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色彩是明清江南文人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人围绕色彩建立起一套选色与配色的思想体系,目的是建构文人关于色彩的审美标准和范式,表明文人的态度与观念,并且引领社会价值取向,纠正当时雅俗莫辨的世风。基于明清江南地区代表性的文人设计类著作和书画,通过梳理文人建筑设计中运用的色彩种类,探究色彩的搭配方法,解读色彩背后体现的文人审美观与价值观,分析时代、地域、个体因素对文人建筑的影响,以丰富江南文人设计思想体系研究,提升对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认知,促进当代建筑设计创新发展。
关键词:明清;江南文人;建筑设计;色彩观念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江苏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江南私家园林建筑内檐装修设计研究”(2019SJA0859)阶段性成果。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经济繁荣,文风昌盛,聚集着数量庞大的文人士大夫阶层。受科举考试、政治压迫、商品经济和心学思潮的影响,江南文人逐渐淡化传统的家国使命感,将注意力转移到物质生活层面,给予生活中的事物以高度关注。文人围绕环境与器物,从形态、色彩、材质、工艺等多个方面,构建起一套赏物、造物的评价标准和设计体系。建筑是文人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色彩是其中涉及的重要问题。色彩不仅是美化环境的手段,还体现了文人的审美观与价值观。文人对建筑色彩的见解大量散落于著作中,本文以明代计成的《园冶》、文震亨的《长物志》以及清代李渔的《闲情偶寄》、黄图珌的《看山阁闲笔》为主要研究对象,解读明清江南文人建筑设计的色彩观念,分析色彩观念蕴含的文化内涵及其社会成因。
一、明清江南文人建筑设计色彩种类
明清江南文人著作涉及的建筑色彩种类较多,描绘出文人士大夫丰富多彩的生活。从整体上看,色彩主要分为以下几种:一是材料本色,二是传统五色,三是其他色彩。
(一)材料本色
材料本色即材料表面不作处理或罩以清漆,彰显材料本身天然的质与色。明清江南文人普遍推崇材料本色,计成在《园冶》屋宇篇中论及园林建筑色彩时提到“画彩虽佳,木色加之青绿”,即尽管画彩有良好的装饰效果,但他更倾向木本色与青绿。文人对材料本色和天然纹理的推崇,从建筑到家具器用一脉相承。文震亨在《长物志》中以几榻为例,肯定元螺钿、香楠、天台藤等材料制作的禅椅,欣赏材料本身的形态与质色之美。《扬州画舫录》记载:“枋楣梁柱,皆木之去肤而成者,名曰‘木假亭,如苏老泉‘木假山之类。”梁柱由原木去皮而得,不上漆保持本色。即便油漆上色,也采用栗壳色、褐色等相近色彩。此外,青砖也是江南建筑中广泛使用的材料。砖材本身的质色受到文人推崇,正如文震亨所言:“四壁用细砖砌者佳。”
(二)传统五色
对于附加的饰面色彩,文人著作和实践活动中提到了青、赤、黄、白、黑传统五色及其相关色彩。《周礼·考工记》曰:“画缋之事,杂五色。”五色构成了传统色彩体系的核心,是生成各种色彩的基础。
白色作为建筑空间的主色之一,主要用于墙面,文震亨提到厅堂壁“不则竟用粉壁”。白色还可用于内檐装修中的屏门、匾额楹联上,明代仇英《梧竹书堂图》、清代王云《休园图》描绘的园林建筑正间设有白色素屏。黑色主要用于梁柱、装修中,《长物志》多有提及,如室庐卷中门、窗“漆惟朱、紫、黑三色,余不可用”,具体谈到橱时则说“黑漆断纹者为甲品”。黑白结合可见于水墨书画和匾联设色中,明代王世贞弇山园中有名家水墨画壁,“四壁令尤老以水墨貌佛境宗风”,李渔设计的碑文额、石光匾“地用黑漆,字填白粉”,没有脱离黑白两色。
青绿是明清江南文人建筑装饰的重要色彩,由于同植物颜色相近,用于建筑和园林装饰,与自然相协调,备受文人青睐。李渔设计的窗栏内外使用青、绿二色相间。他为书房壁设计的冰裂纹墙纸,由豆绿云母笺和酱色纸组合而成,色泽淡雅。青绿还可见于梁枋彩画、装修构件、匾额楹联的题字中,如江南地区的匾联。李渔仿蕉叶之形设计了蕉叶联,以木制成,髹成绿色;设计的此君联、手卷额、册页匾字体为石青色、石绿色,黄图珌设计的仿绫式匾额,采用石青描花。青绿因淡雅温润如玉而受到文人推崇,文人对于青绿的偏好,还可见于日常器物中,如文震亨曾曰:“官、哥、汝窑以粉青色为上。”
朱色可见于部分文人专著中,一般用于梁柱、门窗、栏杆设计中,朱栏、丹楹通常与白粉墙相结合。《长物志》中朱色提及次数较多,堂中寻杖栏杆通常采用朱色。这种设色倾向,也可见于部分江南园林中。明代宋懋晋《寄畅园五十景》中园林建筑普遍出现丹楹朱栏,明代王世贞弇山园文漪堂“湘帘朱栏”,王士贞《游金陵诸园记》记载南园“朱甍画栋”,徐九宅园“皆加丹垩”,叶梦珠《阅世编》记载松江豫园乐寿堂“丹楹刻桷”。
黄色与金色作为局部点缀,主要见于宗教和礼仪性空间。明代高濂《遵生八笺》记载了文人书斋中的黑金倭漆神龛,文震亨提到佛楼禅室窗用金漆:“漆用金漆或朱黑二色。”明代兰墅中青莲阁有“大士金身龛之翠壁”,顾正心熙园罗汉堂金碧庄严,展现出宗教建筑空间色彩特点。金色还可彰显身份和等级,黄图珌根据主人身份的差别,提到中堂匾额选色和选材:“中堂匾额,仕宦家宜用金笺,素封家宜用白粉。”
(三)其他色彩
在上述色彩的基础上,明清江南文人基于个体不同的思想观念和审美趣味,在建筑设色上呈现出一些独特性和差异性,具体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古旧色的推崇,二是对纯色与多彩并置的不同看法。
对古旧色的推崇以明代文震亨为代表。文震亨崇尚古制,视“古色蒙然者”为最佳,这一点反映在建筑金属构件的质色上。如装修中门环推荐使用“古青绿蝴蝶兽面”,强调“黄白铜俱不可用”,说明文震亨崇尚材料古旧黯雅的色泽与质感,欣赏内敛的光辉,反对新而亮的“黄白铜”。对于多彩并置,文震亨持有反對意见,认为“雕花彩漆,俱不可用”“忌墙角画各色花鸟”“俱不如素壁为佳”。他认为五彩绚丽非幽人雅士所好,而应以纯色和素色为上,方才符合身份特点和审美趣味。随着文人审美观念的变化,清代以后建筑装饰逐渐呈现出微妙的变化。以李渔为代表的布衣文人,在建筑装饰中运用了彩色,营造出更为生趣盎然的空间效果。如李渔遣人在厅堂壁上绘花树云烟,设计了便面窗外推板装花式、便面窗花卉式等开窗方式,在白色窗棂上作五彩花树,俨然活树生花。清代中期,随着西方彩色玻璃的引入,建筑内外界面色彩趋于丰富。在南京袁枚随园中,窗户上镶嵌着红、黄、蓝、绿、白五色玻璃,水精域、蔚蓝天、绿净轩、嵰山红雪诸景在各色琉璃花窗的晕染下晶莹澄澈,在江南园林中独具一格,袁祖志《随园琐记》称“光怪陆离,目迷心醉”。
二、明清江南文人建筑设计中的色彩搭配
明清江南文人不仅对特定色彩进行品评,还重视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将空间、装修、家具、陈设视为一个整体,注重色彩之间的巧妙搭配。文人还注意到色彩的微妙变化,关注不同的色调和表面处理工艺对搭配的影响。
(一)注重色彩巧妙搭配
色彩搭配关乎物与物、物与空间、物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定的物体色彩需与场地相结合,以融合或突显的方式呈现出来。以建筑匾额楹联为例,匾额楹联为园林建筑空间的重要点缀,设色需同整体环境相协调。李渔设计匾联时不仅注重匾额楹联的设计,还对悬挂环境提出建议。蕉叶联适合悬挂于白墙上,因为能获得很好的显色效果,而且富有文人雅韵,“此匾悬之粉壁,其色更显,可称‘雪里芭蕉”。若匾额旨在融于环境,则需采用与环境相近的颜色和材质,如石光匾色彩与山石融为一体。有些需置于特定环境中才能体现其特色,虚白匾“用薄板之坚者,贴字于上……贴洁白绵纸一层于字后。木则黑而无泽,字则白而有光”,形成“虚室生白”的视觉效果。悬挂虚白匾时需“择房舍之内暗外明者置之……不则置于入门之处,使正面向内”,即要有意识地选择建筑阴暗处悬挂,以保证字体不反光,获得良好的视觉效果,若屋后有光照射进来,可将匾额置于入门处,正面向内,并且尽量避免与其他匾额混用。可见李渔不只是考虑形式和色彩,还将工艺与光线纳入进来,考虑到观者的视觉体验。
色彩与环境关系的论述,还可见于李渔的窗栏配色中。对于“欹斜格”栏杆,李渔为了解决斜棂尖而无榫、连接不便的问题,设计了“躲闪法”,即在尖木之后,背衬薄板相互钉接。在这一过程中,着色起到重要作用。李渔赋予托板与墙面相同的颜色,利用视错觉巧妙隐藏基层材料,凸显主体色彩,使棂格看似悬空。对于双面窗栏棂格,他还用内外二色加以区分,形成纹理。即便同一色,也要有深浅区别,“使人一转足之间,景色判然”。这种分色处理还能使“一物幻为二物”,被李渔视为“省费”的做法。
(二)注重色彩微妙细分
尽管文人建筑环境的主体色彩种类有限,但同一种颜色有多种色彩倾向,结合多样化的表面处理工艺,能形成细腻丰富的层次变化。
文人以“借物呈色”的方式,对色彩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述,如文震亨《长物志》中仅白色就有粉白、素白、洁白、月白、葱白等多种类型。江南地区与木色相近的栗壳色、荸荠色、褐色。各类色彩根据明暗深浅和色调倾向被进一步细分,以褐色为例,《髹饰录》中关于褐髹便有紫褐、黑褐、茶褐、荔枝色等诸多类型。元代陶宗仪在《辍耕录》中转引王思善《采绘法》,提到十七种褐色,如砖褐、荆褐、艾褐、鹰背褐、银褐、珠子褐、藕丝褐、露褐、茶褐、麝香褐、檀褐等,足见色彩变化之微妙无穷。工艺也是影响色彩呈现和变化的因素之一,较为典型的便是油漆饰面做法。由于退光与揩光工艺的差异,木色漆呈现出哑光与亮光不同的效果,形成鲜明的质感对比。李渔设计的多款匾联相当注重制作工艺,如虚白匾便是采用退光漆做法。板面暗沉无光,更好地衬托光亮的字体,通过质感对比来增强色彩的表现力。
三、明清江南文人建筑设计的色彩观念
明清江南文人从选色到配色,建立起一套独特的设计方法和评价体系,确立了文人设计标准,彰显出鲜明的文人意趣。建筑设计色彩观念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集中反映了文人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并且展现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社会风尚和文人群体的精神风貌,是特定时空下的产物。
(一)审美观:以素为雅和以正为雅
对“雅”与“俗”的探讨是明清江南文人的重要话题,“雅”代表的是士大夫精英阶层的审美趣味,“俗”代表的是平民大众的通俗文化,二者具有丰富的内涵。明清时期,“尚雅贬俗”成为士大夫文人的普遍追求。儒家以和、古、中、正为雅,道家以清、奇、高、逸为雅,可见雅无一格。明清江南文人建筑设计是文人审美观的集中体现。探究明清江南文人建筑设计中的选色与配色观念,可以发现文人的审美主要呈现出两种倾向:一是以素为雅,二是以正为雅。
以素为雅突出表现为对材料本色的推崇。文人批判过度装饰,建筑中粉墙黛瓦、青砖木色所展现出的素朴自然、返璞归真的审美趣味,包含着中国古人以自然为美、崇尚“复归于朴”的艺术精神。老子认为“五色令人目盲”,《周易》提到“白贲,无咎”,即绚烂至极归于平淡,要质地本身放出辉光,不依赖于额外修饰,这表明朴素自然是审美的最高境界。贲是斑纹华彩、色彩纷繁之象,七彩光合成白色,绚烂归于平淡。白贲就是在世不染,阅历深厚,返璞归真。此外,白色也是文人推崇的素雅之色,在现代光学上包含所有光谱色,通常被认为“无色”。《淮南子》记载:“色者,白立而五色成焉。”《礼记·礼器》记载:“甘受和,白受采。”崇尚材料本色、彰显天然纹理的审美观,还反映了道家追求真实本性的思想。《庄子·渔父》记载:“真者,精诚之至也。”道家贵真,不仅在艺术上追求“质真而素朴”,还投射到人的真性情上,即自然不造作的率真本性。求真的观念同样为儒家所推崇,在真善美统一的传统审美观下,“求真”位居首位。
以正为雅表现为文人建筑设色中对纯色、古色的运用,主要针对厅堂、佛堂等礼仪性和宗教性空间,体现了传统礼制文化对江南文人思想的约束。中国古代色彩体系中的五色,包含着古人朴素的宇宙觀和价值观,同阴阳五行、五方、五味等一一对应,还象征社会等级。《礼记》规定“楹,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不同阶层建筑用色区分,是社会秩序的体现。江南文人基于五色体系,对纯色进行合理运用,传递出“纯正”“守正”“守礼”的思想,也反映出“合宜”的设计主张,对色彩的选用符合使用者身份和特定环境。值得一提的是,“雅”自诞生之初便有正雅的倾向,先秦时期天子所在中原地区的发音和乐歌被视为雅音和雅乐。郑樵的《通志》记载“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毛诗序》提到“雅者,正也”,说明“以正为雅”拥有悠久的历史,后期发展带有修身和教化寓意。而且部分江南文人推崇古色,也隐含着文人士大夫对上古先贤的追慕,并延伸出儒家的孝道和复古传统。
(二)价值观:归正返本与多元融合
江南文人以素为雅和以正为雅的色彩审美观,反映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社会现实和文人群体的精神面貌,是特定時空下的产物。面对明代中期以后江南地区商业繁荣、奢靡僭越之风盛行的局面,文人在批判现实的过程中,通过构建一套独立的设计体系,确立文人的审美标准和设计范式,达到纠正世风、以正人心的目的,带有归正的意义,体现了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此外,文人通过这一做法形成身份区隔,以审美引领的方式,维护文人士大夫阶层的精英身份和地位。从艺术引申到人格,文人对素雅本色的推崇、对质真素朴和内在美的追求,不仅是他们修身自省的重要内容,也反映出他们试图以本真和素朴,矫正巧饰与绚丽的愿景。文人作为一股清流,试图涤荡社会风气,呼吁节俭风尚的回归,引导人们关注内在修养,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生态。而对纯色、古色、正色的推崇,更为鲜明地指向伦理教化,反映了文人试图厘定正统,引领社会价值观,重塑受到世风冲击的传统社会秩序,恢复守礼、有序的社会面貌的初衷。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文人对色彩的审美标准来自传统文化,并带有修身与教化色彩,但同传统思想中压抑欲望、磨砺意志、追求伦理道德的倾向不同,明清江南文人建筑设计色彩体系和观念,透露出他们对物质生活的热情与眷恋。文人肯定物与人之间积极的互动关系,重视自然色彩对情感和精神的影响。可以说,明清江南文人建筑设计体现了明清江南地区的人文主义思想,具有时代性。
值得一提的是,明清的时代差异和文人个体的身份差异,带来了色彩观念的微妙变化。计成、文震亨所处的晚明时期动荡不安,社会矛盾激化,文人生活笼罩着一层沉郁或放逸的气息,他们侧重于精神追求。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文人建筑设计以简洁、朴素、古雅为特点,选色与配色倾向于材料本色或纯色。李渔、黄图珌所处的清代前中期,社会相对平顺,文人思想积极务实,他们主要关注物质世界,因此建筑设计注重改良与创新,色彩配置更为灵活自由,凸显出活泼生动和明快多彩的特点,赋予日常生活以诗意,洋溢着世俗生活的乐趣和积极的生活态度,这同明清两朝社会背景和世风差异有密切关系。从文人身份角度看,以文震亨、黄图珌为代表的官僚文人群体,进行建筑色彩选择和搭配时关注使用者的身份差异,强调古色、纯色、单色倡导古制,旨在确立文人的审美趣味和正统,划清雅俗界限,维护文人的身份地位。而以计成、李渔为代表的布衣文人群体,受身份和物力的限制,他们的设计思想更为务实创新,带有雅俗合流的平民设计思想,追求艺术效果和功用性,没有太多程式的限制,较为肯定建筑装饰的作用,选色更为丰富和自由。时空与身份因素的交织,使明清江南文人关于建筑设计色彩的话语,在统一中蕴含着微妙的差异。
四、结语
明清江南文人对建筑设计中的色彩进行了细致的品评,确立了一套选色与配色的标准与方法,进而形成审美范式。色彩种类包括材料本色、传统五色,还融入其他色彩。文人选色崇尚素雅本色和古朴纯色,配色讲究巧妙搭配和微妙变化,反映出文人以素为雅、以正为雅的审美观,以及他们试图借此归正返本、纠正世风、引领社会价值观并达到维系身份的目的。而时代、地域、个体身份的差异,导致明清江南文人设计思想多元融合面貌的形成。对文人建筑设计色彩观念的解读,有助于丰富文人设计思想体系的研究,对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认知、当代建筑设计的色彩选配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注:
本文内容为博士论文中的观点提炼。
参考文献:
[1]计成.园冶注释[M].陈植,注释.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2]李斗.扬州画舫录[M].陈文和,点校.扬州:广陵书社,2010.
[3]文震亨.中华生活经典:长物志[M].李瑞豪,编.北京:中华书局,2012.
[4]陈从周,蒋启霆.园综:上[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
[5]李渔.闲情偶寄[M].江巨荣,卢寿荣,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6]黄图珌.看山阁闲笔[M].袁啸波,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7]王世襄.髹饰录解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8]夏燕靖,张婷婷.中国古典艺术理论体系建构研究:上[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8.
[9]潘静雅.《长物志》器物审美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1.
[10]徐晴,王钰.《长物志》器物色彩审美观论析[J].艺术百家,2012(增刊1):84-86.
作者简介:
成果,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传媒与艺术设计学院讲师,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设计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