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水长
一、考情分析
语言文字运用题经常被认为是高考语文试题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其在考查板块的选择、题型的设置等方面常常推陈出新。这固然是因其所涉知识板块众多、题型命制可变空间较大,但恰也反映了高考对考生考查要求上的变化。考生要做好这类题,首先要对高考中语言文字运用题的考查情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综观近三年全国新高考Ⅰ卷文字运用题,其选材及考查要求总体情况如下表(表1和表2):
从以上两个表格中,我们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到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题的考查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落实考查要求,情境载体凸显
当前高考语文命题最为重要的依据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及《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这几份命题依据均对考查的标准作出了较为明晰的界定,尤其是对考查的语言情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要求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则要求高考考查要“以多项相互关联的活动组成的复杂情境作为载体”、“以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为载体”,让考生“在新颖或陌生的情境中主动思考,完成开放性或探究性的任务,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得出新结论”。
从近三年的考查情况来看,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题很好地落实了命题依据中的相关考查要求。虽偶有在单独文段中设置单一题型的考查形式(如2020年新高考Ⅰ卷第21题病句修改、第22题文段信息压缩),但从整体上来说,依托特定的语言情境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进行综合考查已成为高考命题的基本形态。
(二)题型稳中有变,考查板块聚焦
语言文字运用题所涉及的知识板块众多,但从近三年新高考Ⅰ卷的命题情况来看,其又主要集中在成语辨析与运用、病句辨析与修改、句式选用与分析、修辞特点与效果、语段信息压缩、语境语句补写、标点符号作用这七大类,尤以成语、病句、补写、修辞最为高频。2022年新高考Ⅰ卷出现了长句变短句以及第二人称的特指与泛指等具有一定创新性的题目,但这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语言文字运用题考查的基本方向与命题思路。
(三)选材关联生活,文段布局清晰
从近三年新高考Ⅰ卷的考查情况来看,语言文字运用题在选材上所涉范围较广,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以及文学作品类文本均有所涉及。但无论是何种类型的文体,所选文段在内容上总体是比较“接地气”的,大多与考生的已有经验密切关联,甚至可无缝对接。这既让考生读起来不容易产生疏离感,又可以很好地实现对考生语文学科素养的综合考查。此外,所选材料还因其篇幅较为短小而易于整体把握,如果是论述类或说明类的文本,考生还往往能根据其文段布局的一般规律(如观点句的位置分布、说明顺序的清晰等)而实现从整体到局部的快速把握。即便如叙事类的文本(如2020年新高考Ⅰ卷选材一)也因其叙事方式的清晰(以顺序方式一以贯之)而能被考生快速把握住其整体布局。
二、备考方略
(一)全面中寻突破,关键处思创新
1. 清晰目标要求,常态处寻突破
综观考生在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题中失分的原因,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知识储备量的不足,考生因此无法在应对时建立起“似曾相识”的知识关联。因此,在语言文字运用板块的复习备考(尤其是一轮)过程中不能从一开始就“厚此薄彼”,而应将近年所涉及的考点逐一突破,不存侥幸心理,如此方能筑牢基础。但当进入二轮、三轮复习之后则需及时聚焦备考目光,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将近些年(尤其是近三年)的高频考点找出来进行重点突破。当然,此时的备考不同于一轮时的全面复习,在一轮中更多地是通过复习建立起对各知识点的基本特征、作用效果、题型结构等的基本认知;而在二轮、三轮中则需在全面备考的基础上,借助专题(微专题)等方式对重点知识板块集中强化,注重对知识板块的深刻认识及在此基础上的熟练运用。
语言文字运用高频考点的备考突破方法可见下表(表3):
2. 创新备考方式,活动中促生成
考生在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题中失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语言运用能力不强,因此经常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在答题过程中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究其原因,很多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不重视知识的内化生成,而使所学知识处于碎片化的状态。这也是不少考生面对题目时一看就懂、一做就懵的原因所在。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让知识在自己的脑海中扎根,使之真正成为“血液”里的东西。而要做到这一点,学生就必须在学习中激活自己,通过自觉、自主的学习活动实现对知识的编码重组与自我建构。唯有如此,考生在面对问题时方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因此,在高三的复习备考过程中同学们仍须坚持阅读、练笔,要积极融入讨论、交流、展示等学习活动中。唯其如此,语言文字才有“源头活水”,才能永葆鲜活生动。
2022年新高考Ⅰ卷第18题要求“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这道题沿袭了前两年新高考Ⅰ卷对成语的考查,但在考查要求上提出了更高的标准,由以前的“辨析”(区分近义成语)转而为“运用”(填写成语)。要做好这道题,前提是要准确把握成语的一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积累一定数量的常见成语。但如果只有这些还远远不够,因为这样的知识是僵死的、未经激活的。反之,如果同学们能在平时的表达交流等活动中有意识地运用成语,让积累的成语流动起来,再联系上下文语境应该不难写出“不解之缘”“密不透风”“司空见惯”,或与其意思相近的符合要求的成语。
(二)语境中强意识,细节处求谨严
1. 强化分析意识,确定语言情境
如前所言,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题所选用的材料,无论是何种类型的文体,一般都是结构、思路清晰的文段,一般考生基本具备对此类文段准确把握的能力,关键在于考生能否在平时的备考过程中养成分析文本的良好习惯,能否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对文本的整体认知,并以此来确定具体问题的由整体到局部的准确语境。有些考生之所以做不好语言文字运用题,往往是因为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将文本读得支离破碎,如此答题难免顾此失彼,破绽不出。
例:2022年新高考I卷选材一
节日期间,无论是家人团圆,还是老友欢聚,“吃”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节后很多人会增添新的烦恼,那就是“节日肥”“过年肥”,减肥也就提到日程上来。事实上,生活中你会发现,有许多整天嚷嚷着要减肥或者正在减肥的人,其实根本不胖,反而是一些真正应该减肥的人对此却毫不在意,那么,怎么判断是否需要减肥呢?//从医学角度来说,身材是否肥胖,①可以通过体质指数判断。体质指数是用体重千克数除以身高米数之平方而得出的数字,国人的健康体质指数为18.5~23.9,如果低于18.5,就是偏瘦,不需要减肥,而高于23.9,就可以考虑减肥了。//
提到减肥,不少人都为之“奋斗”过,节食、跳绳、跑步都是常用的减肥方法。临床中还发现,很多人用不吃晚饭来减肥,这种方式不但难以长期坚持,②而且会影响身体健康,有人就因此得了严重的胃病。而且,如果以后恢复吃晚饭,③就会恢复以前的体重,甚至比以前更胖。不仅如此,不吃晚餐,营养素供给不足,蛋白质供应下降,肌肉量也会随之减少,体重反弹后,在同样的体重下,体脂率反而会比减肥前更高。//因此,减肥一定要讲究科学。
这两段文字基本的行文思路是这样的:由现象提出“怎么判断是否需要减肥”的问题——从医学角度呈现是否需要减肥的标准——结合实际分析减肥的不科学做法——得出“减肥一定要讲究科学”的观点。通过对两个文段的分析,既实现了文本的宏观把握,也基本锁定了后面21~22两道题所在的语言情境,这为题目的解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还原语言情境,明晰作答要求
毋庸置疑,语言情境会对词语或句子的意思、词性、色彩甚至语序等产生制约作用。如果一个词语或句子离开了特定的语言情境,就可能成为脱缰之野马而无法把控。为此,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备考过程中必须牢牢树立语境意识,并不断提升自己在特定语言情境中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2年新高考I卷第19题要求“请将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是:整个团队按照先在陆上发射台发射、再把导弹装进发射筒以模拟水下发射环境、最后进行潜艇发射的规划开始了“巨浪一号”的研制攻关。
我们姑且不对这道题的命题意图妄加揣摩,单纯从题型上来说它是一道长句变短句的题目,做这道题一般的方法是:首先找到主干,即提取主语、谓语、宾语等中心词作为主干句;然后将余下的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单独拿出来,让它们转换几个短句;再根据一定的逻辑将几个句子进行排列;最后通过增删个别词语(如代词、关联词等)使其连贯即可。按照这个方法,先可抽出主干句:整个团队按照规划开始了“巨浪一号”的研制攻关。再将长定语转换成三个短句:规划为先在陆上发射台发射,再把导弹装进发射筒以模拟水下发射环境,最后进行潜艇发射。如果撇开语境,这四个句子就至少可有两种排列方法,第一种可表述为:整个团队制订了这样的规划:先在陆上发射台发射,再把导弹装进发射筒以模拟水下发射环境,最后进行潜艇发射,之后团队按照规划开始了“巨浪一号”的研制攻关。第二种可表述为:整个团队按照制订好的规划开始了“巨浪一号”的研制攻关,该规划要求先在陆地上的发射台发射,再把导弹装进发射筒以模拟水下发射的环境,最后进行潜艇发射。但如果结合下文语境“这三步被称为‘台、筒、艇”进行考虑,则可以确定第二种排列方法与其衔接更为连贯。
又如2022年新高考I卷第21题:
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你要觉得这段话对深化文章的主题没什么帮助,就删了吧。
B. 听了老师的话,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吭声了。
C. 他是个非常用功的同学,尤其是钻研精神叫你不得不佩服。
D. 请你选三名学生参加今年五月的“青春和梦想”演讲比赛。
这道题看似有一定的创新性,但如果将其还原至文段所在语言情境中,即可判断出文段中所指的“你”并非确指某一个具体的对象;对照四个选项,A、B、D三个选项中的“你”均为实指,只有C项的“你”非实指,与文段中的“你”用法相同。考生做这道题并不需要太多的知识储备,只要能将语境选句与所给四个选项一一比对,即可准确地排除错误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3. 落实细节要求,锤炼作答规范
考生在语言文字运用题中失分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思维能力不足,而思维能力不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思维不够严谨。语言情境的限制作用除了体现在宏观之处外,还往往体现在细节上的一些要求。一些考生正是由于对细节的把握不到位,虽然把握住了答题的基本方向与思路,却仍然不能准确、规范地呈现答案,导致丢分。
2022年新高考I卷第22题要求“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解答这道题除了分析文段,锁定情境区间外,还需结合语境做好以下几步:第一步,理顺思维逻辑,抓住作答关键。第①处要建立起“身材是否肥胖”的标准与后文中的“体质指数”之间的关联;只要把握好这个关键信息点,作答的方向就已明确。第②处要实现“很多人用不吃晚饭来减肥,这种方式不但难以长期坚持”与“有人就因此得了严重的胃病”的串联;通过语境可以比较明显地看到,这里是要谈用不吃晚饭来减肥导致的危害,而写其危害的三个句子的排列逻辑应该是由浅而深,由共性而个性,这就是解答此处问题的关键所在。第③处的语言情境与第②处一以贯之,都是谈用不吃晚饭来减肥导致的危害,其假设“以后恢复吃晚饭”会产生的后果,后果的终端是“甚至比以前更胖”,这中间呈现的是由不吃晚饭而“减”肥到“更胖”的过渡状态,即其减肥前的“常态”,据此答案的基本方向亦可确定。但如果要想准确、规范地写出答案,仅有这一步还不够,因为它解决的还只是方向与思路的问题。这就需要第二步,落实语言情境的细节限制,精心雕琢已具雏形的答案。如第①处的答案如果写成“必须通过体质指数判断”,“必须”与“可以”看似只是两字之差,从根本上也并未改变“体质指数”只是判断人是否肥胖的必要条件的性质,但其在语气上显然要比“可以”更重,再考虑该句与后文的“就可以考虑减肥了”的呼应关系,“必须”一词就未免显得有些“蛮不讲理”。至于第②处与第③处首先要在关联词上与前文建立呼应,由前文的“不但”可确定补写處必须用到关联词“而且”,由“如果”可确定补写处必须用到关联词“就”。再结合前面已经确定的关键信息,将其分别组织成10个字以内的语句,则答案基本确定。最后再将答案代入语段加以检验,看是否前后连贯;如仍有问题,则再加以修订完善,从而最终确定答案。
总而言之,语言文字运用题集中体现了高考考查中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要求,它是对考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综合考查。我们在备考过程中,一是要过好知识关和认知关。掌握板块知识,在全面备考与重点突破之间找到平衡;明晰考查要求,提升在特定语言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要过好能力关和素养关。以自主、自觉的学习活动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在平时的备考过程中养成严谨审题、清晰思维、规范组织的良好习惯,如此方能真正实现备考的提质增效。
责任编辑 廖宇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