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有别于其他文化的一大特征就是:积极有为、经世致用。我们的文化虽然并不直接回答“地球从哪来”“生命从哪来”等许多关于创世的问题,但它会让人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王蒙(原中国文化部部长,2019年获“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
我的根在中国,现在病成这样,也回不去了。但我的坟地在中国,已经做好了。我真正的归属,是历史上的、永远不停的中国。不是哪个点、任何面,是一个文化体,那是我的中国。那个中国里有孔子,有孟子,有董仲舒,有司马迁,有苏东坡,有杜甫,有辛弃疾,有杨万里,有范文正公,有黄山谷,有王阳明,有顾亭林等等。那个中国里有经书、诗词、戏曲、建筑,有人性,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还可以回到那里去。
——许倬云 (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名誉教授,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学系荣休讲座教授)
小时候,长辈没有送我去学校,而是在家里教我读经典,读的第一本书是《论语》。因为我年纪小,长辈教我时并不侧重字句训诂,而着重教我做人的道理,并注重背诵。此后,我的人生中遇到困惑或苦难时,常常会有一两句《论语》中的话闪现在脑海里。在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对人生,我有自己的理解和验证。这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特点:看重的乃是气质之感化,即如荀子在《劝学》中所言: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叶嘉莹(南开大学终身校董,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
我常说苏轼是“华夏最美人格典范”,是“最具人民性”的历史人物。(如果穿越到现代)他做短视频应该会很得心应手,说不定还会有吃播,今天吃蟹,明天吃东坡肉,他可能会展示酿蜜酒、制墨,有点像李子柒那样,只不过他不是每件事都能成功。再加上他老被贬,说没工作就没工作了,做直播他还能赚钱。
——赵冬梅(北大历史学系教授)
如果让我选出自己对传统文化运用得最炉火纯青的时刻,那一定是和父母“掰头”的时候。比如他们催我结婚生子,抬出“老祖宗说”压我,一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帽子就扣上来。我告诉爸妈,老祖宗的原话其实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这个“后”,说的是没有尽到后辈的责任才是最不孝顺的,并不是“后代”的意思,所以这话和生育没什么关系。面对父母乱用“古文教育”时,我至少能用文化打败“偏见”。
——笋塞(设计开发)
养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目前可查阅的资料看,最早出自《黄帝内经》。从我国传统文化的养生观点来看,规律作息就是最好的养生,困了就别扛着,醒了就别赖床,渐渐找到自己的规律。人生也是如此,每年也有起起伏伏,看准今年在什么位置,上升期就工作赚钱,下降期就回家读书,这也算我给职场人的“养生”建议。
——梁冬 (养生爱好者)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说过:“每个人的肠胃实际上都有一扇门,而钥匙正是童年时期父母长辈给你的食物编码。”这话以前我没有体会,直到出国后才发现,中国人的基因都藏在舌头上。我为了买一罐豆腐乳可以开车穿过整个城市,唐人街不正宗的过桥米线也能让我吃到热泪盈眶。每一口食物里蕴含的是浓得化不开的文化传承,我们不论走到哪里,都能从味觉中感受食物与情感的紧紧相连。
——匿名
我听周杰伦的歌20年了,妥妥的资深粉丝,主要是觉得他的歌是少有的有中国传统文化风格的创作。20年前听热闹,现在听意境。人闲心静的时候泡上一壶茶,打开古旧的CD机,放一首《兰亭序》,再浮躁的当下也一下子变得美好又柔软了。
——荏苒时光 (人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