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奚若?崔照笛
叶静
女,汉族,祖籍广州,上海長大。1962年7月毕业于上海第五师范学院。1962年8月分配到西藏自治区工筹委直属机关保育院附属小学班,任音乐教师。1963年任语文教师兼班主任,1976年任教导主任,1980年任副校长。1984年起任拉萨市实验小学校长。1992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998—2002年,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2004年正式退休。先后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西藏首届十大女杰、西藏首届新闻人物等荣誉。
一、我的家庭和教育经历
我出生于1943年,祖籍广东广州。我父亲本姓黄,解放前在报馆工作,笔名叶凡,于是我们子女就姓叶了。1950年,经何满子介绍,父亲到上海国立高等技术学校教语文,我们全家搬到了上海。母亲叫王琳,毕业于广东韶关的一所音乐专科学校,在上海武夷中学做音乐老师。
我在广州上了一年级,到上海后转了一次学,1952年开始在虹桥路小学读三年级。我们家人的文艺细胞比较浓,所以很注重对我在艺术方面的培养。1953年,学校老师发现我在音乐、表演上有天赋,于是推荐我去上海市少年宫①的舞蹈组。我们在少年宫接待过很多外宾,还去部队慰问、下乡演出。这些经历对我有很大的影响。
我初中的时候成绩一直不差,1959年毕业的时候本来是准备考高中的,但当时正好发展教育事业,上海各初中都动员学生去读师范。班主任老师就让我们几个同学争取报师范。我被上海第五师范学院②录取了,后来才知道是选了一批成绩好的同学进师范,组成重点班。
学校给了我们具体、扎实的专业训练。学校课程很注重培养教学相关的技能,像体育要学编广播操、美术要自己创作黑板报。还开设了教育学和算术教材教法课。教育学除了讲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之外,还讲语文教材教学法,讲怎么开展班主任工作。三年级下学期我们就正式实习了。实习学校的老师只在一开始指导过,之后课堂就全部交给我们。这样,我们刚毕业直接进校上课都没有问题。
学校也很重视专业思想教育。我们经常听“鸡毛飞上天”的吴佩芳这样的事迹的报告,也听吴运铎的报告,讲怎样克服困难,锻炼坚强意志。接受这些教育以后,我们对待教师工作也非常坚定。现在的人听我们讲曾到西藏去,说我们很有思想境界,但当时“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就是我们的志愿和理想,是扎根在我们心灵深处的一种信念。
1962年7月,我们在学校听了一个援藏的动员报告,报告说正逢西藏大力发展,急需师范生去那里办学校,希望我们有志青年到西藏去。同学们报名很踊跃,最后学校选了10位同学。其实当时我已经被分配到第五师范附小了,但我坚持去西藏。于是1962年8月,我们集体从上海坐火车出发了。
二、成为一名西藏小学教师
1962年9月,我们到了拉萨。那时西藏自治区还未设立,有一个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当时学校叫“工筹委直属机关保育院附属小学班”,优先挑选老师,我就被挑走了。12月,学校独立成为工筹委直属机关实验小学。中间几经更名,1984年最终改为拉萨市实验小学。
直属机关实验小学面向全区招生,学生藏汉兼有,藏族居多,不过我们是汉语授课。当时学校的老师都是汉族,直到80年代学校分汉藏班,才招了一些藏族老师。学校除了我们,还有二十几个内地来的老师,来自东北师范大学、四川大学等,师资力量很强。
1. 大队辅导员的工作
60年代初期,学校没有规范的教学目标、理念,但我学过相关知识,懂得要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带学生开展活动等。1963年上半年,我一边教音乐,一边任大队辅导员。音乐课没有教材也没有教具,我只能自己找歌曲教。我们的课很受学生欢迎,因为我们给他们带来了以前没有的音、体、美,我们也组建了西藏第一个音体美教研组。
实验小学少先队活动一直开展得很好。我们搞了一次很有意义的夏令营,学生分为两队向不同方向出发,沿路设置不同的题目,看哪一队率先到达罗布林卡。我还办了小记者团,让学生采访来宾、家长;组织学生去慰问中印自卫反击战中的战斗英雄。我觉得思想品德教育就是通过少先队活动的组织形式来体现的。
2. 教学与管理困难重重
1963年下半年,我第一次做了班主任,同时教语文。西藏教学资源很匮乏。语文教学只有老师有一本课本,没有参考资料。没有生字卡片,老师就用毛笔自己写。我后来跟年轻老师讲,不要没有参考书就不知道怎么备课了,必须好好钻研课本。
除了上课和日常班级管理之外,我也搞过很多活动。我带领班上的学生学雷锋,给百货公司糊纸袋;带学生参观地毯厂,请厂长讲他是怎么到西藏支援建设的;还到体育场打扫卫生。这些活动对学生成长都非常有益。那时,社会对学生的全面教育不是很认可,觉得有些事没必要做,不支持我们。但我觉得老师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要教给学生怎么做人。
3. 包班与混合班教学
1968年学校复课,1972年才重新招生,招了10个班。学校没有校舍,我们就在外面办了三个点:房建队、报社、工程车队,实行包班教学。我在房建队,所有课都是我一个人上。那个时候讲课内容是正规了,但还是没有教材、参考资料和教具,教学还是很困难。1973年的时候,我们才回到学校上课。
1978年恢复整顿教学秩序的时候,我接了一个成绩不好、从不同年级刷下来的学生组成的混合班,教数学。我很头痛,一是他们学习习惯很差;二是学生在家里都不受待见,连学习用品也没有。开学前,我一家一家地走访,了解学生成绩差的原因。开学后,我先鼓励他们:你们是可以学好的。然后让我爱人出差时买点铅笔、橡皮,作为奖励给他们。我用做游戏、编儿歌、口算卡片的方式教他们数学。只用了半学期,这个班期末考试的数学成绩就在全区同年级里排第一。学生和家长因此信心大增,学生成绩也就慢慢变好了。
4. 借调城关区培训
1976年,我做了教导主任,从此基本负责学校的管理。除了招生和一些琐碎的教学杂务外,我开始进行教师培养工作。当时教师队伍的质量和60年代没法比,我跟老师们交流,敦促他们提高。我给老师们讲南京的斯霞、上海的袁蓉,告诉他们应该怎么上课。我还要连续听新老师的课,只有这样才能反映出一个老师真实的教学情况,看到他有没有改进、提高。
1980年,我被提为副校长,职级提升,但是工作没有变化。1982年,城关区办了一个师训班,一学期一期,区里校长、教导主任轮流参加,教育局把我借调过去培训校长和教导主任。1982—1984年,我就一个人负责编教材、培训和考试,给参训的老师讲党的教育方针、教学法、校长必要的素质,还轮流到他们学校听课,他们有问题也会咨询。培训的效果很好,整个区小学校长的质量都起来了。
5. 成为一名校长
1984年,我正式成为校长。我的办学理念主要是三个:长远—小学阶段培养的是学生适应未来的能力,为未来奠基;科学—不为提高学生的成绩而牺牲学生的身体健康;全面—让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
西藏教育最主要的問题就是缺少发展的资源和信息。1984年,我参加全国小学校长座谈会,看到人家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特长,我就反思,我们也应该让学生全面发展,于是开始办各种活动,如升旗仪式、第二课堂、大小课等。
6. 双语教学改革
1987年7月,自治区颁发《西藏自治区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若干规定(试行)》,要求藏族人学藏文、汉族人学汉文。学生要分开教学,不能混合。这种情况迫使我进行双语教学改革,目标就是藏族学生毕业的时候,汉文、藏文的水平都达到汉族班学生的同等水平。1987年,我们学校办了第一个藏族班,也就是双语教学实验班,只招藏族学生。
我开始进行语文和数学的教学改革。藏语文教学上,要求用藏文课本、藏语上课。改变藏族传统的木板写字方式,在教学方法上参照汉语文教学,多给学生朗读、造句,要求学生在三年级能写小的文章。同时,我们提前开设汉语课,以往藏族学校是三年级开设,我们一年级下学期就开设。数学教学上,一年级第一学期,按要求用藏语上课的效果很不好,成绩和用汉语教的差很远,我就跟教育局申请改用汉语教学。并且不再使用难度过低的五省区三对照教材,改用全国统编的5年制的教材,保证藏文班的学生汉语水平能够达到全国小学毕业的平均水平。这样,一学期后数学平均成绩比藏语教学高了4分,一年下来成绩高了29.1分。总结了两年教学经验,我向教育局做了课题的追踪报告,教育局同意藏族班除了藏文课,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可以进行双语教学。
7.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虽然负责管理工作,但是我一直坚持在教学一线。我总结了自己的教学方法。第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加强基本训练,利用口算练习、作业、错题订正打牢学生的基础;第三,教师要做好课后记录,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学上存在的困难;第四,做学生的“病历记载”,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问题,提高效率。
我认为,办好学校就是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记不清是1987年还是1988年的时候,学校专门成立了一个德育室,负责制订计划、开展活动,如学赖宁、开展希望工程活动等,同时,学校开设劳动课、心理辅导课。我坚持认为,不能为了升学率给学生很大的负担,要保证学生的体育锻炼和休息。
8. 努力提高教师质量
我对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有要求的。一般新老师刚来的时候,我们要指定一位年级组的老师负责带他。平时注重教师的基本功训练,如铅笔字、毛笔字的训练,要求写教学随笔、进行教学反思。我还在1986年制订了听课制度,检查老师的听课记录、随笔。教研是每周都要进行的,有的时候是讨论教材,有的时候是集体听评课。大概80年代末的时候,我们成立了教育科研室,由教学能手、有教育经验的老师组成,进行课题研究。
我一直很重视教师培训,鼓励老师给自己充电,开阔视野。我请了常州的邱学华、全国特级教师黄书文等名师来给老师上课,也会利用自己的资源联系内地学校,让老师去交流学习。从1996年开始,我负责联系学校,解决路费、住宿等问题,带老师们去上海比较好的小学听课、参加他们的教研活动。对方学校也会派对应年级、科目的老师来指导我们。
在管理教师上,我有一些原则和要求。第一,明确教师的职责,所以我们制订了教研组的职责范围。第二,必须严格遵循学校的规章制度。第三,教师要反思自己,帮助自身成长。为此,我每个月开一次全校大会,对教师工作做一个小结。从1984年开始,我主持制订教师的考核标准,实行聘任制。在搭班上,教师之间彼此互相选择、互相负责,落聘教师流动到图书馆或者别的学校。并且将教师考核等级与收入挂钩,以此督促教师。
三、割舍不下的西藏教育
1998年,我因病回到上海,但我一直牵挂着实验小学的发展。回到上海后,我也经常给老师们寄一些教育类的书,给他们进行线上培训,帮他们联系上海学校来学习,希望他们发展得更好。
我热爱我的教育事业,我在做教师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光荣和骄傲。我在西藏的工作得到了藏族学生和家长的大力支持,在生活上也与他们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我经常跟年轻老师讲,虽然从金钱上来说,老师是比较清贫的,但学生就是我们的收获,是无价的。
访谈后记
在叶老师身上,我们看到了一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感与幸福感。一位年轻、才华横溢的上海姑娘,怀着满腔报国情,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她克服了艰苦的自然环境、特殊的风俗习惯、与亲人别离等困难,一点一点将拉萨市实验小学发展成如今在西藏颇有名气的高质量学校。作为一名教师,她爱自己的工作、爱自己的学生,抓住机会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还总结经验,帮助他人成长。作为校长,她也有着自己的看法。“校长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校长要能上能下。”“校长要贴近老师。”简单的语言凝结着叶老师的教育智慧与经验。
“也不觉得苦。”“什么苦我们都能想办法解决。”“学生就是我最大的收获。”……叶老师总是以饱满的状态和坚定的信念,全身心地投入教育事业之中。我们希望让更多的人看到、感受到一位优秀校长的诞生经历,一位教育者的情怀与热爱。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口述史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