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在小学教学中的价值与实施

2022-05-30 21:53:37于长华
天津教育·下 2022年9期
关键词:劳动阶段教育

于长华

新时代对教育事业提出的核心要求是培养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其中“劳育”在十九大以后也被修改入党的教育方针中,这正体现了劳动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并且劳动教育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一环,在小学启蒙教育中的开展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将着重论述小学劳动教育的教学价值以及开展途径。

时代的更迭使得劳动教育迎来了新的局面,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建设的重要阶段,提高教育质量就是为国家的未来建设保驾护航,而劳动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最为强调的个人品质,自然也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教学目标,过去由于应试教育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劳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如今随着社会对人才培养要求的不断提升,思考如何在小學阶段开展劳动教育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劳动教育的时代内涵

劳动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也是抽象性和复杂性较强的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中劳动往往有不同的含义,过去劳动所指代的更多是体力方面的物质生产,而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早已不再是简单的体力活动,还兼具了智力上的支出。并且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劳动最崇高、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也是所有社会主义接班人都必须秉持的理念,而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正在于此。目前,在我国中小学阶段,劳动教育借着素质教育理念改革的春风早已深入教学体系,在宏观层面上,劳动教育归属于德育工作,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土壤,并且在中小学阶段开展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同时树立积极的劳动观念和态度,能够有效避免挥霍浪费、安逸享乐观念在学生中的蔓延。我国的劳动教育历经曲折,为了让青少年健康成长,从小就懂得幸福生活是建立在辛勤劳动上的,劳动教育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当下在小学阶段劳动教育主要以家校联合的形式通过家务劳动、公益劳动、社会服务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情感,以及劳动能力,其中针对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在发展阶段上的特点又在劳动情感、态度和能力方面有不同的侧重。未来劳动的内容也势必会越来越丰富、形式也会越来越多元化,从而把广大中小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二、劳动教育在小学教学中的渗透价值

(一)能够丰富实践课程

在发展心理学中曾指出小学阶段的个体在抽象思维能力上的发展尚不完善,这时期主要以具象思维为主,因此在小学阶段的课程中实践课也是重要的课程组成部分。而过去我国小学阶段的劳动实践课更多是在教师开展的手工活动,这种劳动实践无论在目标还是内涵上都较为浅显,并且在室内开展的手工实践活动对学生带来的提升也较为片面,对培养社会意义上的“人”没有较大帮助。而劳动教育理念在实践课程中的渗透使得实践课程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有了很大提升,通过劳动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切实感受到生命的存在,也在动植物的养育实践中体会到生命的珍贵,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使得实践课程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

(二)能够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培养健全人格一直以来都是小学阶段教育活动的重要目标,也是当前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核心要求,而健全人格的培养也同样是促使学生由“生物意义上的人”转化为“社会意义上的人”的重要路径,其中感恩是个体最应该坚守的,同时也是基本的道德准则,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也是学生在身份上开始转变的重要标志。在家庭教育中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经常被忽视,大多数家长更多的关注孩子的成绩,从而导致部分学生感恩意识愈发淡薄,认为只要学习好,其他的什么都不用干。而劳动教育的开展就正是遏制这些负面风气。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劳动,可以切身体会父母的伟大与艰辛,激发学生积极劳动的热情,增强学生劳动光荣的意识,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让学生在光荣劳动中快乐地成长。而通过劳动观念的输出也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家长的培养方式,为家长和孩子创建更多交流的机会,让学生懂得父母的养育之恩,从而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以及健全学生的人格。

(三)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劳动教育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实践性,这也是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所提出的“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在劳动活动中开展折纸、搭积木等小巧的活动能够锻炼学生的肢体灵活性和协调能力,在跑步、跳绳等室外活动中能够锻炼学生基本的身体素质,从而在健康层面上为学生打好基础。发展心理学中也强调过“小学阶段的学生对运动的喜爱是其天性所在,教学更要遵从学生的发展规律”,劳动教育虽然和体育教育并不等同,但是两者也以相辅相成的形式共存。因此,劳动教育也是顺应学生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所开展的针对性课程。除此之外。在劳动实践中也是学生的奇思妙想得以迸发的最佳场合,学生经由劳动所产生的天马行空的想法正是培养其创新意识的基础,而在劳动活动中追求成功和展示成果,学生的内在情感也能得到激发,从而在综合层面实现对学生的培养。

三、当前小学阶段劳动教育存在的短板

(一)劳动教育缺乏深度

正如前文所述,劳动教育的内涵和最终目标是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这也是劳动教育的价值所在,但是当前我国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在深度上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针对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现状调查中发现,当前我国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流于形式和缺乏内涵的情况较多,这一问题主要是教师对劳动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错误地认为劳动教育就是对学生身体机能的开发,因此在劳动活动的设计上也更多以课外活动为主,使得学生没有及时领会劳动内涵。

(二)劳动教育方式单一

在对我国小学阶段劳动教育的调研报告中显示,当前我国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具体的劳动参与上停留在日常劳动的情况较多,并且在劳动任务上更多偏向于简单的、一维化的劳动上,对偏复杂和技术含量高的劳动活动则参与度较低,而在劳动类型上也趋向于片面化,缺乏开设职业体验类和问题探索类的劳动方式,这就使我国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逐渐走向单一化。

(三)劳动教育缺乏师生互动

劳动教育能否得到其应有的成效主要取决于学生在劳动中能否实现情感共鸣,然而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其发展阶段的客观局限性,使得教师在劳动教育中忽视了对学生情感的引导,更关注学生的劳动教育成果,不仅在劳动教育内容上的设计上缺乏内涵,在劳动过程中也忽视了对学生情感的启发,再加上小学阶段的学生调皮好动的天性,使教师为了确保教学效率在劳动教育中更多以强制性的手段进行管理,最终导致在劳动教育中师生之间失去有效的互动。

四、未来劳动教育在小学教学中的实施方向

(一)借助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劳动责任心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在好奇心和探索欲上最为旺盛的时期,这时期学生对新奇事物和活动的参与热情最高,在教育心理学中也指出情景类教育活动在小学阶段受欢迎的程度最高,也是开展教学活动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劳动教育中教师也要注重对教学情境的创设。例如,在对瓜果蔬菜的种植劳动中,教师可以开展“试验田”的情景主题活动,引导学生扮演农民伯伯,种植自己感兴趣的或者最为常见的瓜果蔬菜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种植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责任制的形式,引导学生认领自己负责的瓜果蔬菜种类,并告诉学生都要按时浇水、除草、晒太阳等,以此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同时在种植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种植过程以日记的形式进行记录,使得自己对瓜果蔬菜的照料以文字的形式得以留存,以此促使学生对“汗滴禾下土”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而在漫长的种植过程后,最终收获的瓜果蔬菜也能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幸福感,使得学生体会到付出就有回报的真正含义。

(二)树立榜样激发学生的劳动积极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长辈或权威人士的模仿心理较重,因此树立榜样不仅是提高班级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劳动教育中也同样如此。要想确保劳动教育能够取得预想的成果,激发学生的劳动积极性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前文对小学劳动教育问题的分析我们也不难看出,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只要得到激发,劳动教育成果势必事半功倍,因此在劳动实践中教师要主动为学生设立榜样人物,这个人物可以是历史人物,也可以是同班同学甚至教师自己。例如同样在农作物的种植劳动中,教师可以把袁隆平院士的故事引入到课堂上,为学生讲解袁隆平院士在杂交水稻的研发和种植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并号召学生以袁隆平院士的个人经历和工作习惯为目标,在自己的劳动实践中向袁隆平院士看齐,以此在激发学生劳动积极性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科学评价劳动成果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

任何活动的开展都并非百分之百成功的,尤其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由于这时期在身心发展上的不成熟以及个人能力的局限性,使得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出现各种失误甚至最终失败的概率也居高不下,教师无法避免失败的发生,而是应该利用失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例如,同样在“试验田”的实践活动中,由于学生选择的瓜果蔬菜在种类上的不同,导致学生浇水和晒太阳等活动的頻率也各不相同,有些学生为了图方便,将其他同学摸索出的种植习惯盲目地复制到自己身上,最后却发现自己的种植的农作物蔫蔫的,结的果实也发育不良;也有些同学由于马虎大意,忘记浇水和晒太阳,自己种植的农作物缺少营养和光照最终枯死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些问题看似是学生在种植方面的粗心,实际却是学生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体现,因此教师可以借此促使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让出现错误的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获取成功的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所在,从而养成正确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劳动成就感。

(四)推进学科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劳动教育不应该是一种独立的教育形式,尤其是小学阶段,更应该重视劳动教育内容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学科融合的劳动教育新方式,拓宽劳动教育实施途径,让学生在亲历劳动的过程中全面发展。例如,同样是在“试验田”的实践活动中,在种植瓜果蔬菜和照料瓜果蔬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开展英文单词、绘画、写作、诗歌等活动,将劳动、英语、美术等多门学科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一次次的综合学习。在学生劳动的过程中可以及时纠正学生英文单词的发音和拼写。在绘画作品的过程中触觉、视觉和脑力相协调,让学生在接受美育的同时,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其劳动兴趣。写作、诗歌等活动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调动了他们对事物的感知和观察力等。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拓宽了育人渠道,英语、艺术、语文、数学、思政等学科知识与劳动教育融会贯通;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情感、劳动精神,在掌握生活和劳动技能的同时,还收获了更多的知识与幸福,大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五)开展家校合作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

正如前文所述,家长在劳动教育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劳动教育的走向,尤其在小学阶段,学生在校园学习的时间有限,仍有将近一半的时间是在家庭中成长和接受教育,因此改变家长的认知观念尤为重要。教师要积极通过开展教育讲座和家长会甚至家访的形式,提高家长对劳动教育的重视,促使家长认识到劳动教育对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价值,从而在态度和观念上进行根本性的转变。并且与家长建立密切的沟通,通过家校合作平台的搭建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和监督,在一些劳动活动的开展中除了邀请家长到学校和学生共同实践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形式鼓励家长在家中开展相应的劳动活动并及时接受反馈。另外,教师和家长之间尤其要注重对劳动成果的互通,使得学生在学校中习得的劳动技能和习惯在家中也能得到延续,从而确保劳动教育的成果能够得到落实,也借由这个长效机制帮助学生养成劳动习惯,使其在后续的成长发展中能够取得更加优异的表现。

五、结语

综上所述,劳动教育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毋庸置疑,其在小学阶段的开展也是帮助学生为应对未来挑战打下基础,劳动教育的成果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都能体现,劳动责任心、劳动成就感、劳动习惯和自我反思等能力的培养也有深远的意义,因此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更不能忽视劳动教育的必要性,不断探索劳动教育在小学教学中的开展途径,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更尽一份力。

猜你喜欢
劳动阶段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科学与社会(2022年1期)2022-04-19 11:38:42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莫愁(2019年36期)2019-11-13 20:26:16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