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特岗之路

2022-05-30 10:48:04李艳丽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2022年8期
关键词:电筒山风稀饭

李艳丽

2012年9月,我离开家乡,第一次踏上红河这片热土,成为一名乡村特岗教师。

我从昆明搭乘夜班车,一夜奔波,忽睡忽醒,在天微微亮时,车子沿河岸边行驶,第一次见到奔腾着的红河水,第一次看到建在山顶的县城……

那天早上,阳光金黄,可四周却是灰云,我纳闷着,定睛细看,原来,云朵的背后,是灰黑磅礴的高山,我第一次见到县城周边的山,那么高,那么险峻。

身边有人,抱怨着环境太差,离开了。

从县城到乡里,车子在更大的山间缓慢爬行,那些路,弯弯曲曲,陡峭惊险。

乡镇,在这座山顶,学校,在另一座山顶,看得见房子,很清晰,可是,走起来却好远。

破旧的车里塞满了人,车外挂满了各种生活物品,竹篮里装满了猪鸡,车子在山间土路上缓缓前行,走了很久,路越走越险,路的一侧是陡坡,没有一棵树,一眼看到很深的坡脚。

到一个转弯处时,遇到了塌方,我们只能停下等待,等着路挖通,天快黑了,我和朋友委屈得忍不住掉眼泪。

幸好,我与朋友鑫一起,相互照顾。我们大学时一个班,住一个宿舍,是最好的姐妹。毕业后,约着一起考上红河的特崗教师,被分配到同一个乡,同一所村完小,学校宿舍紧张,又被安排住在同一间宿舍。

我们摸黑走进一个四方的小天井,一小块水泥地,四面围着老旧的小楼,青砖盖的教学楼和宿舍楼。

在这所哈尼族、彝族聚集的乡村小学里,我们第一次站上讲台,实现了教师梦,学会第一句哈尼话……

宿舍电线老化严重,经常隔一两天,煮着饭,电线接头冒起烟,鑫赶紧搬来板凳,断电、重新接线,娴熟地用黑胶布裹好,还打趣道:要把电线裹得漂亮一些。

一些生活用品买不到,自己动手制作:几个纸箱粘在一起,变成吃饭的桌子;收集装鸡蛋的壳子,摞在一起,变成板凳;洗洁精瓶子切开,变成水瓢……

我们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和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

山里的气候变化无常,十月末,已经很寒冷,夜里山风刺骨,一阵阵吹来,叫人直打寒颤。刚到红河一个多月,我大概是水土不服,生病了。

白天稍好,夜晚发烧厉害,半边身子阵阵麻木,有时烧得迷迷糊糊。

怕我夜里发烧昏过去,鑫设置好闹铃,每两个小时,把我喊醒一次。

每当想起,觉得自己很幸运。

我吃不下饭,人瘦了一大圈。

“给你煮稀饭吃。”天已经黑了,鑫笑着用电饭锅淘米。

可是,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

“马上就可以吃啦。”鑫认真地搅着锅里的稀饭,满脸笑容,突然,她惊叫一声,蹲下身,原来,一团黏稠的稀饭跳出锅外,落到她的脚背上,等把稀饭拿开,整个脚面被烫伤,整块皮掉了,我手忙脚乱地去找药,药还没找到,一锅稀饭还没煮好,停电了。

我们以为停电只是暂时的,没想到,停了那么久。

第二天一早,我把鑫扶进教室上课,脚上的伤口涂了药,却流出血水,不能穿鞋子,整只脚,被冻得乌紫。

好不容易挨到下午放学,送走学生,我们相互搀扶着,顺着村里的石板路和泥巴小路,一步一步艰难地往上爬,要爬到山腰的诊所去打针。

我打退烧针,她打消炎针,等打完吊针,再慢慢一步步挪回学校,天已经全黑了,还没来电,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得到山风猛烈吹过的声音,我们回到宿舍,摸黑用冷水泡了两碗方便面。

我们没有说话,没有看到对方的眼泪,又用冷水吃完药,躺下了。

我知道,那一夜,我们都没有睡着。

第三天……第五天……还是没有来电。

“一起来的,都走了几个,大不了,我们也走。”我知道这是赌气话,离开,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可是,心里总觉得不舍。

不知是谁想出来的办法,用一个废弃的大汽油桶,里面塞了柴点燃,上面支一口大铁锅,就能煮饭吃了。

汽油桶原本就很高,从锅边窜出的火苗比我还高,烟熏得睁不开眼睛,我拿着面条,焦急地围着锅边转,很难靠近。鑫比我高,踮着脚,勉强把面条下锅,匆匆吃完,又得爬到诊所去打针。

可是,我的病没有好转,身子一阵阵麻木,鑫的脚伤也似乎更加严重了。

同事英和珍是本县的女老师,很照顾我和鑫,她们帮我们煮面条,再煮进几片白菜叶,有时是一个梯田鸭蛋。

有一天,不知英从哪里弄到几个鸭蛋和一些红米饭,她炒了一锅蛋炒饭,虽然只放了油和盐巴,但那香味,我至今难以忘怀。

“你们从外地来这里,辛苦了。”英的话,温暖着我们的心。

第八天,第十二天……还是没有来电,手机、电筒,都没有电了,夜晚,除了蜡烛光,看不到一点亮。

当我们挂完最后一瓶针水,走出诊所时,眼前一片漆黑,没有月亮、没有星星,四周没有一丝亮光……我们被黑夜和寒冷包裹着,诊所的哈尼族医生跑出来,把我们喊回去,递给我们一支点燃的蜡烛,又用纸做了一个灯罩。

我和鑫相互搀扶着,小心翼翼地拿着蜡烛照明,没走几步,阵阵山风吹来,蜡烛熄灭了。

我们只能凭感觉,一步步试探着往前走,只要脚能踩实就可以。

走到寨子里,突然,一户人家的木门打开了,走出来一位哈尼族老奶奶,她背上有个小娃娃,一只手托着孩子,一只手打着电筒,电筒光暖黄微弱。

奶奶跟在我们后面走,照着路。

真幸运,可以有一段亮路,我们心里高兴着,加快了步伐。

没想到,奶奶一直跟着我们,快到学校门口时,她站在高处为我们照着路,我转过身,与那束光相遇,多么明亮,多么温暖呀,一瞬间,热泪盈眶。

原来,她遇到我们后,特意把我们送回学校。

“回去吧!谢谢您!”我们对着她挥手。

“……老师……老师……”她听不懂汉话,我们也听不懂她说的哈尼话。

但我懂了,那是对老师的轻轻呼唤和沉甸甸的爱。

“老师!”

那个漆黑的夜晚,我没有看清奶奶的笑容,我至今甚至记不清她是谁,但,在那个遥远的哈尼寨子,在那个寒冷的黑夜里,那一束电筒光,照亮了我前行的路,照亮了我的心灵。

往后,我依旧选择留在乡村学校,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我时常想起那束光,想起那位哈尼族奶奶的声声呼唤。

“老师!”一日为师,终身不悔。

一束光,温暖了我的灵魂,我期望自己也能成为一束光,能够照亮更多山区孩子前行的路,照亮他们的心灵。

猜你喜欢
电筒山风稀饭
山里的风
青年歌声(2019年4期)2019-12-09 08:18:33
烛光被山风拉长
文苑(2019年14期)2019-08-09 02:14:32
花莲的山风海涛
海峡姐妹(2019年7期)2019-07-26 00:50:52
稀饭凉了
一碗甜稀饭
最美家乡好花红山风
艺术评鉴(2017年20期)2017-11-30 02:11:01
自卫防身电筒帮您忙
自卫防身电筒帮您忙
金点子生意(2016年8期)2016-05-14 11:40:30
超环保于电筒,你的手指就是电池
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 04:00:37
放坏了的稀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