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成长”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践

2022-05-30 05:19:35魏龙环
教育·校长参考 2022年8期
关键词:育人学科评价

魏龙环

学校课程应该是一所学校核心理念和育人追求的体现。而学校课程建设就是要根据学校的育人需求或问题,而对学校课程进行持续改进的专业活动。因而,科学的学校课程建设应当在学校核心理念和育人追求的引领下,聚焦学校育人实践中的真实问题,通过系统的建构与实践将学校的核心理念与育人追求落实到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切实提升学校的课程领导力与教师的课程素养。所以,学校课程建设的起点是学校面临的办学实际与现状。

东北师大附中朝阳学校是北京市朝阳区教委与东北师大附中合作创办的一所全寄宿制公办完全中学。学校坐落于北京市朝阳区金盏国际金融商务区,成立于2012年,在校学生1200余名,专任教师140余人,校园占地面积近8万平方米。学校作为“实验性、学术性、示范性”区域名校,建校10年以来构建了“完中贯通培养”的新型育人模式,形成了“全寄宿”和“完中贯通培养”两个特色。学校以办成一所国际视野、高品质发展的现代学校为目标,坚持培养“自觉现代人”,致力于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成长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

办学理念与育人目标

基于办学定位,学校首任校长李桢在总结70年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学生的心智特点提出“自觉教育”的办学理念,认为自觉是人的基本人格,是人一切实践行动的本质规律。“教是为了不教”,“人要学会做人”,教育的自觉在于满目有人,使人从自然和自发状态进入自觉全面发展的状态,并追求一生中本性的自我超越和自我发展。

因此,学校致力于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塑造自砺品格、实现自我超越,帮助学生成长为“脸上有笑、目中有人、胸中有理、腹中有墨、肩上有担、手上有艺”的自觉现代人。基于这样的办学理念,学校的育人目标是:培养自觉的现代人。

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

基于育人目标,我们致力于体现立德树人、以学生为本的课程价值,并有机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将课程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阶段发展需求联系在一起,构建符合学生成长需求的课程体系,通过课程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自主能力、激发内在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终身可持续发展。同时,我校的课程建设以追求自觉、唤醒自觉为目标,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我校的课程建设充分体现融合性,表达为“学科+”的四个维度,打通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课程通道,明确“全面发展,追求自觉,促升优长潜能”的课程目标,并在课程体系建构中体现以下三个原则。一是以生为本,遵循规律。课程建设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需要,适应现代社会的时代发展要求,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打下基础,为学生的个性、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二是系统规划,融会贯通。课程建设基于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统筹涉及学校课程结构和各层级各领域课程,系统规划基础性课程、拓展类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促进学科内、学科间、校内外课程的融会贯通。三是丰富多元,自主选择。课程建设整合了校内外课程资源,凸显课程的多元性,打破课堂和学科边界,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的课程选择,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增强学生对课程选择的可能性。

基于这样的课程目标与课程原则,学校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自觉教育为核心理念。整合国家、地方、校本课程,以德为核,调整和重组国家课程,定向开发校本课程,设置基础性、拓展类、研究型课程。通过改革课程供给结构和精准定向实施,实现“三个统一”即必修与选修、学科与活动、基础与研究的统一,“两个打通”即打通学科壁垒、打通学程限制,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自主意识,促进学生自觉、全面、优长的发展。从而建构了“自觉·成长”的课程结构,课程结构寓意为——以德为轴,围绕“五自成长”课程为核心,框架起九大领域、四个系列、三个向度的课程内容,设置基础性、拓展类、研究型三个层级的课程。

课程设置与课程实施

课程设置 首先,基于学生的自觉成长,以德育课程为核心,建构基础性、拓展类、研究型三个层级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一是基础性课程,属于课程结构的基座,是国家课程,注重基础性,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课程保障,其内容包括语言与文学、人文与社会、数学、科学等九个领域,课程价值在于夯实学科基础,面对全体学生开设,通过校本化实施,注重夯实学科基础,培育基本素养,发展基础能力。二是拓展类课程,位于课程结构中端,突出选择性,基于融合、旨在通过多元课程群满足不同群体学生的成长需求,为学生提供适合的课程。学校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出发,调整和重构知识类拓展、技能类拓展、艺术类拓展、综合实践类拓展四个系列的拓展类课程。拓展类课程面对分层学生开设,注重拓展学科知识,培育知行意识和艺术素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三是研究型课程,位于课程结构顶端,分主题课程、项目课程和大学先修课程等三个向度。该类课程主要面向学生个体,部分课程指向综合能力提升。课程注重链接学科前沿知识、培育和发展创新能力、促升学生优长潜能。

其次,“五自”成长课程位于课程结构的轴心,充分体现课程融合性。以“学科+自我”的方式,整合学科课程、课堂学习、寄宿生活、德育课程等领域,分为自主规划、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评价、自主创造五个系列的课程,助推学生不断地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在丰实可选的课程群学习中,让学生“自觉成长”成为可能。

课程实施 首先,学校分层级实施基础、拓展、升能课程。一是基础性课程的实施。对国家课程进行学科组重构与整合,学科组统筹推进九大领域课程的实施,各学科组基于学科本质和学生学情构建学科课程实施结构;发展学生学习力的课堂实施,以“学本优效”课堂为依托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力;在国家基础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程设计、实施、评价三个维度发展学生学习力。课程设计方面,学科从“一案三单(教案和课前预习单、课上问题单、课后训练单)”做起,落实学生自主预习的能力,学会发现与提出问题;课程实施通过学生展讲、教师引领、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课程评价基于自主评价、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三维评价来构建促進学生学习力提升的评价模式。二是拓展类课程实施:采取“行政+走班”的双管理机制实施知识类拓展必修课程;通过“模块化·分层次·走班式”弹性模块化推进技能、艺术类拓展课程;统筹资源以“学科+学科”方式推进综合实践类拓展课程。三是研究类课程实施:主题课程主要面向高考,分学科、分层设计实施;项目课程基于学生不同层次需求多维度实施项目课程;先修课程基于学生未来发展和成长开设具有大学入门水平的课程,旨在让学有余力的高中生及早接触大学课程内容,接受大学思维方式、学习方法的训练。

其次,学校实施“学科+”课程。丰富课程实施路径。在国家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尝试“学科+”的课程实践,主要通过“学科+自我”“学科+活动”“学科+社会”“学科+学科”的融合方式,以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活动经验为融合本位,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追求如通过学科+自我的方式实施“五自”成长课程;通过“学科+学科”“学科+生活”方式实施思政课程;通过“学科+活动”的方式实施“知·行·思”劳动教育课程。

课程评价与课程特色

课程评价 在课程评价上,学校一直坚持教、学、评一体化建设,一方面通过评价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并指导学生发展;另一方面通过评价反馈教师的课程意识,进而优化课程。学校课程评价主要包括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兼具两种功能的五自成长评价。

形成性课程评价集中体现在学校的“三研两会”评价体系。学校研究论证了保障课程实施的评价系统——“三研两会”(校本教研、组本教研、团本教研、行政团队会、学科团队会),依托不同评价主体和评价内容,合作诊断课程效果。一是自我管理日志评价。自我管理日志是学生课程学习效果的自我对话,由学生记录自己成长的轨迹和辙痕。二是学生参与度、满意度和增值评价。学校课程评价兼顾客户端(学生)的满意度、参与度和学业增值。

诊断性课程评价充分发挥课程评价的诊断功能,检核学生的课程学习程度。学校坚持“课程—课堂—考评”流程环节无缝链动,重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的评价。

“五自评价”。一是“自主规划·评价”:主要包括年级组月评价机制、专项小组评估制度、学生及家长自评制度三类评价。学生根据每天的“自我管理日志”中的反思盘点,评定(优、良、及格)三个等级。二是“自主管理·评价”:学生自主管理评价首先定位在“时间管理”,其次是“学习管理”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包括结构化预习能力、自主独立学习能力、小组讨论学习能力、展示对话学习能力、工具训练学习能力、高阶思维学习能力、问题生成学习能力、多元拓展学习能力、回归评价学习能力和团队评价学习能力。三是“自主学习·评价”:基于学本优效课堂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学生五级自主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学科长评价、小组长评价、学术助理评价。四是“自主创造·评价”:注重评价小组合作的质量,根据能力矩阵量表来总结反思知识要点以及自己的学习收获。五是“自主评价·评价”:主要针对学生成长动机、成长态度、成长方法和成长结果等方面评价。目的是推进自主成长的进程。针对自主评价从“与自己”“和他人”“融社会”三个维度展开。

课程特色 学校在十年办学历程中,始终立足自觉教育的核心理念,针对育人实践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不断通过课程建设调整完善“自觉·成长”课程体系,并在课程实践中探索学校课程建设的特色。

一是传承发展:实现名校基因的传承与本地学情结合。东北师大附中朝阳学校作为一所全国知名中学的优质资源引进校,传承了总校70多年的办学经验和教育思想。尤其是“自觉教育”的核心教育理念,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北京市朝阳区的生源与学情,创造性地开始了“自觉·成长”课程建设。课程基于学生自觉成长规律,根据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需求,整体设计系列课程,分层级实施,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提供支撑,为学生的优长发展开拓空间。

二是贯通融合:实现学校课程与学科之间的融通与融合。“自觉·成长”课程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的有机融合。九大领域的基础性课程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四个系列的拓展类课程为学生自觉成长提供支持,同时为学生发展开拓广阔空间;三个向度的研究型课程则助力学生个性化的优长发展搭建脚手架,促进学生优长潜能不断发展。实现了全学段课程的贯通,满足了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通过整体设计形成一体化的课程结构。通过学科下延、跨学科合作、PBL项目学习等多种方式,打破原有学科壁垒,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全面支持。从国家基础性课程重构整合到拓展类课程的系列化设计再到研究型课程的综合开展,不仅拓宽学生的视野,更是让学生从新的视角眼光去看待学习、看待世界。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打破了旧有学科壁垒对学生学习的束缚,让学生在更真实、更自由的空间中成长,实现知行合一。

三是自觉成长:实现师生成长的自觉。“自觉·成长”课程通过不同阶段、不同类别的课程设计,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基本素养、基础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同时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自我实现的成就感。根据学生不同个体、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挖掘学生的不同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优长发展和终身发展。鼓励教师循序渐进地探索和开发课程,在课程建设中思考研究并不断积累研究成果,为学生发展提供成长空间,同时教师也获得专业发展。

课程是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课程优化过程没有终点,面对时代召唤、国家需要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学校會始终抓住课程建设这一关键问题,基于学校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完善课程体系,通过课程研究和实践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全面优长发展,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同时学校课程建设仍有需要思考、改进的问题,学校课程建设也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探索与实践:一是进一步提升学校课程供给的适切性;二是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三是进一步发挥评价在课程建设中的杠杆作用。

猜你喜欢
育人学科评价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学科新书导览】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石油沥青(2021年4期)2021-10-14 08:50:44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中国火炬(2012年2期)2012-07-24 14:1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