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艳
【光影聚焦台】
大唐的每一次聚会都离不开音乐和美酒,但真正的主角是诗歌,那是最适合大唐帝国的语言。飞扬的精神孕育了飞扬的唐诗,写诗成为风靡大唐帝国的时尚,众口相传家喻户晓的诗句,是最好的社交名片。唐朝诗人群星闪耀,他们随着大唐帝国风起云涌的时代之“变”,在诗的国度里惊艳千秋。
【华夏透视镜】
我辈岂是蓬蒿人
四十二岁的李白迎来了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一份来自当朝皇帝的诏书,让他再次走进长安。告别家人时,他写下一句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多年间,他四处游历,但长安从来都是他心中无可替代的那座城,现在,他终于等来了那声召唤,浪漫的诗人踌躇满志。但诗人的天真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就被现实政治击得粉碎。李白受到唐玄宗的嘉奖,并被赐予官职,但却是毫无实际权力的翰林学士,职责是陪侍皇帝游赏。李白突然意识到,在皇帝眼里,他和那些占星卜卦之徒无二。无比失望的李白恢复了呼朋唤友豪饮欢歌的本性。虽然皇帝待他足够宽容,但是奢靡禁锢的宫廷终究不是李白想要的生活。终于有一天,李白递上辞呈,皇帝批准了他的请求,赐金放还。
【师者透视】
世人只知道李白是位天才诗人,是人们心目中“手可摘星辰”的“谪仙人”,却不知他一直期待着自己在政治上也能一鸣惊人。年轻时他曾到长安,拜谒宰相,求见公主,期待着自己能“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结果都未偿所愿。生逢开元盛世的李白是幸运的,他的少年时期和青年时期正好遇到了大唐帝国的鼎盛年华。李白的浪漫与进取,几乎就是开元时代的化身,哪怕这次被皇帝赐金放还,也并没有消磨掉他的傲气,他那些奔放飘逸的诗句,仿佛来自天际,带着仙气惊艳着整个诗歌盛世。
【语录之光】
在大唐的万千气象中,诗歌是那个流芳百世的精魂;在大唐的无数诗人中,李白是一面万众瞩目的旗帜。
飞扬跋扈为谁雄
在洛阳,杜甫终于见到了偶像李白。长安失去了李白,却成全了一次千载难逢的相遇。这时候的李白仕途受挫,无限风光烟消云散;这时候的杜甫前途未卜,郁郁多年仍不得志。这样的两个人在这样的时刻见面了,奇妙的缘分和惺惺相惜的才情,让他们很快相熟。他们一起登高怀古,寻幽访胜,甚至骑马打猎。那一年的春天和秋天他们一同写诗畅饮,幽思和欢愉都无比纯粹。
【师者透视】
和李白的欢聚是快乐而难忘的,因为遇见李白,苦闷的杜甫抬头看到了明朗的天。在开元盛世度过人生的盛年,幸运的李白也是不幸的。即便因“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而被赐金放还的李白,依然会有“东风吹梦到长安”的眷念。杜甫理解李白“痛饮狂歌空度日”背后“飞扬跋扈为谁雄”的痛苦。在诗歌的世界里,这两位性格迥异的伟大诗人一起见证着这个帝国的风起云涌。
【语录之光】
时代的激流冲击塑造着个性截然不同的诗人,而他们也赋予这个时代截然不同的气质。
安得广厦千万间
安史之乱爆发,仗一打就是数年,各路势力纷纷卷入,战火不断蔓延。杜甫从长安城里一个勉强度日的小吏变成了朝不保夕的地方贬官。一叶飘萍,无处归依,昔日繁花似锦的大唐已是哀鸿遍野。为补充兵力,官府疯狂地在各地抽丁抓人。裹挟在逃难人群中的杜甫,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晓行夜宿。一路上,他看到了太多生死别离和艰难民生,铺天盖地的灾难面前,他忠实地记录下眼前所见,没有虚构,没有矫饰,也没有煽情。
【师者透视】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自己也不知道下一个落脚点在哪里,他已习惯辗转漂泊。在漫漫羁旅中他一步步走向自己的内心,在乱世中抛弃了身上卑微的官职复归为一介平民。他让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成为诗的主角,他的每一句诗都如同一把利刃,刺痛人心。他以写诗完成儒家立言的使命,成为唐诗创作中另一座惊艳后人的高峰,他的惊艳源于他的诗歌超越一己之穷达,把忧家忧己和忧国忧民融为一体。
【语录之光】
在诗歌中,他从来都不只为自己的命运叹惋:当遭遇幼子饿死的刻骨之痛时,他为天下苍生发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不平之声;茅屋在风雨中飘摇时,他祈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尝遍了社会底层的辛酸疾苦,目光无法不在低处徘徊,因为他本就是天地一沙鸥。
【少年瞭望角】
青春·李白
陈思睿
长风破浪,李白用他雄奇飘逸的诗章,支撑了大唐的璀璨。即使冰冻黄河,雪满太行,他也依旧气宇轩昂抒发直挂云帆的豪壮;即使遭遇流放,遇敕东还时,在朝露满天的白帝城旁,依旧发出了千里江陵的快意与畅想。青春一生的李白从未停止,从未放弃。在他的世界里,长江和黄河、泰山与长城都化作五彩斑斓的诗章,代代相传。
青莲·剑仙
钟 铭
唐盛之时,诗坛有一位剑仙,他是盛世传奇李太白,那位闪耀千古的青莲居士。他是“手可摘星辰”的谪仙人,却总期待着能有机会宝剑出鞘,为国出言献策。哪怕从不被选用,也绝不放弃。用剑啸出心之豪烈,用诗笑出心之豁达。广交天下豪杰,为国时也绝不忘友,曾送汪伦,寄王昌龄左迁。他活于盛世,璀璨如星。
斯人·不朽
刘佳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与唐朝豪情万丈傲视群雄,登高一览江山尽在怀抱之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大唐由盛而衰,青葱的美丽和少年的豪情因国破家亡而蒙霜,诗情不再绚丽,心绪陡然沉郁。家国蒙难,多少人就此沉沦,可他仍心系苍生,提笔写下三吏三别。他茅庐虽破,却仍希望廣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即便是“白发骚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晚年,他流落成都,但仍赞美“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诸葛亮,故国要兴,可故国难兴。他为忠诚而诗,为不平而怒,为苦难而哭。人生如寄,但斯人不朽!
(作者学校:湖南省湘潭市益智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