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丽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你在开车或坐车时,如果使用导航,常会听到这样的提示语:你已偏离路线,已为你重新规划路线,请在合适的位置调头。
你觉得人生是否需要这样的“导航”?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失分作文原稿
吾心所向 一苇以航
沈冰烨 浙江省台州市路桥中学高二(6)班
①秋风乍起,层林尽染。
②少壮几时?群山之巅。
③逢鲜衣怒马少年时,当以“嘉我未老,鲜我方将”之心纵横寰宇。人生之路恰扬帆,去向当掌握于自己手中。握紧缆绳,闯一番梦圆彼岸。(①②③开篇与材料契合度不高。作者语言看似诗意,但缺乏与材料核心内容的关联。宜直入主题,亮明观点。)
④正如行车驾驶需要导航,许多人在人生之路上也需要导航,或是被动接受导航。个人的人生应有个性的色彩,无论是追寻先人腳步,还是跟随先人指引,终不会是自己的理想所需。
⑤袁隆平坚守稻荫树下乘凉的梦想,“留取三尺卧榻,梦成万千稻香”是他为解决国人饥饱问题的初心。屠呦呦堪称“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典范,几十年如一日地研究抗疟疾的药物。“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是她不改初心之写照。叶嘉莹致力于中国古典诗词的研究,“卅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是她对南开学子的谆谆教诲。(④⑤论点与论据分离。袁隆平、叶嘉莹的例子与“导航”的联系不深,且多次提到“初心”,有偏离材料之嫌。且袁隆平的素材引用出错,应是“禾下乘凉”,“稻荫树下”不精准。)
⑥在而今精致主义大行其道,功利主义甚嚣尘上,他们的选择、他们的初心未移显得尤为可贵。苏轼曾言“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心存何处,选择在哪,即是自己所需坚定的信念。如此,便是明了前进的方向,又何须“导航”来指引着前进呢?(⑥此段所引苏轼例子与前面两段在表意上趋同,缺少层次感。可以合并、简化。)
⑦当下亦有不少青年听取所谓“导航”的“指引”追名慕利,妄想以投机取胜,以“聪明”营利。这断然是不可取的,等待他们的将会是法律的制裁以及亲人的哀痛。这是他们未秉初心,中途易辙造成的呀。(⑦此段直指当下,但是不是所有的“导航”都指引追名慕利,使青年妄想投机取胜?是不是所有的投机取胜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表述过于绝对,难以圆融自洽。宜更加辩证,使思维富有逻辑性。)
⑧杜甫《泊岳阳城下》诗中有云:“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鲲鹏起初蛰伏于海底,待一朝羽翼丰满,变化振翅,“其翼若垂天之云”,扶摇而上九万里于一瞬间。青年,当如鲲鹏,立远志,守初心,脚踏实地,积蓄力量……待时机到来时,驰骋于乾坤之中,扬名于天地之间。(⑧由“人生需不需要导航”变为“立远志,守初心”,与材料更加游离。宜回归题旨,使表意明晰。)
⑨吾心所向,素履以往。青年该以目标化箭,直指初心,不偏不倚。做自己想做,为社会需为。
⑩江山不负少年志,我们应以“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之气概面向未来,面向目标,面向初心。
?吾心所向,一苇以航。
?以吾少年意气,予国万里恒昌。(⑨⑩??结尾部分,分段频繁,但内在缺少分段的逻辑。结尾宜重申观点,有力收束。)
【升格指导】
这是一道思辨型作文题,题目中的关键句是“你觉得人生是否需要这样的导航?”考生在考场写作时,可以认为“需要”,也可以认为“不需要”。同时,考生还需要注意句子中的另外一个关键词“这样的导航”。显然,在材料中“导航”有其特定的意义,不是指目标、理想、规划等,而是指向以下几层含义:一、它是一种外来的帮助;二、它具有纠偏功能;三、它是既定目标后的路线规划。显然,“导航”是帮助我们达到人生目标的一种外来辅助,我们有时候需要这样的辅助,但又要避免完全依赖这样的辅助。
命题者提供了以下参考立意:
(1)人生需要“导航”。规划我们的人生之路,需要老师、父母等人的指导和帮助。
(2)我们的人生不能依赖他人来“导航”。做好自己的人生路线规划,并在人生之路上要有自我纠偏的能力。
(3)人生之路需要适时的“导航”。在人生的特定时期,我们需要外来的帮助和引导,但我们不能过分依赖它,走好人生之路主要还得靠我们自己。
在这篇考场作文中,作者是从第二个角度来进行立意,认为“人生不能依赖他人来导航”,他提出观点:“人生之路恰扬帆,去向当掌握于自己手中。”综观全文,文章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从立意上看,文章缺少思辨性,说理无法圆融自洽。作者认为人生之路“去向当掌握于自己手中”,显然在“需要”和“不需要”之间做出了非此即彼的选择,这将导致说理的生硬,必然会留下许多破绽和漏洞。比如当代青年如何理性面对“导航”?如果人生之路偏离航向时,应如何自我纠偏?这些在作者的论述里,都语焉不详,甚至只字未提。建议作者在升格作文时,加入“如何面对‘导航的建议”“如何自我纠偏”等内容,从而淡化对立,寻求“需要”与“不需要”中内在的融合。
2.从论据使用上看,不管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与分论点都存在游离,论据并不能完全支持论点。建议替换合适的论据,或者加强论证。
3.从行文逻辑上看,段落与段落之间缺乏整合的意识。分段过多,行文较为凌乱,碎片化严重。段内缺少提纲挈领句,导致语意涣散,表意不明晰。建议分段以6~8段为宜,有些段落需要简化、合并,避免重复说理,段首加入提纲挈领的关键句,使文脉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