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出台《关于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的实施办法》。《办法》对于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的举措,力求全面有效,做到“应封尽封”,强化了对未成年人的综合司法保护,体现关怀温暖。
法律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依法处罚后,在升学、就业等方面不得歧视。此前有不少案例中反映,罪错未成年人因犯罪记录失密造成就业难、入学难,源头就是由于未成年人犯罪记录管理不当、信息泄露等。这种对涉案未成年人的不公对待,不仅使其无法正常工作生活,而且可能会再次滑向犯罪深渊,使教育、感化、挽救的全部努力归零。据司法机关统计,2017年4月至2022年4月,未成年人犯罪不起诉超过8万人、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逾15万人。这恰恰表明做好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工作的重要性。
在政府信息公开等行政、司法履职过程中,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護工作不容忽视。不仅涉案未成年人的立案文书、侦查文书、宣告无罪、接受专门教育等案件文书材料要按规定予以封存,而且有关未成年人的隐私和个人信息也要实行依法有效保护。然而,有的部门、学校和平台却并不当回事。此外,有的家长在一些社交平台上分享亲子生活的美好时光,看似晒娃晒生活,实则存在未成年人隐私和信息泄露的风险。
加强未成年人信息保护,要把握好发展与保护、发展与治理的平衡。罪犯前科的“标签”和“污点”,可能毁掉一位少年的一生;亲子生活的美好记录,可能变成不法分子的可乘之机;一时疏忽大意,会让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破圈”而出。更好地维护未成年人权益,要打防并举、多元治理,着重完善机制制度,探索未成年人身份识别、监护人同意等机制有效落地。通过以案释法、普法教育,加强引导青少年树立网络安全观,从源头管控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泄露风险,让祖国的花朵健康成长。
(来源:中国经济网 李万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