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人陈驰的“读写”人生

2022-05-30 09:11马乐
红岩春秋 2022年10期
关键词:报馆剪报读写

马乐

2002年,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工作人员拜访新华报人郑新如、杨挺夫妇。他们回忆,新华日报馆有位奇人,虽双耳失聪,但与人交流没有障碍,还能帮助改稿,经重庆《新华日报》编委胡绳培养并通过自身努力,后来成为中华书局编辑。他们说的这位奇人,正是报馆资料室剪报组元老陈驰。

翻阅陈驰自撰与其他报人撰写的相关材料,陈驰的形象变得清晰:严谨细致、勤奋好学、不畏艰难。通过陈驰的工作生活,可以深入了解当年为突破国民党新闻封锁起到重要作用的《新华日报》剪报组。

双耳失聪

陈驰生于1919年,湖北武汉人。11岁时,因误用药物导致双耳失聪。

1937年七七事变后,陈驰的“家庭彻底破产”。为寻找出路,只上过几年小学的陈驰,靠着顽强的毅力和乐观的精神自学成才。他到湖北省立图书馆阅读《新哲学大纲》《政治经济学教程》等进步书籍,通过《中国农村经济问题论战》等书,对农村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在汉口旧书店购买《反杜林论》《列宁主义问题》等,接受马列主义启蒙。

陈驰性格“单纯、正直和善良”,能熟练地阅读、书写,与人“悬空笔谈”(即对方面对面用手指懸空写字,陈驰可认出并应答)。遇到难以表达的话,他就用笔流利地写出来。因为耳聋的缘故,他可以不受外界干扰,非常专注地埋头读写。

1938年,陈驰参加中共党员钱俊瑞主持的战时书报供应所阅读与写作函授班。武汉沦陷前夕,中共中央长江局派钱俊瑞、胡绳、陈北鸥到第五战区文化工作委员会做统战工作。陈驰作为进步青年,随文化工作委员会转移到鄂北襄阳,在胡绳主办的《鄂北日报》担任校对。

《鄂北日报》为四开四版的铅印报纸,前三版为要闻、战区新闻,第四版为通讯和其他文章,宣传中共抗日救亡主张和统战政策。编辑部先后设于破庙和老乡家中,条件十分艰苦,大家连夜工作,天亮报纸即出版。

因钱俊瑞等开展民众武装活动被当局发现,中共鄂西北党委令文化工作委员会有组织地撤退。1938年底,钱俊瑞撤回重庆。胡绳、陈驰等继续办报,直到1939年5月日军兵临襄阳时才撤退。

同年8月,受胡绳资助,陈驰赴渝,在民族革命通讯社重庆分社工作。12月,经胡绳与生活书店的黄洛峰介绍,他到读书生活出版社做校对,回答《学习生活》杂志的读者来信。

当时,中共党员凯丰、章汉夫、徐冰经常来读书生活出版社,新华日报馆同志为《学习生活》撰稿,读书生活出版社也出版《资本论》等书籍,使陈驰认识到读书生活出版社“大约是共产党办的外围书店”,“心里逐步踏实,觉得有出路了”。这一时期,陈驰还参与出版社内部油印刊物《社务通讯》的编辑。该刊每期30页,最初半月一期,从1939年至1941年出版36期。陈驰下班后和其他编印人员审稿、刻印、装订,即使在日机大轰炸被疏散到乡下时也坚持出版。

1941年皖南事变后,新华日报馆工作人员和文化界人士大多被疏散,胡绳到了香港,陈驰被黄洛峰介绍到《时事新报》做校对。几个月后,新华日报馆招募人手,时年22岁的陈驰从《时事新报》辞职,到新华日报馆资料室工作,最初负责剪报的搜集和分类保存。1942年,胡绳从香港返回重庆,兼任《新华日报》编委,与陈驰重逢,并指导他逐步从资料搜集提高到撰写理论文章的水平。

剪报组的骨干

新华日报馆资料室在中共中央长江局时期被称为材料室,中共中央南方局成立后,逐步改为资料室和资料研究室,强调加强“研究”。南方局多次指导资料室工作。

1939年5月,新华日报馆迁渝出版半年后,周恩来致信报馆总编辑吴克坚、采访部主任陆诒,指示加强“搜集参考材料”“供给编辑材料”“专人保管材料并分类列举纲目”等工作。1940年9月15日,周恩来在南方局会议上,让章汉夫、潘梓年、戈宝权商定计划,加强资料室工作,甚至为延安供给资料。1941年5月7日,南方局开会强调,新闻要经过剪裁,加强资料搜集工作。抗战胜利前后,王若飞要求报馆加强资料研究工作,以便在南京、上海复刊。

资料室有两个组,一是翻译组,翻译外国报刊材料;二是剪报组,翻阅大量中文报刊,寻找有关材料进行剪切、分类、造册等。剪报组一度在机构上与图书、编译部门分离,只做单纯性的技术工作,但报馆很快发现,这样不利于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仍将其归入资料室。

剪报组在长江局期间就已经存在,最初的工作人员是史乃展。皖南事变前,史乃展被疏散去了新四军。皖南事变后,陈驰调入,钟颖、林琼、胡安民等也曾在剪报组工作。抗战胜利前后,剪报组人数增加,由胡绳负责,进入大发展时期。剪报组除陈驰外,人员流动性较大。最初,常年只有2人,后增加到4人,2人剪报,2人贴报。后来,人员增加,分为若干组,有国内资料组、国际资料组、解放区资料组等。每组一个编辑,负责写;一个助理,负责搜集和处理资料,并代为编写一些小资料。

剪报组的工作,最初被认为是简单和轻松的,剪报组也成为报馆新进员工实习和照顾妇孺的部门。新华日报馆工作人员潘美年在新升隆号事件中牺牲,报馆除支付抚恤金外,还安排其遗孀吴祖芳在“材料室做整理报纸与剪贴报纸等简易工作”,格外照顾。后来,资料室的领导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戈宝权提到,“收集资料与写资料的常常脱节,报馆曾经提出做学合一的口号,但文化水平适合的人不愿意做资料整理工作”。由此看来,陈驰在剪报组工作的理由很充分:一是有身体缺陷,需要被特殊照顾;二是勤奋好学,具备一定文化水平,有利于做好剪报工作。

果然,陈驰扎根剪报工作,逐渐成为剪报组的骨干。姚黎民在《工作总结》中写道:“过去陈驰一个人做三四个人的工作……一些能力强的同志,总是较忙。”戈宝权指出,“陈驰做时事札记,很快找到方向”,“主动供应材料上,陈驰想了很多办法”。

从陈驰的《剪报经验总结》《关于突破国民党新闻封锁的一些回忆》及戈宝权的《研究室工作总结大纲》等手稿中,可以了解他们当年的工作情况。

在长期实践中,剪报组形成了读、圈、剪、分类、贴,后来还加上写稿的工作流程。剪报组面对的材料十分丰富,包括重庆地区报纸八九种,各地交换来的报纸约50种,加上订购的其他报纸,计百种左右。此外,还包括部分书籍、杂志、政府机关公文、重要档案、私人团体的统计报告等。

剪报组工作人员每天分工阅读,采取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分析研究方法,筛选出有价值的材料,并用红笔圈出。一般问题的材料搜集要严,特殊问题的资料搜集要宽。无用的材料从严淘汰,有用的材料从宽收录,以防遗漏。大量挑选后,圈出的材料数量也不少。剪报组总结经验:中央社国内消息、具有编年价值的战报可改用;各报言论选留;《大公报》的言论要留用;《商务日报》的经济材料丰富可留用。

将圈出的材料剪下来,使用红笔登记报纸名称和日期后,接下来就是分类。资料分好后要装订,并进一步制作合辑和索引。

剪报组最初按照报纸版面搜集国际国内重大事件材料,后总结出以党的政策为指导方针搜集资料的经验。1944年开始实行工作计划制度。工作计划有检查标准,每月一次计划,每周一次会报,保证工作能按计划完成。剪报组的工作卓有成效,后期剪报材料出纳次数,每月达100次左右,且《新华日报》版面至少三分之一由资料室供给。

笔耕不辍

在胡绳的指导下,陈驰严谨工作、努力学习。他结合报馆图书和剪报组的资料,撰文在《群众》《新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和马克思主义理论。

1941年5月13日,陈驰刚到报馆工作,便在《群众》周刊上发表《论经济与政治》一文,呼吁改善粮食统制制度,并强调政治影响经济,政治民主是第一紧迫的任务。

陈驰一直关注农村和农民问题。1945年,他以秦弥坚为笔名,发表《书评及其他:人民需要的是丰衣足食——评〈中国战史研究〉(黎东方著)》。借评《中国战史研究》,指出封建的中国已经过去,农民战争的悲剧循环已经到了终点,农民今天已经有了新民主主義的明确要求,也有了新民主主义的明确领导,他们要求一个丰衣足食的新民主主义的农村经济,和这样一个民主自由、打破一切封建的特权的真正统一的政治。他以钳耳为笔名,在《群众》上发表文章《评〈肥沃的土地〉》,指出应该真正地评价农民,严正地体验他们的辛勤和伟大,真正地认识他们在社会发展的斗争中的劳力,真正地拥抱他们,把创作的生命寄托在这样根本的、国家和社会滋长和繁荣的源泉上。

同年,陈驰运用大量报刊材料,如《新华日报》的《勘灾的“喜”剧》、《四川经济季刊》的《四川农业改进所统计》,《新蜀报》《华西日报》《贵州日报》的相关报道,书籍《战时中国物价问题》的统计,还结合福建、浙江、广东等地租佃情况,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大量例证,撰写《论粮产与粮价》一文,有力驳斥了国民党“年年说丰收、年年说增产”的言论,揭露了农村经济已经接近破产的严峻事实,指出其原因在于统制不良、行政腐败、苛捐杂税、灾难频仍等,而要想解决这一困境,就要取消苛捐杂税,制止土地垄断,执行正确的土地政策,减租减息。最关键的是,在政治上进行彻底的改革。

陈驰关于文学的文章,也多结合时事。1942年10月26日,他在《新华日报》发表《幽默与真实——评林语堂先生著“爱与刺”》,借评论该书,阐述游击战争对抗日的重要性。1943年10月19日,在《新华日报》“鲁迅先生逝世七周年纪念专刊”发表《关于批评》一文,赞扬鲁迅的杂文是根据事实而写,指出他讽刺的最终目的是希望问题的改善。在《群众》周刊上,他通过《中国的民族性:实际和出世》一文,指出中国的民族性有实际和出世两种情形,对此应该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加强学习,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使实践和理论相统一。通过《评吴祖湘的〈鸭嘴涝〉》,评价讲述黄山地区小村落鸭嘴涝发生的抗日故事《鸭嘴涝》,称赞吴祖湘用朴实的手法处理了朴实的题材,使人感到坚强的力量和信念。《读葛琴的小说》中,陈驰阐述了他对时局的几点印象和感悟。

陈驰用笔名龙恭,撰写呼吁民主政治的文章。他撰写《解开时局的键——读〈民宪杂志〉一至十期》,分别分析了张君劢、左舜生、陈启天文章的观点,呼吁依靠人民的力量实现民主政治,反对内战和独裁,指出“任何国家的法西斯政治都要破坏这种世界和平,任何国家的反民主倾向都要使其国内战乱不安,这样的国家必不能跻身于民主的世界,也不能为民主世界所容”。《贪污与反贪污》一文,总结《新华日报》《大公报》《新民报》《昆明正义报》《华西日报》等报道的各行各业中的腐败现象,结合参政会报道和相关法律条款,指出人民有权罢免贪官污吏,实行民主政治。

陈驰以笔名钳耳,撰文宣传马克思主义。发表在《新华日报》的《恩格斯: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以“革命形势的发展”“历史的唯物论”“战略与策略”为小标题,使读者更容易理解该书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他还在其他报刊上发表书评,如1946年1月20日在《文汇报》发表《第一阶段的故事》。

陈驰先后在晋察冀日报社资料室、张家口新华广播电台、中华书局工作。其间,他发表的文章题材广泛,包括历史、地理、文学和国际问题等。1956年,他在多年研究农业的基础上撰写《论农业合作化》一书。同年,当选中国聋哑人福利会委员。1960年,陈驰任全国盲人聋哑人协会副主任,访问苏联等国。

(本文系重庆市社科规划青年项目“基于馆藏的新华日报馆出版史研究〈1937-1947〉”〈批准号:2021NDQN93〉 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编辑/王尧

猜你喜欢
报馆剪报读写
我和爷爷做剪报
印象·邵飘萍故居
朱俊杰:湖南农民 集报第一人
报馆在中国新闻教育缘起与演进中的双重角色(1912—1949)
报上花花世界报下戚戚小人
我为父母做剪报本
中国剪报
中学语文教学注重课内外读写结合的探索与实践
古诗诵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有效的“读写”习惯培养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