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标志着我国“三农”工作迈入了新阶段。本文以中国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幫扶的青海省民和县甲子山村为例,展示了在这种新型合作模式之下乡村振兴所取得的最新成果。经济发展水平低、人才缺乏、生态环境差、现代农业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是甲子山村发展的短板,对症下药才能增强核心竞争力,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工作的重点,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我国乡村开始迈入乡村振兴进程。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青海省贫困地区乡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中国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帮扶的青海省民和县甲子山村为例,先后经历了移村搬迁,发展科学养殖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等历程。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甲子山村正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奔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然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时刻注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吸取发展经验,做到少犯错误,少走弯路。以新型发展模式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目标。
民和县甲子山村基本情况
甲子山村是青海省民和县峡门镇16个自然村中惟一一个深度贫困村,地处青藏高原东部大山深处,辖下5个队,以汉族、藏族为主,藏族约占总人口三分之一。在册村民206户,总人口727人,现有住户143户,实有人口553人,享受国家粮食直补耕地面积1440亩。种植业主要以油菜、马铃薯、蚕豆、小麦等农作物为主,养殖主要以养羊、养牛、养鸡、养猪为主,农民收入基本上依靠外出务工、种植业和养殖业。
1、本村基本情况
2015年建档立卡贫困户38户、150人,其中:一般贫困户33户,低保兜底户5户。致贫原因:缺技术致贫13户,缺资金致贫12户,因残致贫7户,缺劳力致贫4户,因病致贫2户。
2018年脱贫16户,2019年脱贫22户。38户贫困户均有脱贫产业,其中养殖18户,农用车运输服务12户,小规模经营7户,其中一户为低保兜底无产业。医疗救助2户,教育扶贫18户,低保兜底5户,易地扶贫搬迁38户,就业培训16户,残疾人脱贫7户,全村五保户3户,残疾人26人,边缘户1户2人已纳入防返贫监测系统。
2、收入及建设情况
甲子山村2020年末人均可支配收入9640元,其中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7620元。
2017年以来,修建道路3公里,投资35万元;人饮工程3公里,投资20万元。村级综合办公服务中心(包括卫生室)建设投资80万元,文化广场59万元,高原美丽乡村建设42万元。电网升级改造100%完成,光纤网络实现100%全覆盖。
3、政策享受情况
甲子山村60岁以上老人95人,享受养老政策100%。藏族29户110人。妇女260人。参加学前教育11人,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19人,享受教育政策100%。职业教育、高中及以上教育10人,享受教育政策8人。
医疗救助方面:慢性病59人,救治100%。贫困户中残疾人7人,全部享受社保政策,其中一、二级残疾人生活补贴每年2400元,三、四级残疾人生活补贴每年600元,患病就医达到100%全报销。
安全住房方面:易地搬迁项目2017年8月启动,2018年10月入住,贫困户建房成本根据面积情况100%补助。由帮扶单位中国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负责,先后投资近220余万元购置现住房用地、安全用水、道路建设、新村建设等。
产业救助方面:发展政策产业到户补助每人5400元,申请贷款19户,贷款金额77万元。38户贫困户对帮扶责任人及所帮事项清楚,中国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26个职能部门负责人分别帮扶,驻村工作队总对接。
乡村振兴政策支撑
2021年2月21日第18个指导“三农”工作的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充分发挥农业产品供给、生态屏障、文化传承等功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青海省委书记王建军在“两会声音”中提出:乡村振兴,党的全面领导是根本。要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压实“一把手”的责任,省级谋全局、议大事、强保障,市(州)抓规划、做协调、督落实,县级当好“一线总指挥”,乡镇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村党组织书记动员群众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构建上下贯通、真抓实干的乡村振兴工作体系,让各级党组织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心骨。
民和县甲子山村乡村振兴成果
1、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
为彻底改善甲子山村贫困面貌,88户357人搬出脑山,搬迁至甲子山新村,解决了住房安全无保障、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生产生活条件艰苦等问题。根据省扶贫局统一实施项目标准,对贫苦户给予易地搬迁补助每户20万元、非贫困户每户4.5万元,共计985万元。配合水务、电力、广电局等部门,全面完成新村水、电、广播、网络建设验收,确保搬迁群众户户用水用电安全便捷。对搬迁入住群众开展“拉网式”入户走访,掌握家庭生活、子女教育、劳动务工、产业发展巩固等情况,及时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极大地改善了甲子山村村民的居住条件和生产生活环境,也为村民自力更生,脱贫致富创造了便利条件。甲子山新村占地65.087亩,村级综合办公室服务中心1个(370平方米)、村级医疗室1个(30平方米)、文化广场1个(2000平方米)。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扎实推进,同时积极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共计硬化巷道3公里,建成公路桥1座,卫生公厕1座,安装太阳能路灯30盏,全村水、电、网全覆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2、加强人居环境整治,改善村容村貌
中国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投入甲子山村幫扶资金总计157.06万元,其中签订易地扶贫搬迁捐赠帮扶资金计划133.6万元,用于旧村道路修建资金7万元、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费用11.8万元、抗洪救灾资金4.66万元、村庄绿化资金4万元,出资5万元全面做好新村宣传墙建设,用于“村史馆”建设7.6万余元、村口“感恩碑”4万余元、村委篮球场建设6000余元。贫困户衣物捐赠11次,折合价款7000余元,贫困学生资助4500余元。广泛张贴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引导群众移风易俗,改变精神风貌,塑造文化村落,培育文明乡风,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
为确保村两委办公场所和党员活动室设施齐全,增强党员及群众向心力和凝聚力,出资8万元组织施工队对村中原有石墙护坡进行加固修缮,确保群众生产生活安全;出资3.5万元,组织完成村委会、党员活动室的制度上墙、宣传栏、广场电子屏建设;出资9.1万元为村委党员活动室、村民会议室和图书室购置石墨烯材质电热器6台,为新村安装监控摄像头。
组织群众深入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活动,以道路、树林、河道为重点,着重清理可视范围内的白色垃圾、建筑废渣、小广告及房前屋后乱堆乱放的生活垃圾等,创建优美、整洁、干净的生活环境,彻底杜绝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积极谋划实施新村绿化工程,在村前村后、门口小花园等种植景观树木200余棵,全面提升新村平均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形成“点上绿化成园、线上绿化成荫、村周绿化成环”的景观效果。出资15万元,完成易地搬迁64户非贫困户村民的大门外围墙粉刷工程,确保全村新建房屋整齐划一、美观漂亮。
3、实行科学脱贫,打造机械化养殖与种植
积极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及村两委沟通协调,在困难群众原有家庭产业的基础上,积极谋划养殖和种植业规模化、机械化发展思路,积极联系人民银行、省农牧局、科技局等加大技术支持力度,着力打造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等产业扶贫升级版,切实提高脱贫攻坚质量效益,确保甲子山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顺利迈入小康社会。按照省市党委和政府工作安排及要求,在峡门镇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先行投资109万元建设厂房及基础设施前提下,工作队拟投资30万元率先对甲子山村开展“持续三年后续产业发展工作方案”实施,已和村两委商议并流转土地400亩,建立1200平方米的养殖厂房并带动15名贫困户发展养殖业,联系业内知名企业提供种猪和精饲料、聘请专业兽医担任副厂长,按照“三年保产业,五年见分成”的标准,一期工程已完成,等待验收。结合实际设计规模和生产能力,目前中国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投资建设的养殖场二期工程正在实施中,为甲子山村开展“持续三年后续产业发展工作方案”实施奠定基础。
甲子山乡村振兴存在的短板与难题
1、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低
青海省经济发展水平从全国来看相对较低,贫困地区的甲子山村经济发展严重落后,尽管有政府和相关部门予以帮助,但很难在根源上解决贫困问题。大部分村民目前是刚刚解决基本生活问题,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发展才能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富裕发展阶段。青海省经济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但经济增长速度较慢,所以省内乡村振兴工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家财政资金,乡村振兴无法实现“自立”。就目前来看,省内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甲子山乡村振兴的进一步发展。
2、人才流失严重,人力资源短缺
甲子山村现实有人口553人,60岁以上人口95人,妇女260人,从人口结构上看,妇女和老人占比较大,而35岁以下男性占比较小。随着海东市与西宁市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化进程加快,很多劳动力都选择去城市谋求生计,这就导致甲子山村青壮年劳动力和专业技术人才外流严重,留在乡村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以及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甲子山村乡村振兴的发展。
3、现代农业体系建设不完善
目前甲子山村已逐步打造机械化养殖和种植业,养殖主要是以养猪为主,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种植业主要以油菜、马铃薯、小麦和蚕豆为主,其中油菜和马铃薯为主要经济收入作物,小麦、蚕豆则满足内需。甲子山村特色产业竞争力不足,猪肉、菜籽油、马铃薯等产品的竞争优势小,产业质量优势虽大,但市场知名度小,无法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销售渠道主要以线下销售为主,对于新型乡村电子商务、直播带货等线上销售方式应用不多,大部分年轻人对于甲子山特色农产品了解甚少,故而影响范围有限。
乡村振兴建设工作的建议
1、不断加强经济发展水平
通过经济水平的发展直接推动乡村振兴进程,通过发展海东市、西宁市经济水平辐射甲子山乡村振兴产业,“以先富带后富”的模式带动乡村振兴。
2、加强人才培育理念
要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加强培育乡村实用人才,加快推动乡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新形势下,以政策支撑,以条件留人,培育人才,留住人才,从而不断壮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3、不断加强生态环境治理
通过加强污水处理,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垃圾中转站等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以加强宣传提高群众环境保护意识,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模式。
4、不断推进乡村农业体系建设
要加快完善现代农业融合体系框架,继续推进养殖业、种植业发展,大力发展菜籽油、马铃薯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框架。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模式,加快农产品电商化建设。完善产业分工协作,促进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竞争力新优势。
作者简介
权炳钧 任职于中国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研究方向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