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领悟学科核心素养 用心践行立德树人

2022-05-30 10:48:04于春艳
天津教育·下 2022年9期
关键词:思想品德核心素养

于春艳

立德树人是党和国家对教育提出的核心要求,每个学科的每位教师都应将践行立德树人视为教学的核心职能。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师首先要注意到一点:不同学科有不同的教育特质(不同的内容和习得规律),对学生进行德育应与具体学科的教学相融合,既不影响学科教学主体目标落实,又能有质量地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小学音乐课以听觉艺术素养教育为主体,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必须抓住音乐教学的特质,将德育与音乐教学的内容、方式等整合为一。

一、核心素养是立德树人的抓手

(一)核心素养培养是音乐教学主体

与课改前以音乐技能和乐理为教学目标不同,如今,小学音乐主体教育目标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既包括音乐表现技能,还包括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因此,要将德育与音乐教学有机地整合,教师必须将德育与音乐核心素养培养结合起来。如果德育脱离了音乐核心素养教育,就会出现问题。一方面,音乐教师变身为思政教师,音乐课变成了思政课。一课两教,各不相关。这显然会影响音乐课主体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另一方面,术业有专攻,对学生进行直接的思想道德理念阐述和讲解,也不是音乐教师所擅长的。教师在教学中去扬己之短、而避己之长,显然不是实现有质、有效教育的良策。

(二)音乐核心素养与德育有关联性

一些教师认为,思想品德教育与音乐核心素养教育是两个完全不相关的教育体系,将二者结合起来有些牵强——这种担心没有必要。只要能深刻领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特质、目标,就会发现,音乐核心素养与思想品德建设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可以说,从音乐课角度上,核心素养培养与思想品德发展有因果关系,或者说,音乐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音乐学习发展其思想品德的条件和基础。

按《音乐课程标准》,音乐课程的核心素养可归纳为三大项: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审美感知——音乐的审美包括艺术审美和精神审美两个方面。比如《依马呀吉松(藏族堆谐)》这首藏族民歌的审美,学生既要从音乐旋律、节奏上去赏析藏族音乐的独特美感,又应从“快乐的夏天,朋友们欢聚在草地”等歌词中体悟到藏族人民幸福、快乐的精神之美。这种精神层面审美对学生的爱国、爱党、民族团结等思想理念产生直接影响。艺术表现——所谓歌以咏志,音乐的本质就是通过音乐的表现来抒发思想和情感。学生拥有了较好的音乐表现技能(演唱、器乐),就可从音乐活动中更深刻地体悟到音乐的精神思想,且可以通过音乐表现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也就是说,音乐艺术表现素养是学生体悟和表达思想道德观念的直观渠道,是思想道德的物化。如在演唱《国歌》时,自然就能激发并深化其爱国情感。文化理解——从广义的文化概念上指除经济、政治之外人的所有思维活动及其现象,思想观念就是文化的一部分。从狭义文化概念上指文化现象,文化也对学生思想品德具有显性影响。如学习“莫扎特”,通过对莫扎特这个西方音乐文化典型的了解,学生会产生博学(莫扎特除学习音乐技能,还学习了拉丁文、法文、意大利文、英文以及文学和历史等)、勤奋(莫扎特一生体现了“天才在于勤奋”的真理)、正义(莫扎特的音乐具有淳朴、优美、正义、美德等特质,被誉为“永恒的阳光”)等思想理念。再如学习我国民族音乐、器乐文化,学生会建立民族团结以及民族自豪感等家国情怀。可以看出,音乐的三大核心素养,是学生构建和发展思想道德品质的渠道和素材。

二、通过核心素养培养立德树人

(一)注意素养培养整体性

前面分析到,音乐核心素养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建设产生直接影响,具有因果关系,但三大素养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角度有差异,三者共同作用才能保证学生思想品质教育的综合、有效。缺少任何一个素养的有效发展,音乐的德育质量都可以出现低效问题。当下,音乐的核心素养教育也确实存在着整体性弱、重心偏移的现象:一是固守课改前的传统思路,教学重心仍以教学生演唱技巧为主,而其他素养的培养则力度很弱。這种倾向现在不多,但确实存在。这样,审美与文化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引领作用就得不到发挥。第二,对素养教育偏解,弱化了技能教育,将重心放在了另两个素养上。这种倾向是当前最普遍的。强文化、审美,而弱技能,使学生从感性渠道体悟思想品德理念或通过音乐表达思想情感受到制约。

为避免出现培养失衡现象,教师在设计环节就应对素养培养目标进行清晰、明确、系统的设定。在明确了素养培养目标后,再去设计相对应的教法,而不是反过来,先确认教法再去想怎样培养核心素养,正如前面所分析的,一个教法不太可能符合多种素养的培养需求,这样设计教学,可以实现三大素养均衡施教。但也要注意,不能过于教条,错误认为一节课必须把三大素养都整合进来才算是均衡。这要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定,尽量全面,但并不求全责备。比如“音乐家的故事——贝多芬”这一课,较明显的素养着力点是与音乐相关的外国文化,而为了让学生更感性地了解贝多芬这个人物,教师有必要带领学生欣赏贝多芬的几个代表作,如《命运交响曲》,这样,又把审美素养教育整合了进来。但要力求在这一课融入音乐表现素养教育,则难度较大,因为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多为纯乐曲(不绝对,如下面提到的《欢乐颂》,既有曲也有词,可听、可唱),不适合将声乐演唱整合进来,而教学生学交响乐的演奏(多种乐器技能),对普通小学生来说显然不现实。因此,这一课是将审美和文化教育融合,可放弃表现素养培养。通过引导学生对贝多芬生平及性格的了解,以及对《命运交响曲》的赏析,使其建立“与命运斗争”的坚强品质。再看另一课,“欢乐颂——《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主题”,则可以将三个素养教育目标都整合进来,既可以教学生演唱(美声唱法),又能从交响乐和情感角度带学生进行审美解析,还可将贝多芬、德国(西方)交响乐、西方宗教及价值观等文化内容引进来。这样,学生通过对西方音乐思想内涵的多元体验、感知和把握,从而认识到追求幸福和传播幸福是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观。

(二)重视对学生情感调动

小学生的学习发展观还没有完全建立和固化(这受其生活阅历较少及社会经验欠缺的影响),因而,大多并不清楚为什么要學习,即便是对音乐这门很有娱乐性和吸引力的课程,学生的情感也不能完全处于积极、主动状态(小学生虽然喜欢听歌、唱歌,但他们喜爱的歌曲并不与教材中所教的内容匹配。比如,欣赏钢琴独奏《爱之梦》、吉他独奏《爱的罗曼斯》,虽然乐曲经典,但小学生的兴趣度并不高,他们更喜欢一些童谣、儿歌以及流行歌曲)。兴趣不高,学习情感趋于消极,那么学生思维在课堂上欣赏、学习、辨析音乐的过程中就会处于僵滞、游离状态,显然这种学习状态无法保证音乐素养教育的有效性。另外一点,情感不仅与学生的学习状态有关联,还与音乐的核心素养发展有相关性。即,情感、态度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活动(前面谈到,音乐的审美素养包括艺术审美和精神思想审美两个方向)。因此,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既关系到音乐素养培养的成效,也与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性有着紧密且直接的因果关系。

调动小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情感方法很多,但有一个关键,就是教师要能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兴趣取向。比如,游戏法、比赛法、展示法,以及下面探讨的活动体验法等,都可以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教唱《感恩的心》时,教师在教授了两遍后,不再带领全班练习演唱,而是将学生分成小组,各组合作在组内练习,然后轮流上台演唱,比一比、评一评,哪个组唱得好。利用小学生争强好胜及自我展示欲望强的特点,可以极大地提升其学习音乐、练习演唱的热情。学生在这种高度兴奋和投入状态下,不仅掌握演唱技能的效率更高,而且“感恩”的思想理念也会因大脑的高度兴奋而能真正内化于心。

(三)形式应强调感性体验

开篇分析时强调,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应与音乐课程的特质相对应,教师不应采取直接向学生宣讲思想道德观念的策略,把音乐课变成思品课(因为这既不是音乐教师所擅长的,又会影响音乐主体教学计划的实施)。此外,小学生的认知思维偏于直观、感性,其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更习惯于通过观察、体验等直观渠道完成认知。而且,大多素养的构建和发展规律与音乐技能、乐理的习得规律不同,要学生亲自思辨和参与,在过程中生成。基于以上理由,教师在教学中尽量避免采用纯抽象的理论或技能讲授方式,而多设计一些具有体验性或直观性的教学举措。比如,情境法、游戏法、操作法、体验法等。

例如,在欣赏《拨弦波尔卡》这首独特的弦乐合奏时,教师带领学生用文具盒、铁皮筒(如罐头筒)、小木板,与夹子、尼龙绳等,亲自动手制作一个简易的拨弦“乐器”。然后,学生在教师带领下有节奏地弹拨自己亲手制作的小弦乐,发出“嘭、嘭、嘭”“叮、叮、叮”之类的声音。虽然这些简单的“土乐器”发出的声音并不一定动听,但是却让学生体验到了音乐表现极强的趣味性和游戏性,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主要的是,此时的这种情感与这首乐曲的魅力所在高度契合:轻松、幽默、创新、自由。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体验完成了对这首乐曲审美特质的准确、深刻把握,也同时在这种愉悦的审美体验中发展了其积极、阳光、享受生活的思想品质。

再如,在带学生欣赏《快乐的农夫(钢琴独奏)》时,教师向学生播放一段视频:农民在田地里快乐而忙碌地收获,晚上在农舍前围着篝火跳起了庆祝丰收的民族舞蹈。通过这个视频情境,把学生的情绪引到与乐曲一致的氛围、格调上,从而可以辅助其更有效、更精准地把握乐曲的思想内涵,完成有质量、有深度的劳动观教育和艺术审美。而如果教师不使用情境法,而是直接用语言讲授乐曲的风格特点和思想内涵,小学生就不太容易理解和领悟。

(四)教法配素养构建规律

不同的素养构建和发展要遵循不同的规律,向学生传授演唱技巧的方法不一定适用于培养其审美能力,而训练学生审美素养发展的方法不一定可以同时发展学生的文化素养(具有多元教育作用的教法有,但也不能保证音乐核心素养中三大项培养的同步落实)。教师如采用了不符合特定素养构建规律的教法,教学预设的目标就很可能会踏空。下面,笔者分别从三大素养角度探讨通过素养教育立德树人的策略要点。

第一,审美培养要思。审美素养是内在的思维品质,采用讲授法很难落实。因而,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关键是调动其思维,让其自己对审美对象进行思考、辨析,在这个过程中完成审美素养构建,并最终在教师点拨下获得思想品质的提升。如欣赏《康沃尔的早晨》时,教师让学生讨论,“你认为这首民谣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是对家乡晨景的喜爱,还是晨景之中的自由畅想,或是表现了一种淡淡的乡愁……”通过学生的自主辨析,从而使其由内建立热爱自然或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第二,表现素养要实。表现素养是指声乐和乐器演奏。这个方面的教学应避免泛泛而教。学生仅学了点皮毛,达不到独立表演的水平。这样就对学生感性领悟音乐思想内涵形成了制约。因而,技能教学应追求一个“实”字,要使学生真的会唱、会演奏乐器。而这点,是课改之后音乐教师较容易出现的问题——过度强调了审美素养及文化素养教育,而有意无意地弱化了音乐技能、理论的教学。这是不可取的。

第三,文化素养要拓。音乐教材主要是以音乐为主体,虽然新教材都注意涉及文化,但通常讲得较浅,这不足以通过文化有效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因而,带领学生学习文化,通常要注意拓展。比如,教材中提到莫扎特一生体现了“天才在于勤奋”的真理,但并没有具体展开讲述莫扎特是怎样勤奋的,这简单的结论性表述显然不能使学生信服。因而,教师可以找一些莫扎特勤奋学习、创作的小故事讲给学生听,通过这些更直观、感性的素材来影响学生的思想。

三、结语

综上所述,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国策,是对教师工作的核心要求。通过音乐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师要注意音乐教学与德育的有机整合,避免将音乐课教成了思政课。而要落实这个教学思路,深刻领悟音乐核心素养培养的内涵、策略以及其与德育的因果关系,是保证音乐立德树人取得实效的关键。

猜你喜欢
思想品德核心素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40
近观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22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2期)2022-07-13 03:12:18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新教育(2018年8期)2018-08-29 00:53:10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新课程研究(2016年2期)2016-12-01 05:53:16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解题技巧
学周刊(2016年26期)2016-09-08 09:0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