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及策略研究

2022-05-30 08:01韩文倩
关键词:中华德育传统

韩文倩

摘 要:在大数据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广大青少年普遍热衷于网络交流,与此同时他们会遇到多种多样的网络信息,极易产生错误的思考,在是非判斷中无法做出正确抉择,而劣质文化的传播就是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并在潜移默化中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消极影响。小学阶段是教育的黄金时期,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段,所以广大教师需要在小学德育课堂教学中引入和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重视德育课程教学内容,强化和提升学生在思想、意识、学习、思维等全方面能力,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增长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聪明才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小学德育 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2.08.031

新课程改革要求将德育放在第一位,在学生德育中引入和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索学习具有教育意义的德育知识。例如,广泛推广听说读写的学习方法,在中国诗词大会、中国少年说、汉字听写大会等广播电视节目中推广优秀文化,让学生主动去了解并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在诸多的校外培训组织中也开始重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讲解,并开设许多为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的有关培训活动。教育是民族发展的基础,只有对下一代进行优秀文化的传播教育,才能让广大青少年拥有更美好的未来。但部分家长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孩子报名了许多补习培训课程,在增加自身经济压力的同时,还可能令学生产生厌倦心理,所以在小学德育课程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和知识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是需要教师掌握的能力,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促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一、小学德育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意义

1.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我国是文化强国,从古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化极其丰富,存在诸多的文化知识,对于提高学生自身的品质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在小学德育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在对其进行传播与宣传的同时,还能增强对学生的品质道德培养。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播可促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优秀文化的丰厚底蕴,提高对传统优秀文化的认识,同时有助于学生传承并将传统文化弘扬到更远的地方,使优秀作品及文化发展传承的更好。

例如在中秋佳节来临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节日的发展历史,讲嫦娥奔月的美好故事,安排学生向家长学习如何制作月饼、花灯等,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明白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除此之外,教师在选择课堂上所使用的传统文化时,能够增长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的同时调节课堂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德育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完备教育教学体制机制

在小学德育教学课堂上,常常出现为了应对考试而出现的教育现象,并且该现象十分严重。这种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德育教学会产生消极影响,无法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而对学生的评判标准不能以学生的成绩作为唯一指标,而是需要将学生多个方面的学习发展情况作为参考,力求对学生作出公平公正的评判。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学生各个方面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所欠缺的知识进行针对性练习,加强学生全方面培养。此外,在对各方面考察中去发现学生出现的不良情绪,及时对学生进行辅导,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思想观念,因此,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入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对学生的各方面教育产生积极影响,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提供可靠的保障。

3.促使传统文化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在社会高度发展的环境下,人们出现了许多新的思想觉悟,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和手段等都与以往有着极大的不同。因此,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就要求广大教师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课堂内容,促使小学德育课堂教学跟上时代发展的变化。所以探寻当下教学机制,完善教学理念,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流传至今,所存在的优秀理念是丰富的,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或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对于培养学生品行和爱国的坚定信念有着极大的帮助,如果在学生的德育课堂上引入类似的教育内容,能够进一步提高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是非对错的分辨能力。同时,使用传统优秀文化作为学生德育内容,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并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还能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

1.小学教师在传统文化的传播中缺乏积极性

在我国增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的要求下,仍然有许多教师教学观念没有发生改变,在需要应对各类考试的情况下,教师还是更加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没有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在德育教学课堂上,忽视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多的关注课本上与考试相关的知识,从而忽视优秀文化对提高学生学习素养的全面养成作用。教师往往都认为小学生没有必要拓展过多的知识,而是着重讲解课本知识,缺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及应用,缺乏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观能动性。长此以往,枯燥乏味的教学课堂,只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产生厌倦的心理,并且也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弘扬与发展。

2.教师教学方式缺乏新颖性和独特性

小学生年纪尚幼,心智发育短暂,所以正处于好动的年龄,在课堂上无法专注学习,在大脑发育过程中对于简单知识能够很快理解,但并没有更深层次地掌握,也没有将学到的知识形成树状图,不能很好地调动自身情感。在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如果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会对学生形成系统知识过程产生消极影响,还会阻碍学生的情感体验。单一乏味的教学方式导致德育教学工作的进展不顺,而在德育教学中除了要向学生介绍传统优秀文化的内涵,也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里改善教学方式是极其重要的。在小学德育的实践教学中,多数教师忽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所需要的,与生活的联系间断,在教师普遍使用的“填鸭式教育”中,导致优秀文化得不到传承和发展,并且还掩盖了优秀文化的价值,没有帮助学生开拓知识范围,无法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同时,也阻碍了教育的前进步伐。可见,保持教师教学方式的新颖性和独特性至关重要。

3.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敏感度太低

在对传统优秀文化的选择过程中,小学德育教师总是在选择上无法选用最合适的案例进行教学,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敏感度太低。在社会发展高速前进的条件下,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在与时俱进,出现更多的新气象。但多数德育教师的实际教学课堂上,所采用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较少,并且部分教师都没有足够重视传统文化的应用,对优秀作品的开发明显不足,导致德育教学课堂学习氛围不佳。广大德育教师可以参考和借鉴现如今大学中所采取的社团学习方法,并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开展诸如国画、汉服、诗歌、书法等极具传统优秀文化的社团或者课外活动,来帮助学生去亲身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为学生搭起文化交流的平台。此外,在实际教学课程中,小学教师选用的传统文化深度过大,不符合小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部分选用的传统文化老套、不够新颖,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影响学生学习情况下还导致了教学质量下降,从而导致事与愿违。

三、小学德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

1.在课本的基础上渗透传统优秀文化

在小学德育教学中,传统优秀文化的使用是日积月累的,而在小学德育课堂上的渗透就是主要方式之一,教师能够根据本堂课的教学内容选用适合的优秀文化案例插入其中,促使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升。德育教师还需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如果是在爱国教育主题中,就可以选用英雄人物进行解说,以培养学生爱国的优良品质为目的,除此之外,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去红色纪念馆、博物馆、教育基地等,使小学生们能够在讲解员专业的解说下正确认识历史,并了解英雄人物们的经典故事,促使学生能够明白当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清楚我国历史上的战斗英雄们的光辉事迹,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也要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根据学生的不同反映,安排不同的教学案例。每一个小学生的学习情况都是不同的,学生的家庭生活环境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性格也会不同,因此,教师需要多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不同的学习材料,选用内涵、意义、深度不同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并在学习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在行为习惯的培养上,可以根据“吾日三省吾身”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习惯的养成技巧,在学生出现错误习惯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改正。对于缺乏自信的学生,教师可以对他们多加鼓励,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使学生理解“天生我才必有用”的真正含义。总之,改善教学方法是小学德育教学的重点。

2.要积极构建有利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态,因此,教师能够利用恰当的学习环境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全面推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建设。德育教学工作,要重视文化育人。在学校校园文化设计中可以适当增加传统优秀文化元素,如二十四孝图、勤奋学习的传统标语、尊敬师长和友爱同学等优秀品德内容,在草坪中、台阶或是墙壁上都可以放置优秀文化的宣传记录标语,使静态校园变得高雅的同时,也能帮助学生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的角落可镌刻历史杰出人物和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作品,建设多种多样的德育教学体裁,在无形之中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引导,陶冶小学生的情操。学校还可以组织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开展各种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如古诗词朗诵大赛、中华才艺展示、皮影戏等非遗项目进校园等,激发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此外,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增加自身的专业知识,增强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积极探寻优秀文化中存在的教育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带领每一位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例如,教师在端午节时可以带领学生学习包粽子,讲述屈原的爱国故事,以此拓展学生对端午节的历史由来、发展变化等的了解(如端午节还被称为龙日节、重阳节、龙舟节等),促使学生增强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认同;在清明节、国庆节时,可以带领学生去烈士墓园扫墓,参观历史文化遗存、红色文化基地等,把课堂搬入博物馆、文化馆、档案馆等“文化第一现场”,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精髓,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基因。

3.将课堂理论与社会实践充分结合

在小学这一黄金教育阶段,只有理论没有实践是绝对不行的。因此,小学德育教师要充分重视理论知识教学和学生实践操作的合理结合。作为学校,可以在特定的节假日中安排不同的活动,帮助学生将在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应用,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丰富学生业余生活的同时,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再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认知和弘扬。在角色扮演中帮助学生亲自掌握到学习到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学习文明礼仪,体会中华优秀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将实践操作和思想道德学习相结合,以完善德育的实施目的。学生永远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教师也起到传授知识的重要作用,二者不可偏废。因此,在教学过程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导知识后也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以德育的教学目的为目标,带领学生对学习到的优秀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进行思考,帮助学生真正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主要作用和有效运用。

总而言之,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及弘扬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因此,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的重要时期,要在小学德育教学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入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学习并掌握其中的要点,这就要求德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學生的自身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多注意身边事,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发现与德育有关的内容,并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学习他人的良好行为和品德操守。在小学德育课堂上渗透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长久而周密的计划,需要教师们不断地学习新方法、新知识、新技术,同时想方设法在小学德育课堂上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向学生展示、引导、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小学德育课堂教学中融入优秀文化,在增强学生对我国优秀文化了解的同时,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帮助学生主动学习,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以促进社会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冬美 《小学语文德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浅析》,《学苑教育》2021年第29期。

[2] 徐珺《小学德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及策略研究》,《新课程》2021年第34期。

[3] 王欢《小学德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研究》,《教师》2021年第3期。

猜你喜欢
中华德育传统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