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声:不辞辛苦究真理 惟愿小麦覆陇黄

2022-05-30 22:51:34王江山
知识就是力量 2022年9期
关键词:远缘抗病中国科学院

王江山

李振声,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遗传学家、小麦遗传育种学家,2006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被称为“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让我们一起领略科学家中的共产党人风采,学史爱党,知史爱国!

少年立志  不忘梦想

李振声之所以选择农学作为一生的追求和奋斗方向,与他幼年时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

1931年,李振声出生在山东省淄博市。1940—1942年,当地连续3年大旱,百姓只能忍饥挨饿。亲历食不果腹之苦的他,心中早早有了让粮食丰产、农民丰收的梦想。

为实现梦想,李振声努力读书。他成绩优异,可惜因家境贫寒,只得辍学。后来,在山东省济南市找工作的李振声,得知山东农学院(现山东农业大学)正在招生,还可免食宿费。兴奋之余他报了名,且一考成功。195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北京遗传选种实验馆工作。

从农村到北京,这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可几年后,李振声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的号召,又从北京去往农村。他来到陕西省的小镇进行小麦育种研究,向着最初的梦想迈进。

独辟蹊径 赤子恒心

1956年,李振声在陕西的小麦育种研究工作刚刚起步,就碰上了“小麦条锈病”大流行。该病可通过气流传播,蔓延速度极快,一旦流行可导致小麦减产甚至绝收。而且,治疗此病非常困难,当时连一些发达国家都束手无策。

李振声决心解决这个问题。他独辟蹊径,选择了一个鲜有人尝试的方向——远缘杂交。简单来说,远缘杂交是让小麦与抗病能力很强的牧草杂交,将牧草的抗病基因转移到小麦中,这样小麦就能获得牧草的抗病能力。

  李振声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的试验田里

看似奇思妙想,背后则有着极深的科学道理:我们现有的小麦,就是远缘杂交的产物。不过,这个杂交过程极为缓慢,持续了9000年,而李振声要做的,是人为加速这个过程。

这个研究方向之所以少有人涉足,是因为难度大。首先,要顺利完成两个不同植物的杂交十分困难;其次,就算杂交成功,其后代通常也无法繁育。另外,杂交出的新品种特性多樣,需不断调整、筛选才能寻找到最佳品种。但李振声认为这是一条最接近真理的路径,他选择用不同的牧草和小麦杂交,悉心挑选合适的品种——这一研究,就是20年。

20世纪80年代末,李振声培育出的杂交小麦——小偃6号,让中国小麦产量累计增产60亿斤。它抗病能力强、产量高、品质好,很受百姓欢迎。此外,在小偃6号的基础上,还衍生出许多新的小麦品种,例如高原333,创造了当时单产最高的世界纪录。

  1998年,李振声(中)和学生们在中国科学院遗传所试验田研究小麦样本

李振声认为,科学有两大任务,第一是认识自然,第二是运用所知晓的自然规律去改造自然。他利用规律改造自然的成果,让更多中国百姓过上了粮食丰足的生活。

即使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李振声也没有停止科研的脚步,仍旧下田奔忙,培养学生。他的学术生涯一直以服务最广大人民为基准,敢于走常人不敢走之路,坚持常人不能坚持之事业,用科技造福着亿万农民!

猜你喜欢
远缘抗病中国科学院
我国学者在植物远缘杂交育种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科学(2023年2期)2023-05-30 08:57:46
中国科学家揭示植物远缘杂交新机制(信息)
《中国科学院院刊》新媒体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振声
我国小麦基因组编辑抗病育种取得突破
今日农业(2022年4期)2022-06-01 06:12:46
李振声: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
祝贺戴永久编委当选中国科学院院
bZIP转录因子在植物激素介导的抗病抗逆途径中的作用
不结球白菜与西洋菜远缘杂交亲和性研究
葡萄新品种 优质又抗病
新农业(2016年20期)2016-08-16 11:5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