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艺术:《红楼梦》整本书有效阅读的支点

2022-05-30 10:48苏远勤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红楼梦

苏远勤

摘要整本书阅读与新课标颁布前的名著阅读最核心的区别在于前者强化阅读的整体性,建构阅读经验。《红楼梦》作为世情小说,人物众多,情节交错,背景复杂,其叙事艺术是最为突出的特点。在阅读指导中,引导学生以叙事艺术为支点,把握前五回暗示主线主题的叙事功能,辨认关键情节化整为零,掌握“情节团”远势袭来、渐入高潮又逶迤而去的叙事特点。这些阅读经验能迁移到下一个“情节团”的阅读和研讨之中,保证整本书阅读的有效推进。

关键词《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叙事艺术“情节团”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列在18个学习任务群之首,并且始终贯穿于高中课程。诚如温儒敏教授所言:“网络阅读容易碎片化,而整本书阅读可以磨性子,祛除浮躁,培养毅力,涵养心智。”统编版必修教材要求阅读的《乡土中国》和《红楼梦》都属于这种可以“磨性子”、练思维的书。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囿于课时压力和学生的“不感兴趣”,师生只求“在通读一遍中顺便完成研讨”。通读一遍不足以达成深度,边读边研讨无法突显“整本书”的“整”字。师生的这些认知虽有偏差,但这实际上是对整本书阅读的有效性有巨大期待。

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整本书阅读不是简单的整本书通读,课标在此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教学提示”中多次指出在通读全书之后“反复阅读品味”,力求“引导学生建构整本书的阅读经验与方法”[2]。不同类型的书有着不一样的阅读策略,要保证这个任务群的效度,就要引导学生从书册的特点入手,探索阅读的门径,抓牢“整”字发展学生的整体阅读观。

一、《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支点之辨

《红楼梦》是一部鸿篇巨制,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在近几年的整本书阅读研究中,比较受青睐的有以下几种教学模式:一是跨媒介阅读,旨在通过引入《红楼梦》相关影视作品、戏剧作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比较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一是跨媒介学习视域下的创意读写,比如绘制“红楼朋友圈”“群芳谱”“红楼明信片”、评选“最美主子”“最美丫鬟”等,旨在引导学生在创造性写作或跨学科融合创作中完成对人物个性和人物关系的把握;一是把教材中规定的六大任务进行分解设计,因此公开发表的相关论文及教学案例中,主要集中在前五回分析,人物形象与人物命运、诗词解读,青春红楼等。

这些教学策略以活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跨媒介阅读与创意读写等活动虽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生的整合能力,却集中在人物品评;从人物入手研读《红楼梦》固然有助于理解主题,但主要人物的主要故事抽取出来之后,无数描写琐碎生活的小情节要如何安放,学生束手无策。要如何解读这些大情节、小情节才能贴合主题,助力整体阅读观的发展呢?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当下《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研究在“情节”方面着力不足。在西方叙事学中,从古典情节观到传统情节观,再到经典情节观,都强调情节需要“安排与组织”。情节的安排不可避免承载着创作者意图,或指向人物形象,或指向主题演绎,中国古典小说亦如此。

《红楼梦》情节交错,人物众多,突破了古代小说的线性结构,编织出艺术水平极高的网状结构,加之作为世情小说,情节上少了些惊心动魄,多了些琐碎日常。这种因缺少波澜、多线并行的情節往往被追求阅读速度的学生“嫌弃”,阅读的搁浅甚至放弃是常态。“情节”是小说的要素之一,也是读者初读文本时最感兴趣和最需关注之处,是进入研讨、鉴赏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整本书阅读指导中应该先突破《红楼梦》的叙事艺术,帮助学生有效把握故事情节,不能简单把情节梳理的任务全盘交给学生。关注情节艺术更有助于学生培养长篇小说的阅读策略,发展整体阅读观,更契合整本书阅读的内核。

二、《红楼梦》叙事艺术之探

整本书阅读与新课标颁布之前的名著阅读最核心的区别在于“整”字,即突出阅读的整体性,发展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并建构阅读经验。我们在进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指导中,也应该要有此视野,以情节为主体,从整体角度探究《红楼梦》的叙事艺术。无论是解读前五回,还是探究《红楼梦》的关键情节、分析人物形象,都可以围绕“叙事艺术”展开。《红楼梦》的叙事艺术恰是曹雪芹创作的苦心孤诣之处,关乎主题表达。

1.剧透结局与暗示主线——前五回之于整本书的意义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必须从前五回入手,但前五回信息量之大、人物之多、神话象征之深让学生望而却步。教师们深谙前五回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会带领学生细读前五回。从现有教学案例看,或让学生梳理绘制贾府的人物关系图,或集中细读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时王熙凤的教科书级表演、贾宝玉的摔玉等,或逐字逐句讲解第五回人物判词。这些教学内容的确很重要,但其阅读经验无法直接迁移到学生接下来阅读百来回的漫长故事之中。所以,我们更应该把握前五回之于小说叙事的意义。

从整体上把握,我们可以让前面的细读行为形成更大的合力。顽石历劫的故事以哲学的“空”预示着宝玉的人生悲剧;木石前盟开启宝黛爱情悲剧序幕;而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则促成了宝钗黛三人的会面,并展示了贾府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为贾府命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贾宝玉梦游警幻仙境则突显了金陵十二钗一众奇女子的悲剧命运。可以说,前五回的第一个功能是“剧透”,曹雪芹把人物与家族的悲剧结局提供给读者,这样的“倒叙”不怕读者“弃剧”吗?这就迫使我们考虑曹雪芹的情节构思意图了:曹公在布一盘很大的棋局,志不在于创作“言情小说”,而是“世情小说”。破“言情”而立“世情”的关键就在“世”字,必须要表现复杂的社会,其最好的载体就是贾府这样一个钟鸣鼎食的贵族之家的命运浮沉,而与表现一众奇女子的目标最好的结合点就是王熙凤,这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何第三回要花费笔墨表现王熙凤的管家角色。至此,我们也就理出了前五回的第二个功能——控制情节走向,暗示叙事主线。叙事主线有二:一是宝黛钗爱情悲剧,一是以凤姐理家为载体的贾府兴衰悲剧。

也许有同学也会提出疑问,从两条叙事主线看,似乎宝玉也不是真正不可撼动的“男一号”呀。前五回着重突出贾宝玉儿时抓周和摔玉两个小故事,并附《西江月》二首,从内容上看,都集中突出宝玉对封建社会仕途经济道路的叛逆。再结合《石头记》《情僧录》等名字变迁,可以断定贾宝玉仍然是曹雪芹想着力表现的人物。

综上,前五回就定下了整部小说的三重主题:一是贾府由盛转衰的历史悲剧;一是贾宝玉叛逆封建仕途经济、追求民主平等的人生悲剧;一是钗黛等一众奇女子无法自主人生的命运悲剧。

2.抓牢“大过节大关键”,化整为零

不少学者认为第六回刘姥姥进贾府才是故事真正的起点,进入到第六回,《红楼梦》的故事情节暴露出其特点来:如蜿蜒小溪,流水潺潺。“慢慢走,欣赏啊”这样的鉴赏习惯很难被追求情节波澜的青少年学生所接纳。《红楼梦》果真是波澜不惊吗?从生本理念出发,我们在整本书阅读指导中要帮助学生学会辨认“波澜”,了解曹雪芹的叙事技巧,方能建构阅读经验。

其实,没有通读过《红楼梦》的人也能知晓几个经典的故事名称,比如“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玉挨打”“抄检大观园”等。《红楼梦》是有波澜的,从作者创作意图看,如前所述,曹公有叙事的“野心”,要创作一部宏大作品;从艺术规律看,日常生活的书写总免不了重复与沉闷,叙事过程中必须不时地创造“波澜”与“高潮”。脂砚斋批语也提出“大过节大关键”这个概念,把握住几个关键情节,那么漫长的百二十回的故事就变成了一个个阶段性的故事,化整为零,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

置身于前五回“剧透”的两大主线、三重悲剧,我们可理出前八十回的关键情节:可卿出殡、元妃省亲、共读西厢、宝玉挨打、探春结社、探春理家、怡红夜宴、抄检大观园,后四十回的关键情节是黛死钗嫁、贾府被抄。红学界公认《红楼梦》情节有“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特点;俞晓红教授表述为“远处蓄势,渐渐逼来”“峰回峦聚,逶迤而去”31;邓彤教授表述得最为生动,每个关键情节都附带一系列的“情节团”[4]。现将各“大关键”梳理如下:

3.前后勾连,把出伏脉——“情节团”阅读策略

作为整本书阅读指导,若能重点突破一两个“情节团”的阅读,所积累的阅读经验必定可以迁移。下面将以“宝玉挨打”为例具体谈谈关键情节的解读策略。

(1)细读关键情节,把握表层因果逻辑

在第33回《手足眈眈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答挞》中,宝玉挨打有三条直接的导火索:慢待雨村、王府要人、贾环告状;挨打时有王夫人、贾母、凤姐分别来解;挨打后宝钗、黛玉来探。这些似乎就是宝玉挨打的核心情节了。但只理解到这一层,仅把握故事的浅层因果,还没能建构起整体阅读观念,也无法将经验迁移到下一个故事的阅读之中。

(2)向前后辐射,把握深层因果逻辑

宝玉见雨村时为何精神不佳?因为宝玉刚刚和黛玉“诉肺腑”(第32回),为何要“诉肺腑”,再往前辐射,因黛玉提及宝玉在张道士的赠物中留了金麒麟之事。黛玉为何在意金麒麟呢?再往前延伸,第28回里黛玉为元妃赏赐而含酸,勾起第8回金玉之说的回忆。我们发现19—32回中,宝黛有过无数的争吵,多数出于黛玉对宝玉“情不情”的醋意,是对宝玉感情的一再试探,正如第29回回目所云“痴情女情重愈斟情”,所以“诉肺腑”不得不发。向后辐射,宝玉挨打之后,黛玉探病哭肿了眼睛,“你从此可都改了吧”的违心之语触动了宝玉,宝玉赠帕黛玉题帕,至第34回两人情定,争吵也趋于休止。第36回“识分定情悟梨香院”则是宝玉爱情观的成长。

当然,宝玉一向不欣赏贾雨村这样的“污浊”男子,雨村一心走仕途经济,在与贾政的交往中积累仕途资本。往前辐射,则要关联前五回的内容了,真称得上“伏脉千里”了。贾雨村为人冷血、贪酷、枉法、功利,其气质势必与宝玉不合,却恰恰为贾政所欣赏。从深层次看,这也预示着贾宝玉父子价值观的冲突。

忠顺王府前来贾府要琪官一事,往前辐射要关联第28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宝玉和蒋玉菡互赠汗巾,呈现了少年宝玉民主平等的交友之道。而这个行为在贾政看来是“引逗”琪官的放荡之举,“如今祸及于我”,推演出将来宝玉会“弑君杀父”的结论。深究之下,这条线索展现的也是贾政和寶玉价值观念的冲突,贾政希望宝玉以道德文章、仕途经济为重,担起家族大业。

第三条导火索是贾环状告宝玉逼淫母婢致金钏儿投井自尽,往前辐射,事情发生在第30回,宝玉去看王夫人,借机逗金钏儿。这是宝玉“情不情”的日常呈现。王夫人“平生最恨之事”是丫头教坏少爷,于是斥退金钏,金钏含羞赌气自尽。这里便暗示读者王夫人与出身下人的赵姨娘之间的纠葛,巧的是告状者恰是赵姨娘所生的贾环,这便引出了大家族的妻妾矛盾、主仆矛盾,也引出了王夫人会对宝玉加强看管。往后看,第34回袭人找王夫人密谈,得到王夫人的赏识和月钱晋升,代表着王夫人对宝玉管教的升级(甚至可以延伸到第77回王夫人抄检怡红院);而第36回王夫人将金钏的月钱给玉钏,代表着这条线索的暂时了结。

综上,宝玉挨打“情节团”主要聚合了第28—36回的情节,的确具备俞晓红教授概括的特点:“远处蓄势,见见逼来”“峰回峦聚,逶迤而去”。

(3)合并“同类项”,有效串联小情节

“情节团”中的小情节的安排不仅仅服务于大情节的发展,还服务于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题的彰显。曹雪芹在“远势袭来”和“逶迤而去”的情节团中安排了很多同性质的情节串,我们在整本书阅读中要不断训练学生“合并同类项”的结构化理解思维。比如宝玉挨打情节团中的“赠物”频繁出现——宝琪互赠、元妃赐物众人、张道士赠物宝玉、湘云赠物众人、宝玉赠扇晴雯、宝玉赠金湘云、宝钗赠药宝玉、黛玉还泪宝玉、宝玉赠帕黛玉等。“赠物”密布于少年宝玉的生活之中,展现了宝玉平等待人的形象。同质情节的合并思考,使原本突兀的“宝琪互赠”成为合理。类似的还有袭人与玉钏月钱的同时晋升,亦可关联思考。

此处补充说明,同质情节未必都集中在同一个“情节团”中,我们在阅读指导中亦可引导学生跨“情节团”来合并同质情节,更能够把出曹雪芹在全书中的“伏脉”,更有助于学生发展整体阅读观。比如钗黛在第五回判词中是合一的,“双峰对峙”,发生在二人身上的故事皆可对比阅读。比如刘姥姥三进大观园,历经贾府“繁盛—至盛—衰亡”三个阶段,可视为贾府兴衰的见证人,在整部小说中起重要的线索作用。又如大观园诗社的几次活动,是我们用比较阅读法研究主要人物的重要素材,从文化视角来看,这些活动可与兰亭集会、金谷诗会等关联比对,充分突显大观园里的这几个“异样女子”的才情。譬如贾母,第40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展示其美学修养、空间布局能力,第54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展示其破旧改革精神及音乐修养,第73回贾母查赌,无不体现出贾母作为曾经的“管家”方方面面的能力和敏锐性。

以叙事艺术为突破口,能保证阅读经验的建构与迁移,这样就能比较高效地推进《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读懂了情节,专题研讨才有可能,深度阅读方能实现。

参考文献

[1]温儒敏.年轻时有意识读些“深”一点的书——《乡土中国》导读[J].名作欣赏,2019(12):9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1—12.

[3]俞晓红.从“可卿出殡”看《红楼梦》大情节的叙事艺术[J].学语文,2020(4):8—9.

[4]邓彤.《红楼梦》整本书阅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2:29—30.

[作者通联:福建同安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红楼梦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话中话:《红楼梦》直接引语中的元话语分析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红楼梦》(四大名著大字本)
论改琦《红楼梦图咏》的观看之道
茹志鹃与《红楼梦》
《红楼梦》中侠义抒写述论
《红楼梦》(纪念版)
别样解读《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