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公振时评的价值重估与当下镜鉴研究

2022-05-30 15:34:46左中甫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1期
关键词:借鉴价值

摘要:戈公振是中国新闻史上的名家,他在新闻业务和新闻学研究两个领域均取得了丰硕成就。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是当年新闻界一位成就突出的时评家,但受多重因素影响,他的这段履历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相关研究难得一见。文章结合中国新闻发展史尤其是时评文体演变史,分析戈公振时评未能受到研究者应有重视的主要原因,对戈公振时评在影响舆论、认知历史、引领创新等方面的价值做出初步评估,并就当今时评人如何学习借鉴戈公振时评写作提出思考。

关键词:戈公振时评;影响舆论;认知历史;引领创新;价值;借鉴

中图分类号:G219.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1-0090-03

在中国新闻史上,戈公振是一个绕不开的重量级人物。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戈公振活跃在上海新闻界,集业界闻人、进步报人和报学巨擘于一身。一般认为,戈公振对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突出贡献有两方面:一是他在新闻业务领域开拓创新,特别是他在《时报》工作时首创的《图画时报》,揭开了中国画报发展新的篇章,二是在新闻学研究领域多有著述,他撰写的《中国报学史》,堪称中国早期新闻史研究的开山之作。

近年来,随着相关研究资料日趋丰富、研究逐渐深入,人们发现,戈公振当年还是一个相当高产、稳产和优产的时评家。作为《时报》时评的主要撰稿人之一,他在报上发表了1700多篇时评。他发表的时评对于影响当时的社会舆论、帮助后人认识历史面貌,以及启发改进和创新当下的时评业务而言,都具有积极、正面的意义。但受多重因素影响,戈公振时评写作实践和成就一直未能得到足够重视,相关研究成果很少,很大程度影响后人对他的了解和学习。

一、戈公振时评为何知音寥落

戈公振时评长期遭受冷遇,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得出来:一是当今新闻学界对其时评成就研究较少。戈公振虽是上海《时报》的评论骨干,但相关领域的研究论著对此普遍着墨不多,多半都是一笔带过。2013年,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戈公振时评》(朱兆龙编著),其中配有多篇导读性质的论述,颇多创见。这是迄今为止能够检索到的唯一一本聚焦戈公振时评的专著。二是当今新闻业界普遍不了解戈公振在新闻业务尤其是时评写作方面的成就,更谈不上学习借鉴。

究其原因,既有戈公振个人的因素,也有外在环境变化的影响。

(一)“多点开花”造成“局部不彰”

作为新闻记者和新闻学研究者,戈公振在这两个领域都卓然成家。但后人对他的关注,往往聚焦于贡献更大、影响更久远的方面。

具体说来,戈公振的成就可概括为三方面:第一,他在《时报》工作期间潜心收集资料,分门别类梳理,历时数年写成《中国报学史》。这部著作在中国新闻史研究领域,具有填补空白的重要意义。时至今日,这部著作仍是相关研究者案头的必备之作。此外,他还写成其他多种新闻学著作,如《新闻学撮要》《新闻学》《世界报业考察记》等,均受到后世研究者较多关注。第二,戈公振作为新闻界的名记者,曾亲历并记录历史风云。他曾作为随团记者冒险进入当时已被日本非法占领的东北,就此发出多篇报道,并赴欧洲参与国联召开的讨论有关日本侵略中国问题的特别大会,嗣后又访问苏联,发回诸多相关国际通信。第三,他在业务创新方面多有出彩探索,如在《时报》和《申报》工作期间,创办的画报、画刊引领风潮,常为后世所乐道。

相较而言,由于过去的时评不署作者姓名,加上时评本身就属“易碎品”,导致戈公振的时评写作生涯不那么突出和显眼,媒体行业外了解他这方面成就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二)“珠玉在前”形成“赶超屏障”

如果说戈公振一生在多个领域的丰硕成果致使人们忽视他的时评成就,属“自我遮蔽”的话,那他在时评写作时所处的“相对位置”,同样影响人们对其时评成就的关注。

从时评文体演变的历史看,晚清至民国时期,我国时评文体大体经历了长篇政论、短篇时评和篇幅介于两者之间的报章时论等几个时期的转换。在戈公振之前,长篇政论的代表人物有梁启超;在其之后,报章时论的代表人物有张季鸾。至于当年由《时报》率先发起、创新推出的“时(报)评(论)”,一般公认其代表人物为早于戈公振入行、时评成就更高的陈景韩,其次是包天笑、雷奋。对于戈公振而言,这无疑使自身陷入“珠玉在前”、难以逾越的特定局面,也难怪有研究者直接将其列入“其他作者”一栏[1]。

此外,陈景韩离开《时报》、报界言论日趋收紧,使《时报》时评发展步入研究者所说的“下滑期”[2],而戈公振恰好是在此时“补位”。这无形中影响了人们对戈公振时评成就的关注和评价。

(三)“时空转换”带来“认知隔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戈公振身为爱国报人、新闻界前辈,一直受到人们的尊崇。在戈公振的故乡江苏,该省新闻界的最高奖就是以其名字命名。但也应当看到,戈公振当年投身的于报界大放光彩的媒体,如《时报》《申报》,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作为历史的陈迹而尘封、馆藏。直至进入新世纪,当年《时报》的全套影印本、戈公振时评的全套整理件才先后面世,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由此导致相关研究成果稀少,遑论成为新闻史研究的熱门显学。

并且,由于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文体的演变,以《时报》时评为代表的报章短论并未在业界长期延续,这也造成后人对戈公振时评的某种认知隔膜,戈公振时评的价值长期得不到应有认可。

二、戈公振时评的价值

重新认识和评估戈公振时评的价值,包括两个维度:其一,他的时评对“当时”有什么影响和作用?这是历史维度。其二,他的时评对“后世”尤其是“当下”有什么意义和价值?这是现实维度。

(一)引导社会舆论的利器

戈公振时评写作大致始于1915年,止于1921年。这一时期正是国内外局势动荡、各类社会思潮风起云涌的时期,其间发生了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第一次世界大战、五四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作为上海报界知名的时评人,戈公振和《时报》的评论团队协力,以笔为刀剖析时局、影响舆论,深刻影响了当时国人的精神和思想。

胡适的《十七年的回顾》中就曾写道,“《时报》出世后不久,就成了中国智识阶层的一个宠儿。《时报》的短评,在当日是一种创体,做的人也聚精会神的(地)大胆的(地)说话,故能引起许多人的注意,故能在读者脑筋里发生有力的影响”[3]。

以五四运动为例,戈公振对这场影响全国的反帝爱国运动全程给予热情关注。在五四运动爆发后的一个多月里,他连续发表41篇时评,对五四运动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并且较早地将当时社会上通称的“五四风潮”改称为“五四运动”。有论者指出,戈公振这一时期所写的时评,放眼全国大局、立足上海斗争,启发市民觉悟、动员民众奋起、引导斗争深入,体现了一个爱国报人的新闻敏感和时代担当[4]。

(二)观察历史变迁的窗口

新闻是“历史的底稿”,往往能给历史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线索。而时评借由新闻时事生发议论,兼有新闻事实和作者(有时代表媒体)观点,读者既可从中洞察一个时代的大致走向,也可把握当时社会发展的精微细节。

戈公振在《时报》上发表的1700多篇时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为后人解读20世纪一二十年代的社会生活和历史场景,帮助后人了解当时智识阶层尤其是媒体精英对时代发展、社会变动的看法。

以体育领域为例,戈公振对当时国内体育事业的发展一直保持关注。1915年至1921年,他先后在《时报》发表了约20篇体育时评,有的是观赛感言,如《赛球箴言》《纪远东运动会》;有的表达对国内参加或举办国际赛事的建言,如《远东运动会之预备》《远东运动会之衣服》《保持运动员体健》;有的倡导国人投入健身活动、建言政府支持体育运动,如《提倡体育》《公共体育场》《公园》等。透过这些时评,能够读出他对振兴中国体育、改善人民体质的热切期盼,同时也能看出当时中国体育事业和社会体育观念的状况。

当然,体育时评只是人们借助戈公振时评认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透过戈公振时评,人们可以观察到当时的社会生活图景。这些“历史的底稿”,对于后人研读并重构当时的历史场景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且贯穿其中的见识更是为后人认识、评价当时的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参照。

(三)引领业务创新的范本

在中国新闻发展史上,报章言论占据独特且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从晚清到民国时期,“文人论政”的风头屡屡盖过新闻报道,言论成为当时报章上的主打品种甚至是绝对王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一批健笔所指、名动天下的时评家应运而生。这一点从清末维新派与革命派所办的一系列报刊如《时务报》《清议报》《民报》等报刊中就可清晰地反映出来。而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大公报》为代表的民营大报,更是奉行“文章报国”“言论报国”理念,将言论写作与爱国、救国的宏远抱负结合起来,通过发表时评干预现实、影响时代,在此期间涌现了以张季鸾为代表的一批杰出的时评家。

戈公振投入时评写作的时段,处于上述两大段落的过渡期,他和《时报》时评团队发挥的作用可概括为四个字——承前启后。所谓“承前”,是指他们承接报章上“文人论政”的历史传统,在当时晦暗不明、动荡不安的时局中坚持发声、影响舆论;所谓“启后”,是指他们对前人的报章言论进行了大胆革新,创造出时事短评这一新颖文本,为时评文体的进一步创新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作为《时报》时评撰稿团队核心成员的戈公振,为此所做的贡献不容忽视。

三、戈公振时评对当下的启迪

(一)“为时代立言”是时评的不变追求

研读中国新闻史尤其是时评文体演变历史会发现,时评文体在文本形式、写作技法等“术”的层面一直在演化、革新,但其自身承载的“道”并未发生太大变化。尽管“道”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内涵,但从大的历史时段着眼,也应承认时评文章的宗旨和使命、目标和任务在不同时代具有高度重合的部分。

无论哪个时代,“为时代立言”都是时评文章的天职。时评文章就是要以新闻时事为因由,根据新闻事实、社会现实给出分析和判断,借此影响舆论、干预现实、推动时代进步和发展,发挥时评文章有补于事、有补于时、有补于世的功用。

戈公振时评写作继承了“文人论政”的传统,笔锋直指时局演变和社会百态,这一方面出于他身为爱国报人的文化自觉、政治敏锐,另一方面也展现了杰出报人的时代担当。戈公振于1915年进入时评写作领域,其时正是“癸丑报灾”发生不久、新闻舆论遭遇野蛮钳制、因言获罪比比皆是之际,而在他以笔为刀、臧否时事、褒贬人物的几年间,旧中国的历史舞台更是风云变幻、走向难测。戈公振与同时代的时评家仍能在风雪中立身、在夹缝中前进,这种担当的勇气值得肯定。

“为时代立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和指向。如今,后人学习戈公振时评的优点,首先要肯定和借鉴的是前辈具有的“文章报国”的大我气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承担起“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职责和使命。

(二)“文理皆可观”是时评的度量标尺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时评再次迎来蓬勃发展的黄金期。尽管近些年纸媒发展面临挑战、纸媒时评尽显颓势,但在新媒体传播平台,时评文体仍受到广泛关注。如何在传媒业态发生巨大嬗变的当下写好时评、用好时评,成为时评人亟须思考和回答的重要命题。在这方面,戈公振时评给后人的启示是,时评文章既要“重说理”,又要“成文章”,力求在“理”和“文”两个层面皆有可观。

戈公振时评中的“理”历经百年时光淘洗而愈显光彩,而其“文”在当下同样值得人们重视和借鉴。有研究者概括,“他以文言文为体,把文言文的简练、白话文的通俗、古代杂说的睿智、西方随笔的思辨,糅合在短小精干的时评中……形成戈公振时评的独特风格:文章短粹精博,言简意赅;文辞古朴精美,雅俗共通;文笔典雅精深,遒劲隽永;文风精诚大度,醇厚朴实”,堪称百年后的时评之师[4]。

于后人而言,“文理皆可观”理应成为衡量时评优劣的标尺。说理既有新意,又能服人,为文不敷衍、讲究可读性,是优秀时评的共性,这并不会因为媒体平台、传播渠道存在差异而发生改变。为读者提供有道理、可“悦”读的时评文章,一直都是时评写作者追求的目标。

(三)“短些再短些”是时评的努力方向

上海《时报》开辟了报章时评的“短时代”,“短”是其引领业务创新的最突出的特色和标记。受《时报》影响,当时众多报刊纷纷效仿,竞相发展短言论。戈公振时评少则一百多字、多则两三百字,研读这些短论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好时评不在长短、不争长短,关键是要观点新颖,话语独特,具有逻辑力量。

时评是众多新闻体裁中的“快刀”,讲究一针见血、开门见山。偏长、超长是时评特别是报刊时评的大忌。在新媒體传播风头愈发强劲的当下,媒体时评更不应崇尚篇幅冗长、表达笨重之风。一方面,应重申宜长则长、宜短则短;另一方面,应强调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像写新闻那样追求“短新实”的文风,努力把时评写得“短些再短些”。

四、结语

对于当下的新闻人、研究者而言,中国新闻史是一座富矿,迄今仍有不少人、事、文亟待深入发掘、认真梳理。随着近年来相关文献、档案的整理和面世,人们发现,戈公振时评在当时影响舆论、引领创新,其功不可没,且对当下研究历史、开展时评业务创新,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云霞.上海《时报》“时评”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5:46-47.

[2] 余玉.上海《时报》新闻业务变革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97-99.

[3] 胡适.胡适散文选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90.

[4] 朱兆龙.戈公振时评[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431-434,5.

作者简介?左中甫,硕士,主任记者,研究方向:中国新闻史、网络与新媒体。

猜你喜欢
借鉴价值
践行初心使命的价值取向
当代陕西(2019年18期)2019-10-17 01:48:58
价值3.6亿元的隐私
华人时刊(2019年23期)2019-05-21 03:31:36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浅析王安石的人才培养观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2:41:56
浅谈中国传统图案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
企业导报(2016年20期)2016-11-05 19:33:09
论平面设计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借鉴
《华盛顿邮报》转型的实践与借鉴
出版广角(2016年15期)2016-10-18 00:12:27
日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对中国的借鉴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5:34:58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