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增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之桥

2022-05-30 10:48
环球慈善 2022年8期
关键词:公益事业海峡两岸公益

第十届两岸公益论坛以“两岸社会企业交流与合作”为主题,来自两岸的爱心企业家、青年代表和专家学者就两岸社会企业与公益事业进行深入交流,用暖心的公益故事架起增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融合之桥。

/新时代 新公益/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理事、北京市政协委员、恒丰集团执行董事

江蓝

这是一个网络时代、老龄化时代、财富再次分配高需求的时代,社会经济、人民生活方式都在改变,公益也需要创新变化。

目前的公益活动主要为单向公益,以地区或者个人经济、财富为标准,是富向贫的公益输送。新时代带来新需求,公益目标及形式应该随之创立。比如,单向公益拓展为双向公益,只有双向公益才能达到循环目的,只有循环才能提高资源配置的质量和效率,循环让一切公益要素更加公平、自由地流动,所以,双向公益核心要义是改革、开放、创新。

从经济输送为主导的公益,拓展增强人文关怀类可持续发展的公益项目,当前社区公益、群体互助等形式效果显著,也发酵出公益在时代变化下创新改革的新思考与新经验。

2021年,中国通过互联网募集善款近100亿元,比2020年增长18%。依靠网络时代,突破公益项目的地域限制,并用企业经营角度思考数字化公益传播,可以充分提高公众参与的便捷性,让公益随手可为。

结合公益转型需求,我想聊聊两岸企业融合发展共创合作成果的发展机会。

在台湾,志愿者被称为义工或者志工,九成的民众都有志工经历,志愿服务是其生活规划的一部分,这其中有教育的原因,也有志愿服务激励制度、完善的法律保障支持的结果。志愿服务运用单位为志工提供培训、交通、午餐、特殊保险等经费,也有依据志工年资颁发绩优奖牌等精神奖励,旅游景区场所为志工提供相应的免费政策。市政厅、图书馆、博物馆等场所的志工随处可见。

从公益的角度来看,大陆医护幼教行业急需提升拓展,台湾在管理人才、技术方面相对完善,因此,相关行业的吸纳和协作不仅解决了大陆的需求,同时也给台湾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出路。另外,通过提供志愿者福利,更多企业担任志愿者角色,参与社会服务,也扩大了其市场宣传、认知度,促进企业从传统单一的捐赠方式,直接或者间接地更大范畴地持续性地参与公益,形成长期社会责任产出,帮助提升公益助力者获得经验,促进民众、企业从被动参与变成主动参与,加快实现全民公益。

企业在公益事业上的贡献在自然灾害、突发事件中得以体现,但我们还需要接轨或参考国际上一些公益机制及政策法律,使公益灵动性和参与性逐步提高,因此,两岸融合不仅在经济上体现,同时在公益上要形成双向,促进两岸企业经济和公益的融合都必将带来共赢局面。

公益往往蕴涵着浓厚的中华儿女情谊。2020年底,我到甘肃省榆中县参加公益帮扶,意外得知85年前,我祖父黄哲真曾在甘肃省榆中县任县长。更巧合的是,同行向我提起,我母亲20年前在国内捐赠的多所学校里,其中有两所就在甘肃榆中县。我母亲从未到过榆中县,也不曾联想到我祖父曾在此任职的经历。我寻迹而至,这两所学校门口的碑石上刻着捐赠人的姓名。我家三代人的足迹在这里重叠,真是让我感慨万千。

公益的核心在于唤起民众的爱心,帮扶他人,在获得自我价值体现与满足感时创造社会价值,实现合作共赢。两岸公益值得期待,也一定会成功。

/社会企业——未来公益事业的主力军/

威盛集团副总裁、中国区行政长,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常务副会长

徐涛

社会企业的存在,主要是因为公益组织和政府福利之外以企业的运营模式解决社会问题,就是用商业运营手段实现社会目的。可以说,公益是一个能长久运营下去、更为适合生存的组织形态,这就是社会企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分享一个案例。公益慈善大学贵州盛华职业学院是由HTC董事长王雪红、陈文琦和学院院长孙伟创立的,我是这个基金会的监察人。王雪红认为,教育扶贫是最根本的扶贫,教育不仅是教会学生一技之长,更要教会学生充满斗志和勇气,让他们有一个充满信心、希望和爱的人生。这就是我们眼里看到的公益、教育、授人以渔。贵州盛华职业学院每年拿出学费的50%用于资助贫困学生,现在招生累计11900余人。其中,贫困学生9000多人,占80%。

教育就是让困难者发光。贵州盛华职业学院里有个盲人学院,已经有很多盲人学生毕业,包括打破世界紀录获得残奥会金牌的游泳健将。学校提出一个口号——作业就是作品,作品就是产品。让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感觉就是在生产产品,甚至可以将这个作品进行商业化运营,让学生所学能够落地,跟社会完全相结合。

科技是向善的,商业科技企业用技术改变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娱乐方式,商业企业的本质是股东利益最大化,它的最终目的不是解决社会问题,所以我们认为,商业企业虽然做了很多公益事业,但并非最佳的公益组织形式,最佳的公益组织形式一定是社会企业。

社会企业要讲究创新和发展,高科技赋能公益企业,区块链、AR、VR、AI未来对公益事业都会有很大赋能。比如,大数据能帮助我们调查公益的需求是什么、方法是什么,能帮我们选择最佳路线和方式。我相信,社会企业是未来公益事业的生力军,会带领我们走出更有效更好的公益道路。

/社会企业的发展靠政府和民间共同推动/

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时代基金会创办人、主席

容蔡美碧

过去10多年,香港社会企业的服务和运营模式越来越多元化,从最开始为残疾人士提供就业到现在百花齐放。消费模式也因为社会企业的推动而有所改变,现在经常讲良性消费,消费者愿意用钱来改变生态。香港社会企业很注重跨界合作,跟政府、商界、教育界、科研界的合作越来越深入。

社会企业的发展一直都是政府和民间一起推动的。从2001年开始,特区政府就制定了创业计划,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给困难群体。2006年,有人提出自强计划,到2008年,民间组织纷纷成立,包括社区民间高峰会也在那时候开始。

一直到2009年,特区政府成立了社会企业咨询委员会;2012年,特区政府投放发展社会创新和创业发展基金,鼓励企业和不同的机构合作,以创新思维推动社会企业发展。

从2008年有200多家社会企业,到2021年社会企业总数达666家,经营团体有145家,当中有44%是公益机构。

分享一个典型案例。Green Monday绿色星期一,刚开始鼓励消费者每周吃一天素食,为环保出力。之后,他们开设了零售店,生产植物肉进军全球市场,成为香港最成功的社会企业,被美国财富杂志列入2020年改变世界的企业名单。

展望未来,香港社会企业的发展有几个方面:一是跨界合作,除了政府、商界、公益机构,应该和更多科研机构合作;二是建立生态系统,民间和政府要大力推动建立良好生态系统,让一些初创企业可以进入社会企业状态;三是促进能力提升,需要通过更多培训提升社会企业的能力;四是促进公众人士对社会企业的认识;五是鼓励大中小企业采纳社会企业思维,以应对社会问题;六是香港作为国际城市,要加强和内地、国际经验交流。

/社会公益的处事无畏和平共存/

台湾国际佛光会中华总会理事

胡伟杰

国际佛光会这几年正在为自然解决方案投入力量。土地好,人才会更好,所以我们一直在努力为禁止砍伐和森林抚育尽心尽力。

人类大量砍伐森林有一个很大的理由是增加畜牧面积,因此佛光会推动了“蔬食A计划”。截至目前,这个活动已经达到了少砍100万棵树的目标。与此同时,佛光会积极推动森林抚育,推出了有可能达成11项联合国永续目标的T-Earth倡议。

从2000年在洛杉矶接触到佛光会,经过20年的观察和学习,我发现,国际佛光会持续精进三件事情。

一是好故事。每个公益活动和社会企业的背后都有一个好故事,一定能从中看到社会等待解决的需求与一份努力解决需求的善良。

二是行动力。有句话说,想要世界改变,你必须成为那个改变。佛光会通过行动力率先动员,抛砖引玉,所做的每份投入都是改变的助力。

三是利他。利他与自利仅一念之差,可是差别甚大。自利让我们成为所有人的敌人,而利他则让我们产生处事无畏的勇气。

爱护自然就是爱护生命,爱护生命就是爱护自己,我们和天地、自然都有很密切的关系。因此,除了建立生命之间的共同体关系,还要彼此爱惜。

/大爱无止境 利他有力量/

四川助残圆梦公益服务中心理事长

熊红霞

我是一名社会企业实践者,给大家分享一下在做助残社会企业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是怎么解决的。

2013年,一群肢体残障的朋友找到我,说他们想去旅游,我才知道当时中国有8000多万名残障人士,在无障碍环境不够完善的情况下,他们大多数人没有出去旅游过,甚至走出家门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那个时候我对无障碍出行没有任何经验,在大家的帮助下,我们顺利地做了一次“300名残障人士圆梦九寨”的活动。当时有70多个坐轮椅的朋友、200多个拄拐杖的朋友,很多时候都要靠背、抱、抬的方式前行。

我是做企业出身,知道光靠爱心和情怀是不可能持续发展公益事业的,必须要专业、专注、可持续发展才行。2014年,我们提出倡议,全国100多家旅行社一起成立了中国残疾人同盟,共同探索用商业模式解决残障人士出行的问题。一年后我们发现,要促进无障碍旅行的发展,光靠旅行社是不够的。于是,2015年我们举办了全国首届无障碍旅游发展论坛,300多家企业参加了论坛,我们把相关产业链的酒店、景区、旅行社、车队等集结在一起,努力打造无障碍旅游生态圈。

做社会企业,只要是坚持做利他的事情,就会有很多人来帮助你,和传统企业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具有社会影响力。大愛无止境,利他有力量。

我们希望做无障碍旅游的领航者、推动者,推动无障碍旅游的产业化、标准化、信息化,帮助更多残障人士走出家门、融入社会,推动无障碍环境的建设与发展。

加强海峡两岸公益事业交流的主体合作

中央民族大学基金会研究中心主任

李健

海峡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增进两岸公益交流,共谋两岸同胞福祉——兼具大义与大利的重要发展道路。在过去十年,海峡两岸公益论坛以公益慈善事业为抓手,在推动两岸和平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第十届两岸公益论坛召开之时,推出《海峡两岸公益事业发展报告》,也是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一项重要举措。

基于对海峡两岸公益事业发展的研究和分析,在此提出未来推动海峡两岸公益事业发展的三点建议。

第一,加强海峡两岸公益事业交流的主体合作,尤其是以海峡两岸公益职业发展论坛为平台,未来可以增加更多细分行业。比如,开展商贸、就业等更多研讨。

第二,丰富海峡两岸公益事业交流的活动形式,除了主题论坛,还可以设立体验营、赛事、项目合作、展演、培训等。

第三,拓宽海峡两岸公益事业交流的内容和领域,公益慈善事业包罗万象,和各个领域都有交集,经济、科技、文化和艺术等方面都是很好的合作方向。

/让公益路上的孤勇者被看见/

海峡两岸青年交流协会执行长

郑博宇

作为在大陆发展的台湾青年,希望通过新项目来发掘更多正在默默实践自己公益想法的人的故事,希望他们的所作所为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被看到,今年我们就做了这样一个新项目,也是作为今年两岸公益论坛十周年的献礼项目。我们有一个项目是彩虹天使咖啡屋,这个项目本来应该放在本届论坛上展示,但因为筹备过程中时间比较紧张,所以决定放在今年第三季度在北京发布,希望它明年可以正式成为第十一届两岸公益论坛的一个项目。

海峡两岸青年交流协会成立7年了,我们是一个源自于青年、专注于青年、服务于青年的协会,协会成员全部由35岁以下人员组成,希望通过新生力量让更多在两岸默默付出的台湾年轻人的公益实践能够通过协会这个平台被放大、被看见。此次在论坛上推出的“海峡青年公益故事会”项目即将启动,这个项目就是聚焦两岸青年的公益故事,希望让每一个在公益路上的孤勇者都能被看见;希望通过论坛,通过征集、评选、体验、发布的过程,让更多人认识和投入公益中。

/埋下更多的公益种子/

台湾公益自媒体博主

潘思宁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我们进入企业,再使企业和公益融合,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集合更大的力量汇集成江河湖海,为这个社会增添更多善意。

2021年,我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带着积累的经验和所有年假,带着学弟学妹前往四川实践,为家乡规划乡村振兴项目。白天一户户访谈,晚上写报告,并把实践过程拍成了系列影片。这个时代的新媒体赋予了年轻人新的力量,有人问:“做公益还要打卡炫耀吗?”我回答:“我们在做正确的事情,要不吝啬、不害羞地记录,正能量就应该让更多网友看到,一起感受生活里的勇敢、激情、友爱。或许在下一个影片里,一个从来都不了解公益的孩子开始喜欢公益了,这样就埋下了更多的公益种子。”

我深信,岁月因为青春的全力以赴而靜好,世间因为少年的挺身向前而绚丽,希望会有更多年轻人迈向公益事业。

猜你喜欢
公益事业海峡两岸公益
公益事业与趣味活动并举,小黄狗以公益驱动环保
公益
公益
公益
公益
爱让我们在一起——献给社会公益事业的志愿者们
公益事业单位人事改革研究
海峡两岸
海峡两岸
海峡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