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仁银
新课改视野下,基于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的提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知识与能力进行全方位的培养,积极构建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为学生的良好发展打下牢固基础。本文就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道德与法制课堂构建策略进行探究,以期对提高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学水平有所帮助。
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一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对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影响的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期待教师有更深刻的教学反思。在学科教学中引入整合意识、在知识传授中接轨核心素养培养、在教学训练活动设计时贴近学生生活,都能够快速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为促进优质课堂的构建,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需要教师创新教学理念,有效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提升学生对道德与法制重要性的认知以及实践能力,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良好基础。
一、重视全面提高教师教学综合素养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实施者,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学生学科素养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学校要重视教师综合素养的培养,并从如下方面加以实施:
(一)注重教师施教能力的培养
一是多创造思想与道德教师外派进修提升的机会。外派进修与交流学习有助于教师不断吸收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并在与同行的交流中相互启发,取长补短,不断拓宽教师的教学视野,提高其施教能力;二是结合教学设计一套科学的自学、提升评价体系,激励学科教师通过自主学习提升专业能力以表彰先进,考核不积极进取者,推动教师不断提高学习意识。
(二)注重教师职业素养的培养
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业素养对学生有重要的影响。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能够从敬业精神、职业素养及道德品质等方面,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明白作人的道理并具备良好的法制精神及文化内涵。学校可制定《教师职业素养考评方案》,结合目前社会中暴露出的部分教师体罚、谩骂、歧视等不尊重学生、收受家长钱物等有违师德的思想及行为,不断强化教师职业素养,为学生呈现良好的师德师风。
(三)教师要创新课堂教学理念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传统课堂教学主要采用教师主讲的方式,教学模式单调、空洞,学生在被动的教学模式下难以提高课堂参与积极性,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需要教师围绕新课改背景下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创新课堂教学理念,充分落实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围绕学生的能力及素养提升要求,积极探究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以激励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及形成良好的探究、创新精神,提高学生道德与法制学科综合素养。如在《我们爱整洁》一课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日常卫生常识并掌握相关劳动技能,并围绕此教学目标设计教学。为了增强学生对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与劳动技能的重要性的认知,教师可结合学生在校、在家中的卫生行为要求和标准展开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对于保持个人身体健康及对生活环境的积极影响。
二、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小学阶段是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时期,根据小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来优化相应的教学措施,促进小学生在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培养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在组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重视运用灵活合理的教学模式,以此来实现良好的教学质量。
(一)围绕需求实施合作学习提高合作能力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不仅包括良好的知识水平和自我学习能力,还要具备良好的合作学习意识与能力。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多创造有助于师生、生生展开互动交流的机会,营造浓厚的合作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对教学内容进行自主思考、分析和探究,并在交流合作学习中拓展思路、相互协作,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全体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如在《变废为宝有妙招》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展开教学。教师可先为各小组设计合作探究的主题,要求学生围绕“废物利用应该怎么做”主题展开合作学习。各小组会围绕主题,探究什么是废物利用?废物利用的益处有哪些?你在生活中有过哪些废物利用的经验?每个人在生活中应该如何养成废物利用的习惯?各小组中,每位组员都要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查阅资料、表达见解、分享经验,最后对本小组的合作探究学习成果进行总结。通过这种学习模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主动性展开自主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深入思考教学内容与合作学习中深入理解本章节的知识点,学生不仅掌握了书本知识,而且有生活体验,有合作启发,对于创建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各小组的学习探究情况,教师可逐一进行点评,使学生清晰认知本小组学习中的不足与优势,以不断丰富学生的合作学习经验和能力,激发学生参与小组合作探究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二)借信息技术做课前导入,激发探究动力
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品格、实现学生全面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新时期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以基本学情作为出发点,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學方式,进而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基于小学生的心理与认知特点,为了使其在课堂教学中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活力,教师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做好课堂教学导入,以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思考积极性。如在《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一课的教学中,由于受地域所限,学生所了解和接触到的民间艺术往往形式和题材不够丰富。为了增进学生对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形式的了解,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教师可从网络中查找反映各地区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形式的视频并通过多媒体以课前导入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这种结合了生动的影像、音乐和解说于一体的形式,带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能够有效调动其对教学内容的学习探究动力。在观看视频的基础上,教师可组织学生就教学内容和观看体会进行分享和讨论,进一步增进学生对我国丰富的民间艺术的了解,并感受到我国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能够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围绕教学组织实践活动,提高应用能力
道德与法制学科与我们生活的密切相关和广泛应用,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思考并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这也是道德与法制教学中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素养之一。如在《干点家务活》的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及能力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设计,并结合学生实际展开教学。如教师可在课余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实践活动,使学生进行打扫教室、整理花坛、清洁楼道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快乐,并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在此基础上,可结合目前社会上出现的一些好吃懒做、贪图享受、不尊重劳动的现象,使学生反思自己的意识与行为,懂得作为一名学生,不仅要学习好,还要具备良好的劳动品质。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劳动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认知,课堂教学更深入,使学生的道德与法制核心素养得到提升。
(四)结合学生生活体验,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是理论知识,要提高其学科素养,还要结合其生活体验,提高其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其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建立联系,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体验,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思考,在探究中提高其思考能力,不断强化学生对道德与法制学科内涵的认知。如在《国家机构有哪些》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鼓励学生多观看《新闻联播》《新闻30分》等新闻节目。教师可对我国国家机构设置、各机构的职能等进行讲解,不断提高学生关注实事、了解国家机构运作及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五)注重完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以往的道德与法制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教学评价主要渠道是通过学生的考试成绩来实现。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全面、客观地对自我学习情况形成准确判断,不利于学生学习素养的提升。需要教师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评价体系和内容,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通过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教师可在教学中,重点围绕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率、探究能力、创新思维、质疑能力以及日常道德表现等设计到评价体系中,以保证评价更全面且更体现整体性。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评价及互评,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对于不同的评价,教师需要汇总评价结果,并对每位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分析,以促使学生对照评价结果进行反思,不断改进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以教学评价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要对整个教学评价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以不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将教学评价与每个学生的素质提升有效结合起来,真正发挥教学评价对促进学生学习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性活動课程,基于小学生生活为出发点,培养小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与举止有方的习惯培养。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具备课程核心素养的深刻理解,从而确立教学目标,准确理解呈现核心素养价值的表象化,在有效传播渗透学生的品格行为中,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落实生本教育理念,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促使学生深刻认识道德与法制重要性,使其在实践中提高应用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为学生未来的良好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