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情境问题 拓写作思维

2022-05-30 10:48黄圆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古诗诗人作文

黄圆

纵观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诗歌,入选有103篇,平均每个学期要学习17篇左右。诗歌教学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环,而传统保守的做法大多围绕主旨、手法、形象来读、讲、默、考。

作文教学,以平时积累好词好句为基础,以学好课本为根本,以小练笔为补充,真正写作时,学生依然感觉“难——想不到、写不出啊”!

古诗与作文,两者又怎么可能有关联呢?五言、七言绝句,最多也就28个字,言简意丰,结构严谨,思维缜密,其实是很有“即视”感的写作思维训练的摹本。虽然古诗与学生的真实生活有些远,但如果设计一两个关注真实情境性的任务活动,是可以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写作思维,提升口语表达与写作表达能力的。

笔者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尝试了一些做法,试图从古诗教学中,设置情境问题,由此拓展学生的写作思维。

一、标题着手,创设情境

《春夜洛城闻笛》中,春夜、异乡、闻笛,勾起作者思乡之情,但对于今天没有离乡体验的大多数十二三岁的孩子而言,这是难以“捕捉”的情感。至于能理解到诗人几分深情,大可不必较真。笔者认为,“故园情”的发生,仅仅是因听“折柳”笛声吗?如果放在“折柳”与思乡关系上,对诗人情感的把握固然不会出错,但失去了体察一个异乡人“故园情”是如何渐渐“浓”起来的过程,也失去了感受诗人抒发情感的细腻笔法,更是失去了写作中学习情感是如何生发、流动的机会。所以,在标题“闻笛”与诗末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上做勾联,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笔者见学生平日作文,喜用“突然”,比如放学时下雨,不能回家,妈妈拿着伞“突然”出现在教室门口;和好朋友闹矛盾,“突然”的帮忙,便和好如初……鉴于此,笔者创设一个情境问题:如果你远在外地,听到一首思乡歌就“突然”想家了吗?

这种情境的创设,既解决了“暗”“满”艺术效果的问题,也链接了“折柳”的传统意象的文学常识;既为学生深切感受到诗人写“故园情”铺垫、升华的隐而不露的技巧,也了解了以后自己的作文中情感不是“突然”的,是有铺垫的、水到渠成的。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写作实践:“以《这样的人让我》为题,写一篇作文。”这个作文题要填写的情感态度,恰恰是要随着“这样的人”的个性、品质、精神自然流露与流动的,而不是突然、一次性的总结。学生的第二次作文,明显渗入了作者情感的变化。

修改后:她对待作业极其认真,让我敬佩。有一次,老师口头布置了一项综合作业。第二天,老师找同学上来演讲,大家才想起来,都慌了神。这时,一只手在后排高举,是她!只见她不慌不忙地拿起作业走上讲台,场下响起热烈的掌声,大家的目光都聚集在她一人身上。她清了清嗓子,开始了演讲。每个人都沉浸在她声情并茂的演讲中,我也不例外。只见她目光坚定,吐字清晰,丝毫不怯场,我不由得心生敬佩。演讲结束后,她的综合作业被贴在班级宣传角,望着那一排排清秀的字,整整有五大页。我细细读完,文章有理有据,我不禁感叹:多么认真的一个人啊!

二、置换动词,感受情境

刘禹锡的《秋词》中,“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排”字很有传情达意的分量。“排”,即“推开”之意。如果直上云霄的话,“升”“飞”“冲”等词似乎更符合,那么通过置换动词,让学生们感受下贾岛、韩愈的角色。推敲一番,斟酌一番,點评一番,深切感受不同动词带来的联想,学生能很快体会出“排”的背后有种阻力、困难,也有种信心与决心的意思。此时,引入诗歌创作的背景、诗人的生平经历,以及刘禹锡的另外两首诗《玄都观桃花》《再游玄都观》,学生会有一种“原来如此”的感悟与敬佩之情。

置换动词,感受情境,是鉴赏诗歌的有效方法,也可直接关联写作。七年级作文,大多是写人记事:写人要有特征、记事要有详略。七年级下册“写作实践”单元第二项任务:“调动你的生活经验,以《争论》为题,写一篇作文,描摹争论中人们的不同表现。”“不同表现”自然有很多细节可写,比如神情举止、外貌衣着、言语动作。如果聚焦“争论”,引导学生在几十个字的动作细节里,好好打磨几个动词,关注几个动词之间的连贯性,学习古人写诗的“炼”字精神,从小处着眼,对写作思维的培养与锻炼是有着日积月累效果的。

三、开启想象,体验情境

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杜、李两人,曾经权贵皇族的座上宾,在历经安史之乱后,于江南的落花时节偶遇,彼此的内心会泛起多少涟漪?杜甫一字不提,只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落笔收束。笔者想,此处若能设置情境问题,开启学生丰富的联想,让他们充分体验“旧友异地重逢”的那种喜悦、惊喜、意外、激动、平静、感慨等复杂的情绪,应该会有极大的阅读收获。诗中”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有着宏大的历史背景,老师可提供或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这首诗既有对个人身世之悲的慨叹,又有对时代落幕的唏嘘。双重的悲叹,对于今天和平年代幸福的学生而言,是难以理解的情绪情感。如何调动学生已有的个人情境体验,链接那个时代的文化,拓宽文本的阅读空间,读懂诗人深沉的情感呢?试想一下,江南如此好风景,满城落花,伫立街头,偶遇旧友。而旧友李龟年,曾为玄宗杨妃演奏,如今流落他乡,如果你是导演,你会为他们设计怎样的表演呢?学生饶有兴趣,从着装、对白、动作、表情等不同角度,开启了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大大体验了一把与劫后重生的友人重逢之感。

古诗言简意赅,常有留白艺术。那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是格外绵长与值得回味的,而课堂教学恰是可以依之“发挥”的空间。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写作重点是“发挥联想和想象”,诗歌、童话、神话、寓言,都可作为“联想和想象”的素材。写作的欲望被唤起,理性思维被调动,古老的故事因此重新焕发光彩。

晚唐诗人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牛郎织女的神话是学生熟稔于心的,杜诗中传达出的情感学生能把握吗?能不能通过写作现代小诗的方式来展现学生对诗歌语言、画面、情感的全方位理解呢?

初中阶段的古诗教学,当然要强调反复诵读,感受音韵美;想象诗中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除此之外,古诗中的“写作思维”也是可挖掘与学习的宝藏。诗的语言,是诗人情感与思维的外显。初中七年级入选的古诗以五言、七言绝句为主,言虽简,思维却严谨,从情感的层层铺垫到想象与联想的运用,笔者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搭建情境意识与问题的平台,为促进学生写作思维能力与品质的提升做出了尝试与探究。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新课标背景下语文高考情境化试题的教学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2020YQJK04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广州市培英中学

猜你喜欢
古诗诗人作文
“拟古诗”之我见
晒娃还要看诗人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我理解的好诗人
品读古诗
诗人猫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