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喜阳
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这天是中国的中秋佳节。天上一轮圆月,人间万家团圆。这一期的诗词漫游记,我们一起来学习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猜猜看,这位大词人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会想些什么呢?
诗词入场
公元1073年,苏轼的弟弟苏辙任齐州(今山东省济南市)掌书记。苏轼在杭州任职期满后,为了和弟弟做近邻,就请求朝廷把他调到山东密州任职。公元1074年,苏轼如愿以偿任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太守。虽然距离很近,可是由于公务在身,兄弟俩一直未能相聚。转眼就到了公元1076年,兄弟二人已经七年未曾团聚。这年中秋节晚上,苏轼一直饮酒到天亮,大醉中挥笔写出一首流传千古的词作——《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读词心得
中秋之夜,苏轼身在人间,心却在天上人间来回打转,这首词也是在天上人间来回翻转。他先问天上何时有月亮,天上此时是哪年哪月;想到虽能乘风上天,但又担心天宫太高太冷,哪里比得上在人间喝酒吟诗这般自在。苏轼虽然表面赞叹人间美好,但是只能与自己的影子共舞,暗含孤独之感。月亮在朱红的楼阁和雕花的窗户之间移动,说明时间在流逝,秋夜已深,而苏轼还无法入眠。他想,难道月亮对人们有怨恨,因而故意在人们分离时团圆吗?他又自我劝解:就如同人有悲欢离合之事,月也有阴晴圆缺之时;人欢聚时恰好月也圆,这件事自古以来就难以两全其美。既然不能在月圆时人欢聚,那就让我们相互祝愿平安长久,即使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美好的月光!
我们常赞叹苏轼心胸开阔旷达。苏轼与弟弟苏辙情谊深厚,在这个中秋月圆之夜,月圆人不圆,一般人可能会产生怨恨或悲伤的情绪。但是苏轼知道自古以来,许多事都难以两全其美,他宽慰自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佳节之夜,相亲相爱的人虽然不能相聚,却可以共享一輪明月,也是一种别样的美好。这就是苏轼旷达中的执着,坚守中的豪放。
词人来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轼是一位全能型的文化巨匠,在诗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在词界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宋代书法家中“宋四家”之首,且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为官清廉,一心为民,在徐州带领军民抗洪,功德至今被徐州人传颂;在杭州疏浚西湖、筑堤坝,“苏堤春晓”成了闻名遐迩的西湖美景。
诗词中的文化
一般来说,农历七、八、九三个月属于秋季,八月在秋季的中间,被称为“仲秋”,而农历八月十五又是“仲秋”的中间,所以被称为“中秋”。“半夜二更半,中秋八月中。”古人把一夜分为五更,半夜正好是二更过半,而中秋也恰逢八月之中。“中秋”这个词早在《周礼》中就已经出现,魏晋时也有“中秋夕”的说法。“中秋节”作为节日,最早出现于唐代,盛行于宋朝,明清时期已经与“元旦”一样被广泛接受。不过古人所说的“元旦”,是指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即现在的“春节”。
读词有问
广寒宫是什么样的?
苏轼在词中说“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一般人都认为这里的“宫阙”泛指天宫。这首词是对月抒怀,“天上宫阙”应该就是广寒宫。苏轼在下文又说“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座高寒的“琼楼玉宇”,无疑就是广寒宫了。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龙城录》中说,开元六年(公元718年)八月十五夜,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一起赏月,在天师法术的帮助下,三人驾云游月,见到一座宫府,名叫“广寒清虚之府”,有许多天兵天将把守。宫里有许多素娥在弹奏音乐。唐玄宗音乐造诣很高,回来后就根据默记的音乐创作了《霓裳羽衣舞》。传说嫦娥所住的宫殿就叫广寒宫,宫里还有吴刚伐桂、玉兔捣药。
中秋的月亮最圆吗?
“月到中秋分外圆”,其实从今天的天文学来说,中秋的月亮并不都是最圆的。根据统计,从2005年至2020年,16个中秋月圆夜中,月亮最圆的9次在八月十六,3次在八月十七,只有4次在八月十五。即便如此,人们还是觉得八月十五的月亮最圆最亮,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象征着团团圆圆、无限美满。在八月十五中秋夜,人们总是团聚在一起,赏月、吃月饼,享受着难得的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