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秀云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香江小学教师,中小学高级教师。喜欢阅读、写作、运动和旅游。有多篇文章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
“问题”孩子
“这次的科学检测怎么没做?”年终期末检测完,我发现翼的检测成绩单的科学一栏是0分,我将他叫到了办公室了解情况。“不会。”翼的脸上掠过一丝不屑。“我不相信你一个题不会。”我面无表情地看着他。他犹豫了一会儿,改了口:“上科学课的时候,我举了好几次手,科学老师(翼二年级时候的班主任)就是不提问我。你不提问我,我就不给你做试卷。”这应该是翼科学测试交白卷的真实原因。据同学反映,不但如此,翼在科学测试的时候还把试卷卷成喇叭状,向他的小伙伴喊话,班级内部分同学的注意力都被他吸引过去,也加入了喊话行列,影响了整个班级的考场纪律。
西方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这就是典型的“蝴蝶效应”。在我们的生活中,成人的一个动作、一句话,都可能在儿童的心里产生巨大的“蝴蝶效应”,成为儿童生命中意想不到的转折点。很多老师眼中的问题孩子往往就是从“丢失一个铁钉”开始的。
翼是家里第一个男孩,爷爷奶奶对他倍加宠爱,经常带他在街上玩耍,村里的有些叔叔伯伯就会围绕男孩的第一性征和孩子开玩笑,大人的无意之举却让这个孩子对自己的生殖器官产生了兴趣。在一年级的一次美术课上,翼在画人物画的时候,画上了男性的生殖器官,并特意指给老师看。美术老师是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女老师,对于翼的行为,老师又羞又怒,将家长叫到学校,以翼“耍流氓、思想龌龊”为由,让家长带回家教育。家长虽然不认同老师对翼的“定论”,但对于孩子让他们在老师面前丢面子很是生气,他们没有反思孩子出现问题的原因,而是粗暴地将翼打骂了一顿。回到学校的翼因为“耍流氓”事件,被老师冷落,同学耻笑。后来,翼经常和同学打架,上课违反纪律,还常常偷拿同学的文具。
为了改变翼的现状,家长将翼从原来的学校转到了现在的学校。可是,翼已经养成的习惯在新的学校并没有改变。重要的是,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在翼的心里,他觉得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同学都不喜欢他。在这样的认知基础上就会产生归因偏差。比如,在一次绘画课上,翼向他唯一的好朋友诚借马克笔,诚说:“我还没画完呢,你先向其他同学借吧。”翼不由分说,一把把诚的画作抢过来,团成球扔在了地上。翼以为诚不够朋友,而诚确实在忙着给自己的画作勾色。就这样,翼连唯一的好朋友也得罪了。
翼在二年级的时候制造的“一箭三雕”事件令所有老师记忆犹新。在教室外的走廊有一个消防门,里面放着各种消防器材。一天,翼告诉老师,曌把消防门弄坏了,曌却说是轩藏了他的文具盒,并弄坏了消防门,而轩也找到了不在场的证据。“案子”陷入困境后,班主任调取走廊和教室的监控才让真相浮出水面:翼在走廊玩耍时不小心把消防门撞坏了,为了逃避责罚,他先将经常和他打架的同学曌的文具盒放进去,又轻轻把门“安”好,然后跑去告诉曌,他看到曌讨厌的同学轩将曌的文具盒藏在了消防门后,当曌去拿文具盒时,消防门掉落。若不是监控为证,谁能想到一个七岁的孩子能有这样的心机?可一个有这样心机的孩子背后又有着怎样的经历?
对于翼的一错再错,父母的管教方式也在升级。先是徒手打骂,后来用棍子、铁丝抽打,再后来关地下室小黑屋。有一次,一气之下竟然直接将翼送到了派出所。
在这样的家庭教育背景下,老师的常规说教在翼的身上根本不起作用。因为翼和另一个同学经常肆无忌惮地扰乱课堂纪律,使老师无法正常上课,在二年级升三年级的时候,学校被迫重新分班,翼到了我的班里。我没有像其他老師那样给他安排一个特殊位置,而是让他和其他同学站在一起,按高矮个儿安排座位。看上去翼并不领情,他还是像原来老师反映的那样,抽屉里堆了满满当当的东西:书、本子、红领巾、粉笔头、纸团、各种小玩具……随便拿一样东西,就会把其他东西带到地上。上课的时候,翼从不拿课本,他的精力都用来观察周围的同学,如果谁的眼神和他对上了,他就扔个纸团过去,甚至离位溜过去找事。下了课,你看到他时,就是他在走廊和同学打架;你看不到他时,除了去厕所打水,就是跑到各楼层去“探秘”或跑到花池里捉蚂蚱。学校里的上课铃声对他来讲就像家里的小闹钟,可以听也可以不听。
谁能相信翼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样子,起因是村里人无意中的一个玩笑?
解决之道
对于这样的问题孩子,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有效呢?
父母的责罚、老师的批评不但没有使翼改掉自己的不良行为,反而变本加厉。这不由得使我想起心理学中的“南风效应”。它给我们的启示是感化胜于压服,就像温暖胜于严寒。让人的内心受到感触、感动甚至感化的不是惩罚,而是爱。作为这样的孩子的班主任,我们要注意自己与孩子交流的态度。当孩子犯了错误,不是批评、指责,而是用“先跟后带”的方式进行沟通。比如,一次翼没交作业。我这样跟他沟通:“翼,怎么没交作业?”“组长不收我的。”“哦,你已经完成作业了,值得表扬。组长不收,是不是很令你生气?”“嗯。”翼轻轻点点头。“组长为什么不收咱的作业啊?拿过来我帮你找找原因。”翼将作业递过来,眼神中已经有点不好意思了:“他嫌我写得乱。”“嗯,要是和自己以前比,能按时完成作业,就已经有进步了。组长不收,是不是组长做错了?”“不是。组长说‘老师要求书写要认真。”“哦,也就是组长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做的。咱下次在完成的基础上能不能再认真一点?”翼点点头。“老师相信你,继续加油。”
现在的翼虽然仍在犯错误,比如吃饭插队,在水池旁玩水弄同学一身。但是,与之前的行为相比较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翼的经历告诉我们,成人对儿童的教育越强硬,越会激发儿童本能的自我保护意识,自发地启动防御机制。“数其一过,不如奖其一长。”面对像翼这样的问题学生,作为班主任,只有基于真诚和信任的关爱还有鼓励,才会让学生卸下“盔甲”,向老师敞开心扉,老师才有机会走进学生的心灵,对学生产生基于宽容和希望的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