏等教学相关区域创设传统文化情境,还要在其他幼儿活动区域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例如,在餐厅等生活区域,可以采用中式传统装修风格,或者根据时节变化,在传统节日期间,在幼儿园人口、楼梯和走廊两侧,用包含传统文化元素的装饰物营造特殊氛围,并且设计相关主题教学活动,激发幼儿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4.結合教育活动主题,不断优化传统文化区域创设
新鲜感是幼儿在不同区域进行自主探究、参与各类教学活动的最大动力,为了保持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必须结合教育活动主题,不断优化传统文化区域创设。在针对不同教育目标明确活动主题的基础上,要根据需要优化拟使用教学区域的场景布置,选择和活动主题联系更加密切的道具、素材和材料。例如,同样是在美工区开展教学活动,如果是以体验剪纸、泥塑等手工艺为主题,应当选择传统文化中与之对应的素材。而当活动主题是制作绘本时,则可以用民间故事、古典文学名著经典片段为素材,引导幼儿根据其内容进行绘画和创作,可以达到传承传统文化、发展幼儿创造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双重目的。
四、传统文化区域创设的策略
1.明确传统文化区域创设目标,优化教育功能区域布局
在传统文化区域创设实践中,为了达到发挥传统文化育人作用并促进其传承的目的,可以让幼儿时刻感知传统文化、吸引幼儿从不同角度、以多种形式探究传统文化,对园内教育功能区域布局进行分析和优化。首先,针对传统文化内涵深奥的特点,为了让幼儿以感性认知的方式进行探究,扩大了角色扮演和表演区的面积,以便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时,搭建更为生动的布景,融入更多的传统文化元素;其次,在已有的生活区、科学区、建构区开辟用于呈现传统文化教育素材、投放探究式学习材料的角落,便于配合教学活动主题拓展幼儿的探究范围。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传统文化相关视频、展示节日习俗或本地特色传统文化要素等形式,吸引幼儿进行探究和学习。此外,把阳台、楼梯间等幼儿活动空间纳入传统文化区域创设范围,改变单纯迎合幼儿喜好的装饰风格。
2.针对不同区域功能,融入相应传统文化元素
在调整幼儿园各区域整体布局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区域的主要教育功能和教学目标,通过分析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已有认知,在各区域融入有助于丰富传统文化体验的元素。首先,结合本地地域文化特点和传统文化的传承状况,首选幼儿熟悉的民间故事、寓言或传统节日相关要素,以不同形式在各区域呈现。例如,用以民间故事为主题的绘画、剪纸作品装饰生活区域,或者在楼梯间等公共区域,摆放地方特色传统手工艺品;其次,鉴于幼儿在各个区域的活动有一定规律,要选择适合其自行探究和体验的材料,如在表演区域陈列不同时代的传统服饰,在美工区摆放各种传统手工艺品和创作用的工具等。
3.根据具体教学活动主题,合理选择传统文化素材
为了让各传统文化区域保持新鲜感,吸引幼儿不断拓展传统文化探究范围,要根据日常教学活动目标和主题,选择相应的传统文化教学素材,对已有布景、材料进行调整。例如,在表演区的教学活动设计和组织过程中,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活动主题,再选择有助于丰富幼儿某方面知识和经验的表演内容。而在素材选择环节,要针对幼儿认知能力,挑选富含传统文化意蕴、适合其探索的素材。比如,在舞蹈表演活动中,针对训练幼儿肢体协调性和合作意识的目标,借鉴民间传统舞蹈设计动作、服饰,引导幼儿了解传统舞蹈艺术和民族服饰。
4.强化与家庭和社区的合作,共建传统文化区域
鉴于传统文化区域创设需要使用和耗费较多资源,为了支持教师不断创新各区域场景布置,创设和教学活动目标相匹配的传统文化氛围,要强化与家庭和社区的合作,利用各方优势共建幼儿园传统文化区域。首先,了解幼儿家长有无传统文化学习和研究背景,邀请具备某方面才艺或传统文化知识丰富的家长,参与场景设计和布置;其次,通过强化和社区的合作,借助其人脉广、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邀请传统文化传承人、专家培训幼儿园教师,或者借用传统服饰等材料,用于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活动,也可以组织幼儿参与社区传统文化活动,解决幼儿园师资不足的问题。
总之,流传至今的各类物质、非物质文化对培育德才兼备的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多元文化交融、亟须提升文化认同感的背景下,应审视幼儿园的教育环境,以促进传统文化传承、塑造幼儿品格为目标,在区域创设实践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让幼儿在日常活动中感知其魅力、接受其熏陶,丰富幼儿文化知识和体验、塑造其品行和人格,在学前教育阶段就树立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 袁建岚、王明珍、刘春霞《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角色区域创建》,《新课程研究》2019年第4期。
[2] 肖庆玲《中国传统文化在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中的应用探讨》,《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年第5期。
[3] 王倩、陈晓宇、万丹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思考与实践》,《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202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