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勤福
在素质化教育和新型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当下国家在宏观上对学校课堂的要求相较于以往而言,也有了更加明显的调整和转变,不再以简单的理论知识背诵为本位,而是更加强调能力的延伸和拓展,这种变化也给教师的创新提供了更加鲜明的思路。地理作为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的重要基础,在这种情况下也应当受到更加高度的重视和关注,特别是就高中生来讲,要尤为强调深度教学的必要价值。本文围绕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高中地理深度教学问题探讨展开论述,希望能够对高中一线地理教师有所帮助。
一、分析高考评价体系下地理科考查的主要内容
首先是核心价值,高考评价体系所强调的核心价值,指的是学习者必须具备的政治素养以及科学思想方法,具有较为明显的综合性特点,能够为未来的高等学校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享受学习。而地理学科考查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人地之间的正确价值取向,也就是人地协调理念。人地关系自始至终都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牵涉到人口、资源、环境等多个领域的内容,而要想保证社会秩序和生存环境的稳定,也必须要尊重自然规律,保证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比重是相互平衡的,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考生也需要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懂得遵守相关的环保法律法规,养成关心并爱护地理的良好习惯,更为准确地分析人地关系的内涵,由此来应对考试与未来的实践。
其次就是学科素养,高考评价体系中强调的学科素养,指的是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展现出来的思维品质和行为方法,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和能力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就地理课堂来讲,学科素养主要包括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这三个核心的板块。区域认知要求学生能够以地理的视角去观察世界,分析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背后因素,并考虑空间格局和空间演变,按照地理学的基本逻辑来认识客观世界。综合思维要求学生能够按照地理的体系来解答问题,从分解和综合这两个维度进行探究。而地理实践力考查的就是学生在面对现实问题时展现出来的技能性本领,包括采用合理的做事方法,选择合适的解答工具等等。
然后就是关键能力,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关键能力指的是学生在进入高等学校之后,展现出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社会基本技能之一。在地理课堂上,关键能力的发展包括地理信息的解读、地理事物的总结和论证、地理问题的探讨等多个方面。在这其中,地理信息的解读要求学生对考试中的文字和图像进行加工,判断地理信息的关键性,这样可以加快对题意的深度理解,整合核心元素,整理自己的答案思路。地理事物的描述强调的是对特征、过程与联系的展示,要求学生能够对地理数的变化作出说明和论证。地理问题的探讨强调的是学生根据现有的情境材料,总结现象或者是分析本质,并形成自己的论断和观点。
最后就是必备知识,必备知识牵涉到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展现出来的素养,牵涉到学科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规律以及基本方法论。而从地理的新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必修内容还是选修内容,都有可能展现在高考试卷上,无论是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还是中国地理,都是学生必须了解的必备知识,理应获得教师的认可与肯定。与此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必备知识原本就是相互串联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构建完善的框架和体系,避免碎片化或者是孤立的学习,要从知识点抽样过渡到任务抽样,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与概括能力。
二、分析高考评价体系下高三地理的考查要求
(一)基础性
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基础性要求,指的是学生需要关注主干内容,把关注的重点放在那些不可或缺的知识和能力上。地理科考试也应当集中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设计出铺垫性和递进性的问题,考查学生的综合水准,让学生可以真正展现出自己的能力,由此来实现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的良性过渡,搭建起溝通的桥梁。在这里,教师在指挥学生展开地理复习的时候,也必须要先从基础知识出发,让学生可以深深植根于这片土壤,为后期的灵活运用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二)综合性
高考评价体系中的综合性,强调的是考查的融会贯通,试题的设计必须要把关键能力、学科素养与核心价值等模块充分融合到一起,要求学生能够展现出自己的内在知识网络。也就是说,地理科考试综合性的提升,不仅仅是对内容的交叉渗透,更是对能力和素养的杂糅,能够重点检验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并且,地理试题也必须要做好多维信息的整合,让学生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对事物和现象展开多角度的分析,揭示自然环境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之间的本质衔接,立足于考点和学科的相互关联,让学生实现触类旁通,懂得举一反三与迁移运用。
(三)应用性
高考评价体系对试题提出了应用性的需求,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实现学以致用,试题把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实际等现实元素精准提炼,引导学生聚焦当下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发展等问题,能够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正向的人地观念、环境观念,懂得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价值,并紧密联系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生活实际作出解答。而且,高考评价体系也要求,试题的设计要坚持以应用为导向,让学生可以主动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或者是元素,引导学生搭建好理论与现实之间的桥梁。
(四)创新性
创新性的重点在于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这两个层面,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摆脱惯性的束缚与限制,放开手脚,大胆创新。地理试题也需要让学生懂得独立思考,注重对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等多个角度的考查,让学生能够从题目中进行推测,大胆假设,展开小心论证,由此来提高问题分析和解决的效率。而且,高考评价体系也要求,地理试题的设计应当考查学生的批判性与创新性思维,要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加深学生对关键词的认知和理解,让学生主动表达自己内心的观点和见解,迸发出强烈的思维火花。
三、分析高考评价体系引导下高中地理深度教学的方法
(一)设计导向性目标
笔者在上文中已经强调,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牵涉到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以及区域认知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而要想让学生在应试中游刃有余,教师就应当把重点放在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要引导学生探究不同类型的问题,设计出目的性的任务,让学生可以把地理知识与生产相结合,强化他们与真实世界之间的联系,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例如,当展开高三地理农业专题的复习时,教师就应当让学生把视线集中在我国的农业发展上,以学校所在地区为例,组织学生思考自己家乡的气候特点,并探讨地理位置和优势资源,分析农业生产的特色,在必要的情况下也要展示出图片或者是视频,鼓励学生主动回答。这种互动类的实践研究问题,能够让学生联想到已经在之前了解过的农业区位知识,并把当地的农业生产实践与农业区位理论结合到一起,把主客观要素构建成完善的逻辑链,挖掘出学生自身的潜力,并激发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提高对家乡土地资源的认同感和自信心,进一步发挥出乡土地理的育人功能。借助于该种教学方式,教师能够加强对于学生的引导,使得学生能够在进行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而教师也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以帮助每一位学生更好地在课堂参与的过程中,实现对于问题的解决。因此,教师可以借助于该种方式,增强学生的课堂学习成效,并且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
(二)结合现代化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极大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在这其中,教学领域也自然不会例外,以多媒体的使用最为突出,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更加宽广的学习渠道,同时也提高了高考复习的有效性,能够实现资源和信息的随时共享。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一体机,结合学生的手持平板或者是电脑,构建多功能的互动型教学交互系统,让信息的传递和反馈变得更加顺畅,具有可操作性与实时性。例如,教师可以直接为学生播放与地理相关的情境材料,可以以实景录像的形式来展开,这样可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恩,带动他们的思维与情绪。由此,教师就可以设计出更加具有生活性的实践类问题,让学生用手持平板迅速地反馈出自己的意见,这就大大提高了课堂互动的效率,也可以让教师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进程。在必要的情况下,教师也需要引导学生展开课前预习,在这里,笔者将依旧以农业专题的复习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前先引导学生预习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然后在课堂巩固的时候,延伸到农业生产的气候、地形、水分因素等多个板块,让学生可以加深对重点知识的印象和理解,做好拓展与延伸,此时,教师也要介绍塑料大棚这种先进的技术,以及对植物种植的作用,然后让学生在课后通过互联网进行搜索。
(三)引导学生深度思考
深度思考的前提在于问题与情境的高效设置,教師要让学生感受到实践的乐趣,只有通过实践才可以为学生增加挑战,让他们逐步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这里,教师要把握好课堂习题与问题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可以把习题适当地转化成问题,引导学生挖掘问题中隐含的可再生性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例如,农业专题的复习通常都会牵涉到果园的种植,教师可以以桃子的种植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果农给桃园盖上钢构敞开式塑料大棚的原因,这样一来,学生对塑料大棚作用的分析就不会只是局限在“保温”和“保湿”这两个层面上,而是会进一步分析塑料大棚的其他特点,并针对其用途进行拓展,包括巨峰葡萄的种植、水稻种植、秧苗塑料大棚等等。除此之外,教师再让学生展开深度问题探究的时候,也要培养他们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思考塑料大棚是否需要全年都覆盖在桃园上。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持续性推动高考评价体系下高三地理的深度学习是合理且必要的举动,这是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应有之策,也是引导学生准确分析出题人意图的有效措施。本文通过目的性任务的设计、信息技术的引用、实践深度的拓展这几个角度,论述了高三地理深度学习的方法,充分结合了课堂的重点知识,尊重了学生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与实践上的可行性,能够作为教师的参考依据。
*本文系2020年度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立项课题《原创地理试题应用于课堂学习增值评价的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MJYKT2020-063)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