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达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21个专题中的第6个专题。本专题以“小康”“现代化”“共同富裕”为关键词,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下,科学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后我国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作出了“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大战略部署,并阐述了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时代内涵、实现路径、工作重点和基本原则,形成了推进共同富裕的一系列施政纲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价值取向上,从全面小康到共同富裕,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作为党带领人民不懈奋斗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小康目标立足于改善人民生活,充满对人民生活要求的洞悉和关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共同富裕写入国家发展规划建议中,提出我国现代化的目标“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明确了党领导下我国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议稿在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中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部分突出强调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出了一些重要要求和重大举措。这样表述,在党的全会文件中还是第一次,既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也是实事求是、符合发展规律的”。从全面小康到共同富裕,二者一脉相承,集中体现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上,体现在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上。全面小康,意味着覆盖的领域、区域、人口是全面的;共同富裕,意味着发展更注重解决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的问题、更注重保民生的短板,追求“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礎的重大政治问题。我们决不能允许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穷者愈穷富者愈富,决不能在富的人和穷的人之间出现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这深刻揭示了共同富裕指向追求公平正义的本质,能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时代内涵上,从全面小康到共同富裕,都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丰富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走过弯路,也遭遇过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意志和决心始终没有动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在战略上不断成熟、在实践上不断丰富,加速了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为新发展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实践基础、理论基础、制度基础。”其中关于现代化内涵的探索,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成果和理论产物。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提出社会统筹协调发展,是基于克服资本主义现代化根本矛盾的必然要求。而我们党在探索现代化的实践中进一步确立一个基本逻辑:“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就是要特别注意建设物质文明,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推进共同富裕,我们党对于现代化内涵的要求,从物质、精神“两手抓”到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总体要求,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四位一体”总体要求,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内涵不断深化。指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全面的现代化、系统的现代化,是对社会领域全面发展的现代化要求,丰富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涵要求。不论是全面小康还是共同富裕,都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的创新成果,有力证明了“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是我们党勇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善于利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的成果。从全面小康到共同富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了新贡献,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实现路径上,从全面小康到共同富裕,“关键在于办好自己的事”。坚持在发展中解决问题、通过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实践;随着共同富裕目标的提出,“十四五”规划建议总体上按照新发展理念的内涵来组织,并对新发展理念的内涵作进一步深化,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要求“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与新发展理念是目标与措施、结果与原因的关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集中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要树立三个“深刻认识”、提高解决问题的系统性、针对性和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要深刻认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着手,坚持以系统观念安排发展全局,全面协调推动各领域工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刻认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使共同富裕发展更有针对性;深刻认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认识到我国经济长期增长、社会长期稳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有能力、有条件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世界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一个‘乱字,而这个趋势看来会延续下去。这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各国的领导力和制度优越性如何,高下立判。时与势在我们一边,这是我们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
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要不断深化改革,既要解放生产力又要防止两极分化,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要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要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推动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要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着力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收入差距,更加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众倾斜;要持续提高就业质量和居民收入水平,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要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等。
工作重点上,从全面小康到共同富裕,都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农村的脱贫攻坚是补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重要的短板,“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同时,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国低收入群体的主体是农民,促进共富的重点难点是农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民。实现共同富裕,补齐困难群体短板,“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求“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当前,要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持先富带动后富、帮助后富;要接续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落实好乡村振兴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促进农村农民的共同富裕。
基本原则上,从全面小康到共同富裕,都要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循序渐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估计,办好这件事,等不得,也急不得。首先,“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促进共同富裕的前提是生产力水平的整体跃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整体改善,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尊重市场规律和价值规律,形成支持、鼓励、保护勤劳创新致富的强大合力。其次,推进共同富裕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积小胜为大胜。尽力而为,就是不能等,看准了要及时调整和完善、具备条件就尽力去做,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回应人民需求、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量力而行,就是要充分考虑发展实际,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不要好高骛远,吊高胃口,作兑现不了的承诺,而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考虑需要和可能,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最后,共同富裕是一个在动态中向前发展的过程,要坚持循序渐进和先行示范相结合。“不是所有人都同时富裕,也不是所有地区同时达到一个富裕水准”,要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有效路径,总结经验,分阶段分区域逐步推开。总之,“我们要實现14亿人共同富裕,必须脚踏实地、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