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涛 刘广宇 李光宇
政策理论扫码学习、志愿服务送进家门、红白理事移风易俗……有着狮城美誉的河北沧州,全面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中心、所、站实现全覆盖,文明实践队伍不断壮大、活动形式不断创新,独具特色的文明实践做法不断涌现,形成了上下联动、多措并举、别开生面的生动局面。
三级平台为基础
搭建文明实践“大舞台”
要让群众成为唱响文明实践“大戏”的“主角”,就需要为群众广泛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创造条件、搭好舞台。为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规范化、持久化开展,河北省沧州市出台了《沧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标准(试行)》,统一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标准,明确了建设内容、工作职责、运行机制等各项内容;实行市领导包县、县领导包乡镇(街道)、乡镇(街道)领导包村(社区)的三级包联制度,吸纳各职能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截至目前,沧州全市16个县(市、区)立足自身现有条件,按照群众便利的原则,建设完成中心16个,所196个,站5938个,实现了文明实践单位由县(市、区)到村(社区)的全覆盖。在村(社区)结合党建网格、基层治理网格情况织密文明实践网格,建立了5938支网格联络员队伍。
搭好文明实践“大舞台”,更要进一步拓宽中心、所、站的功能辐射范围,让群众在更广阔的空间开展更多样化的文明实践活动。各级文明实践单位利用辖区内各类纪念馆、陈列馆、文化设施、文化企业等场所,建设实践基地297个,为群众提供更多学习场所;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群众的兴趣、习惯,在公园广场、旅游景区、网红打卡地等地建设实践广场870个,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让文明新风吹入群众心怀;在各文明实践基地、广场、站点广泛建设志愿服务站,充分调动学雷锋志愿服务力量,做好节假日期间功能开放、活动组织、服务保障等工作,实现场所设施利用最大化。
志愿服务为纽带
打造文明实践“先锋队”
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连接群众、引导群众的桥梁,志愿服务队伍既是文明实践活动的中坚力量,更是发动全民参与文明实践活动的“先锋队”。为进一步强化志愿服务统筹指挥工作,沧州率先成立市级志愿服务联合会,指导全市16个县(市、区)按照“总队—支队—大队”体系,成立以党政“一把手”为负责人的指挥机构,推动各志愿服务组织明确服务项目、计划,建立健全评价反馈机制。
以各级行政事业单位为重点,全市各级文明实践单位组建常备队伍5600余支,注册志愿者191.4万余人,总服务时长超过2048万小时;吸纳社会各类爱心组织、民间志愿服务组织,成立街面巡逻、邻里互助、义务理发、心理咨询、调解纠纷、维护环境卫生等多支特色队伍,打造常伴群众身边的服务队;发挥群众身边先进典型、乡土文化人才、“百姓名嘴”等群体作用,组建350余支“草根”宣传团;疫情期间,在中心、所、站征召下,14万余名志愿者自觉到中心、所、站报到,积极参与到核酸采集、门口值勤、物资保障、送医购药等工作中,保障了社会有序平稳运行,做到“战疫”时刻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
精准服务为导向
形成特色品牌“新名片”
謀划开展不同文明实践活动,满足不同人群的个性化需求,才能真正让群众在文明实践工作中不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面向儿童、学生等群众,结合教育“双减”,根据兴趣爱好,各中心、所、站提供周末看护、读书分享、参观教学等服务;与医疗机构结对合作,面向老年人开展日间照料、健康医疗、生活保健等活动。各中心依托服务总队力量,以“文明实践赶大集”的形式,分批次开展集中性示范活动,结合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线上线下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民俗文化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传统节日知识,推动县域力量常下乡。
各地立足实际、精准服务的工作实践,催生了独具一方特色的文明实践“品牌机制”:运河区福安社区推出“医养结合”居家养老新模式,为辖区1637名老人建立健康档案,提供免费义诊、生活照料、健康指导等多项服务。青县利用各村闲置房屋和已有的农村幸福院等资源,建设“孝老食堂”45个,解决了2000多名农村独居老人“吃饭难”问题。河间市组织爱心志愿服务队,在高考、中考等时间节点提供爱心助考、政策咨询、志愿填报答疑释惑等服务。渤海新区黄骅市依托黄骅融媒号,在“学习强国”平台积极报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形成线上宣传展示、线下推进落实融合发展机制。
今年以来,紧紧围绕“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持续深入移风易俗”五项工作,沧州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坚持活动常态化、服务精准化、实施项目化,累计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3400余场次,服务群众86万人,让文明之花开遍狮城大地、文明新风浸润百姓心田。
(责任编辑:吴维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