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区组织化振兴的路径分析

2022-05-30 10:34:24尕藏柔旦
新西部 2022年10期
关键词:德吉农家乐村民

尕藏 柔旦

乡村社会组织是乡村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深入了解乡村社会组织,有利于更加科学有效地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本文以青海农牧区尖扎县昂拉乡德吉村为例,通过田野调查和入户访谈的形式,研究青海农牧基层社会组织的结构与运行模式,试图为农牧区乡村社会组织振兴提供可资借鉴的路径。

本文田野点位于青海省东南部,黄南藏族自治州北部的尖扎县昂拉乡德吉村。尖扎县辖3个镇、6个乡。其中,昂拉乡地处黄河以西,三面环山,东与化隆县德恒隆乡毗邻,南与当顺乡接壤,北与马克堂镇为邻。德吉村距县城8公里,是由尖扎县7个乡镇的30个村的低保家庭组成的一个易地搬迁村。德吉村现有251户,946人,其中家庭结构分别为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单亲家庭和单身家庭等五种类型。

2016年,尖扎县委、县政府为切实解决浅脑山区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问题,提出了“山上问题,山下解决”的思路,投入6730万元修建住房251套,总建筑面积19076平方米,将生存条件恶劣的两镇五乡的农牧户251户946人,建档立卡贫困户226户866人进行集中安置,2017年11月正式搬迁入住。2017年搬迁完成后,德吉村依托区位优势,积极探索扶贫易地搬迁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培育以乡村旅游为龙头,文化、光伏等产业深度融合的扶贫特色产业,如休闲广场、码头、露天沙滩、花海、农家乐、小吃广场等旅游产业项目一应俱全。2020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确定了第二批拟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德吉村名列其中,成为当地的旅游名片。尖扎县委、县政府依托德吉村依山傍水的独特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群众脱贫致富为目标,提出了“文化旅游+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发展思路,在村内打造了水上乐园、沙滩垂钓等景观设施。培育了30户农家乐,积极引导群众发展农家生活和民俗风情,体验观光水上娱乐采摘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业,德吉村正努力打造成全省乡村振兴战略易地扶贫搬迁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涉藏地区社会治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示范点,逐步让搬迁群众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德吉村社会组织及其现代化路径分析

德吉村自2017年建村以来,在尖扎县委、县政府的长期关怀和当地村民的社会实践中摸索出了适合本村实际情况的发展模式。通过政府主导下的社会组织和本村群众自发组织的民间组织,进行定期和非定期的村务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德吉村作为一个新型的乡村社会,其不同于传统的社会组织模式在当地社会中带来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效带动了当地村民积极参与相关的社会活动,可以说是相对成熟、比较成功的乡村社会振兴案例。

(一)在村党组织带领下,创新“文化旅游+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发展路径

2019年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规定村党组织领导和推进村民自治、领导本村的社会治理等,赋予村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的职责,明确了通过村党组织思想引领、组织保障、成员带动等方式在乡村治理中发挥核心作用。德吉村党组织通过发展村社集体经济,不仅增加了村民收入,提高了村民生活水平,而且提升了党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突出村党组织在各项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深入实施青海地区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善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018年10月,在基层设施完善等外部条件逐渐成熟的基础上,德吉村党组织正式成立,隶属于昂拉乡党委统一管理,但这并不意味着原先村级单位领导的基层党组织的解体。德吉村的人口来自于尖扎县内浅脑山区的基础设施落后、生存条件艰苦的7个乡镇的农牧民贫困家庭,共有251户人家的946口人。其中党员41名,平均年龄为50.2岁。2018年10月份开始设立德吉村党支部,由昂拉乡党委统一进行双重监督组织管理。尖扎县委、县政府充分利用德吉村的地理优势和脱贫目标,创新了“文化旅游+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布局和发展理念,在党支部的带领下联合当地有能力的实干派,有效组织当地社区资源,充分发挥新媒体和信息化的方便快捷,创建多种必要的微信群和网络平台,科学监督和管理当地社区的发展动态,实现了社会组织管理模式的科学化、民主化和信息化。

(二)在政府部门和村党组织的带领下,开发传统文化资源与文旅产业化路径

德吉村的原村民生产生活困难,经济收入主要以种地和放牧为主,加之居住在周边高山深沟地区(浅脑山地区),脑山地区大部分地区在海拔3000米左右,处于滑坡带,年均气温0度以下,冰雹和霜冻灾害频繁,农作物年产量低且极不稳定,十年九灾。受地形影响,降水量在空间和时间分布上有较大差异,经常少雨春旱、多雨春涝,影响农作物及时播种,加之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日常生产和生活。

由于德吉村所辖的区域地理位置具有独特的优势、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开发文旅产业是大势所趋,前景可观。当地政府利用这些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创新和开启了“德吉村”模式,即结合五彩神箭、锅庄舞、民俗活动等独特的传统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与现代旅游业高效快捷的人性化服务有效结合,建设了具有尖扎地区民族特色的藏式搬遷住宅群,同时还有湖畔沙滩和游艇、皮船,花海和婚庆摄影基地,休闲娱乐广场和码头等项目,农家乐和小吃广场等,实现了文化传播与农民增收双赢的可喜成就。

(三)构建新型农牧区经济组织合作化——以卡哇尕布种植合作社为例

卡哇尕布种植合作社于2018年注册成立,由当地20户村民在当地政府投资50万元资金的基础上,每户自筹2万元进行运营。主要以种植售卖树苗盈利,树苗品种可以多样化,培育周期一般为三年,经济效益可观。据当地村民A家的入户访谈,他们2018年至2020年期间在200亩土地上总共种植了33万棵树苗,期间没有盈利,但得到了政府一亩地1800元的补贴。这样的种植规模,估计在3至5年内收益将达到约100万元人民币。这对当地村民而言,是一笔丰厚的经济收入,他们对此也是信心满满。

(四)构建新型农牧区经济组织个体化——以农家乐为例

农家乐作为近几年旅游业带动的新型家庭经营模式,对当地村民的经济收益带来了很多便利。据N女士家的入户访谈,我们了解到,2018年她在当地村里经营了一家农家乐,由她和聘请的大厨二人经营。2018年和2019年的收入还比较可观,2020年开始由于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经济收益明显降低。N女士的农家乐还接受了当地政府部门组织的相关村民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得到了一些额外资金补贴。

(五)着力推动公益性组织事业繁荣发展路径

1、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舞蹈队

锅庄舞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内受到广泛喜爱,是藏族聚居地全民热爱的文艺活动,尤其在旅游地区已经成为吸引国内外游客的重要文艺活动。在德吉村也有同样的锅庄队,由当地村民和党组合作组织而成,同时为承包德吉村外滩旅游服务的公司进行演出,锅庄队成员主要由社区人员(平均年龄为30-40岁)组成,原则上属于公益性组织。据当地村民M女士的访谈,这支锅庄队对加强社区内部成员的互动、凝聚和团结具有重要的作用。

2、本土特色文化的培训班

作为尖扎县本地的特色手工艺术作品,五谷画以低碳绿色的制作工艺、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在民间和市场上同时受到了青睐。在推广和传承本地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为当地普通民众提供了良好的就业平台,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德吉村通过在本村开展这一手工技艺的培训,鼓励本村村民在经营自家民俗客栈的同时,利用闲暇时间制作五谷画。据村民M女士说,五谷画在德吉村进行过三期培训,每一期为期十天,每次有40位村民参加。经过一段時间的培训,村民们基本上都能做出一些手工作品,卖给游客,赚取一定的费用,参与的积极性较大。

(六)在政府部门和村委会的带领下组成的环卫组织

德吉村垃圾清理队是昂拉乡政府带头由本村村民组成的环卫组织,该环卫组织由100人组成,分为两组,每组50人,一组负责对尖扎县冬果林场进行定期的环保工作,另一组负责对本村进行长期的清洁卫生工作。此举对德吉村整洁良好的村容建设具有积极意义。组内成员每人享受的资金补助为每人1800元人民币(年均)。据当地村民C女士的访谈,2019年由于德吉村荣获了省级“最美乡村”的荣誉称号,她代表德吉村环卫组织到天津去参加相关活动,并以演唱当地民歌表达喜悦和感谢之情。

(七)联合村内外的社会组织解决村民就业问题

德吉村的建立就是扶贫搬迁的一次创举,是实现本地区人民群众脱贫脱困的社会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德吉村的新建能给当地人民群众带来什么样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与当地实际情况密切相关,但社会就业率可以比较直观地体现扶贫搬迁的实际效果。德吉村村委会通过市场化运营和招商引资的方式联合省级旅游公司项目,同时又扶持本地合作社经营户,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实现了当地人民群众就近就地就业的目标。就业岗位类别及从业人员数量主要有:生态公益性岗位181名、旅游业服务员22名、环卫工人15名、光伏管理员15名、保安10名、村警2名以及其他岗位7名,总共提供了352名人员的就业岗位。除此之外,由德吉村村民经营的农家乐有30户,对60多名人员进行了厨艺培训,引导38户人家经营昂拉土烧馍、牦牛酸奶和酿皮等具有当地特色的传统美食。总之,德吉村的模式给当地人民群众创造的就业岗位是空前的,带来的经济收益更是丰厚的,当地村民都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国内疫情还未暴发之前的两年更是创造了当地的历史记录,2018年创造的经济收益是215万元,2019年创造了110万元的经济收益。获得了“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的荣誉,同时被评为“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示范点”。

德吉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困境

(一)疫情的影响

2019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国内外几乎所有地区无一例外地均受到了严重冲击。德吉村也不例外,根据一段时间的田野调查和入户访谈,当地村民表示,相比于前两年,2020年开始游客人流量急剧下滑,经济收益明显减缩。

(二)能否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也是社会良好运行的基本保障。国内很多大工程大项目最终败在了可持续发展的艰苦考验之前。易地搬迁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不仅仅是这一代人,还有千千万万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问题。这一伟大工程一旦落实得好,运行得好,并且能够长远地执行下去,就是为国家立大功,为人民立伟业,为后代谋大略,但若不能可持续发展,则会引起相反的社会经济发展效应。

(三)耕地与食材资源的欠缺

耕地对人民群众来说是生存的根本,是一个地区发展的最基本又是最重要的物质资源。由于德吉村的人口来源基本上都是农牧区普通百姓,他们最擅长的也是务农、畜牧等传统的物质生产方式。在德吉村,旅游业的旺季主要集中在4月至9月这一时间段,除此之外,旅游业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就会季节性地收缩,当地村民的收入来源相对单一,因此其他季节只能从事其他劳动来维持生计。据当地村民老奶奶L的访谈,他们家之前生活在山区时,虽然条件艰苦、交通不便,但山上有足够的耕地和广阔的牧场,一年四季都可以吃肉喝奶,而这里虽然饮食美味多样,但物价昂贵,消费困难。她表示没有农田,心里就不踏实,吃粮也要省吃俭用。一家农家乐经营户也表示,德吉村没有一家蔬菜店,导致他们的菜价高,不能给游客提供新鲜的蔬菜。

德吉村社会组织长足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鼓励本地大学毕业生参与

据当地村民Y的访谈,德吉村村民大多数由于文化水平低下,与外地游客沟通交流困难,学习新型技能比较吃力,导致大量游客来到德吉村基本上除了在沙滩上拍拍照、简单游玩之外,既不入住民宿,也不用餐。除了几家装修大气的民宿及农家乐尚能维持外,大多数普通民宿及农家乐都成了摆设。根据村民Y的访谈,可以了解到经营户的个人素养和技能是关键,但短期内无法提升村民的文化知识素养和专业技能。因此,鼓励本地大学毕业生参与是上上之策。一方面是因为大学毕业生具备最基本的语言交流和人际沟通能力,能够胜任日常工作的任务。另一方面鼓励和资助大学毕业生,给他们提供就业岗位的实质就是对社区内部的自我投资,就是辅助社区自我提升和成长,这在一定意义上是社区现代化人才队伍建设,是德吉村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借鉴外地新型乡村的发展经验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文化资源丰富多样,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只有充分发挥本地优势,才能实现长远的发展目标和利益。当然,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大背景下的今天,仅仅依靠本地有限的资源也难以平衡社会生活中的诸多需求。因此,在充分发挥本地优势、充分挖掘本地资源的基础上,对省外甚至是国内外的新型乡村社区的发展模式进行考察学习是明智之举,尤其是在国内经过长久的社会实践,已经摸索出了很多成功的案例,在这些案例当中有很多值得参考和借鉴的宝贵经验,可以通过间接性地嫁接于德吉村的发展快车道上,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发展弯道,从而实现德吉村的可持续发展。

结 论

德吉村模式是青海农牧区一次伟大的发展创举,实现了尖扎县艰苦地区的贫困农牧民家庭脱贫目标,是党和政府脱贫攻坚伟大实践的又一成功典范,极大地提升了当地村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该村有效调动传统社会资源和新型组织模式,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已经成为当地村民积极参与、外界社会广泛认可的乡村社会振兴案例。如何在巩固现有发展成果的基础之上持续推进各项工作,是德吉村需要思考和面对的现实问题。

作者简介

尕 藏 青海师范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博士,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柔 旦 青海师范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德吉农家乐村民
延长梦境的机器
发明与创新(2024年4期)2024-01-19 13:04:48
德吉行医
润心育人 静候成长——丑小鸭变形记
西藏教育(2022年5期)2022-03-02 07:04:50
农家乐里去休闲
心声歌刊(2021年5期)2021-12-21 06:33:30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1-11-26 05:07:00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今日农业(2021年1期)2021-03-19 08:35:24
杜鹃花红农家乐
心声歌刊(2020年6期)2021-01-14 00:23:30
承包地收割时遭村民哄抢,谁来管?
今日农业(2020年21期)2020-12-19 13:52:28
欢迎来咱农家乐
村民喊我去“摘些咱家的菜”
当代陕西(2019年22期)2019-12-18 05:3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