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青
1948年秋,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9月12日,辽沈战役拉开战幕。11月6日,淮海战役正式打响。1949年1月31日,平津战役胜利结束。持续142天的三大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154万余人,使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辽沈大战——
攻克锦州,围打廖耀湘兵团,全国军事形势进入新的转折点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正式打响。在北起长春、南至山海关的千里战线上,由步兵、骑兵、炮兵、坦克兵等组成的一支支革命大军像奔腾的急流在白山黑水间涌动,如同一条条看不见的长龙。
司令员林彪、政治委员罗荣桓、参谋长刘亚楼指挥东北野战军7个纵队、3个独立师在战略要地锦州南北方向多路出击。9月17日,11纵队攻克昌黎,打响了辽沈战役的第一枪。经过一系列作战,10月初,东北野战军分割、切断了国民党军东北、华北两大战略集团的陆上联系,战略要地锦州成为一座孤城。
面对险境,蒋介石于10月2日飞抵沈阳,召集军事会议,决定派4个军11个师组成“东进兵团”,增援锦州,由华北第17兵团司令侯镜如指挥;派5个军11个师组成“西进兵团”,自沈阳西进援锦,由第9兵团司令廖耀湘指挥。
这时,林彪得到报告,敌军在葫芦岛新增4个师。他与罗荣桓、刘亚楼商议研究后,于10月3日致电中央军委,定下攻打锦州的决心。10月4日,毛泽东复电表示:“你们决心攻锦州,甚好,甚慰。”
第二天,林彪率东北野战军前线指挥所到达锦州西北的牤牛屯,这里距锦州仅15公里。林彪察看地形后,立即与罗荣桓、刘亚楼召开军事会议,确定了总攻锦州和塔山打援的具体作战方案。
塔山距锦州30公里,距葫芦岛10公里,周围是平缓的起伏坡地,东临渤海,西靠虹螺岘山和白台山。塔山是葫芦岛至锦州的必经之道,也是东北野战军堵住国民党援军的必争之地,敌我两军在这里进行了生死搏斗。
10月10日凌晨3点半,塔山阻击战刚打响,国民党军就趁落潮之机,袭占了我军防线东端的4纵12师打鱼山岛阵地。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司令员吴克华立即命令前沿部队展开反击,重新收回几个小高地。
天色微明,国民党军第54军军长阙汉骞指挥2个军7个师,在空军、海军掩护下,集中大量炮火,以斗牛式战法,轮番向塔山附近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阵地发起正面强攻。吴克华命令反击,猛烈的炮火向敌后梯队集结地域排山倒海般轰击过去。集结中的敌人一下子被打得阵形大乱。
10月13日,是塔山战况最激烈的一天。拂晓,敌独立95师以团为单位分三拨,以敢死队的形式发起进攻。调到塔山以东阵地的我10师主力第28团,用几十挺轻重机枪、十余门迫击炮死死顶住了国民党军密集冲锋的人海战术。敌人见正面强攻不奏效,突然转向我11纵33师的防守地域,同样被我军英勇顽强地顶了回去。黄昏时分,蒋介石感到锦州城岌岌可危,连夜电令侯镜如:“14日拂晓攻下塔山,12时占高桥,黄昏到达锦州!”
10月14日,敌我双方展开了几天来最為惨烈的阵地争夺战。国民党陆、海、空军对塔山进行立体轰炸,敌第8师采取三路密集冲锋的战法,反复冲锋,曾一度攻入塔山铁路桥头堡的防御阵地。
上午9点左右,塔山阵地已九次易手。上午10点,塔山后方响起了震天动地的炮声,锦州总攻打响了,塔山之战也到了最关键的时刻。敌我双方一直激战到黄昏,塔山阵地真正成了敌人不可跨越的铜墙铁壁。
10月15日,锦州解放,历时六天六夜的塔山阻击战终于胜利结束。
东北野战军攻克锦州后,长春守敌第60军军长曾泽生于10月17日率部起义。19日,新编第7军军长李鸿率部投诚。21日,东北“剿总”副总司令郑洞国也率部放下武器,长春回到人民手中。
面对锦州失守,不甘失败的蒋介石连电卫立煌迅速向锦州攻击,强令廖耀湘兵团以营口为后方全力进攻,妄图夺回锦州。
10月20日,林彪遵照毛泽东的指示,发布作战命令:围打廖耀湘兵团。其中,梁兴初第10纵队和第1纵队第3师由新立屯东北地区后撤至黑山、大虎山地区,构筑工事,坚决阻敌前进,而后配合主力部队围歼敌军。
黑山、大虎山北临医巫闾山脉,南接连绵90余公里的沼泽地,两山之间是一条仅20公里宽的狭长丘陵地带。廖耀湘兵团要到锦州,必经这条狭路。
10月21日,廖耀湘率领5个军11个师共计10万兵力的“西进兵团”向黑山、大虎山进发。23日清晨,廖耀湘主力先头部队沿新立屯、芳山镇南下,直逼我尖山子、胡家窝棚警戒阵地。经过一天的顽强固守,10纵前哨连撤出了尖山子阵地,为整个纵队争取了一整天的战前准备时间。
24日早上6点,4架野马式敌机轰炸黑山城。与此同时,侧翼高家屯一线也遭到敌重炮群轰炸。上午8点,敌71军以一个营兵力向我大白台子83团9连阵地发起进攻,遭到顽强阻击。敌青年军207师第3旅向高家屯发起主攻,我84团2营在一个山炮营的支援下,坚守101、92、90制高点,与敌人展开了反复冲杀。战斗到下午3点,几处阵地反复易手。
下午4点,我82团1营主要突击101高地,3营兵分两路直夺高家屯石头山和92高地。激战半小时,高家屯阵地重回我军手中。
25日一早,国民党军调集大部重炮群,矛头直指高家屯。我82团2营坚守高家屯一线,以1营作预备队。敌机轮番低空轰炸扫射,以团级规模向我101、92、下湾子等阵地发起猛攻。战至下午4点,终因我军弹尽人寡,92高地和山头被削去两米的101高地再次失守,石头山阵地也落入敌手。
危急关头,我军迅速调整作战部署,82团1营主攻101高地,84团3营从两侧包围,82团2、3营直取石头山与92高地。激战半小时后,我军收复了高家屯阵地上的全部失地。
廖耀湘兵团最终止步在黑山、大虎山阵地前,西进攻打锦州的决心彻底动摇,遂于当晚命令兵团向东南营口方向撤退。这时,东北野战军攻锦主力在林彪指挥下,迅猛回师辽西,其他各路也作向心集中,约50万大军将廖耀湘兵团重重围困在方圆200里的区域里,展开了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
一时间,辽西平原上几十万大军南北奔逐,杀声震天。廖耀湘兵团陷入一片混乱,溃不成军,官兵争相逃命。至10月28日拂晓,辽西会战胜利结束,廖耀湘西进兵团所属5个军11个师10万余人全部被歼,廖耀湘被俘。
随后,东北野战军各纵队奉命向沈阳兼程前进。10月31日,完成对沈阳的包围。11月1日拂晓,对沈阳发起攻击。当天中午,敌第8兵团司令周福成和他的300名卫队在银行大楼放下武器。11月2日,东北野战军占领沈阳、营口,辽沈战役至此结束。
辽沈战役历时52天,东北野战军共歼灭国民党军47.2万余人,缴获各种火炮4709门,轻重机枪13347挺和其他枪支175361支。辽沈战役结束后,国民党总兵力下降到290万人,解放军总兵力上升到300万人,中国的军事形势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即战争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11月14日,毛泽东信心十足地说:“现在看来,只需从现时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
淮海大战——
击毙黄百韬,活捉杜聿明,
决定革命成败的关键一役
淮海战役是人民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地区,发起的一次规模空前的战役。大战前夕,集结在这个地区的国民党军队有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副总司令杜聿明指挥的4个兵团和3个绥靖区部队,加上后来从华中赶来增援的黄维兵团等部,总兵力达80多万人。参加这次战役的人民解放军,有华东野战军16个纵队、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及部分地方武装共60余万人。
国共双方统帅深知此战的决定性意义。蒋介石对部下说:“此次徐淮会战,实为我革命成败、国家存亡最大之关键!”毛泽东指出,淮海战役的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解决”。
淮海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发起,至22日为战役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华东野战军担负的任务是围歼黄百韬的第7兵团。一贯善于调动敌人的华野副司令员粟裕,在作战部署上决心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隐蔽我军意图,诱使敌人中计,为我军分割、歼灭黄百韬兵团创造有利条件。
11月6日晚,华野大军迅疾南下,打响淮海战役第一枪后,各部迅猛如虎,直扑敌阵。华野主力从山东临沂、滕县等地向陇海路东段疾进,兵锋直扑江苏新安镇、阿湖地区的黄百韬兵团。
黄百韬见解放军袭来,急忙由运河东向运河西边打边退。8日,黄百韬主力撤过运河时,突然听见西边响起了密集的枪声,以为援军赶到,喜出望外。殊不知,西边来的是解放军。
原来,我军突破运河防线,直逼徐州东北面的贾汪。驻守此地的国民党2.3万余官兵,在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张克侠、何基沣(均为中共地下党员)的策动下,举行了起义。黄百韬大惊失色,连连向徐州的刘峙呼救。
当天,粟裕在给中央军委的电报中建议:“我们在此次战役于歼灭黄(百韬)兵团之后,不必以主力向两淮进攻(新海敌主力已西撤),而以主力转向徐(州)固(镇)线进击,抑留敌人于徐州及其周围,而后分别削弱与逐渐消灭之(或歼孙兵团,或歼黄维兵团)。同时以主力一部进入淮南,截斷浦蚌铁道,错乱敌人部署与孤立徐、蚌各点敌人。为此,在战役第一阶段之同时,应即以一部破坏徐蚌铁路,以阻延敌人南撤。”
11月9日,中央军委采纳粟裕的建议,毅然作出将淮海战役发展为南线战略决战的决策。
11月11日,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各纵队完成了对黄百韬兵团的分割包围,将黄百韬兵团包围在碾庄地区。黄百韬见退路已断,便下定决心在碾庄及其周围地区,利用李弥兵团驻防该地时构筑的工事固守待援。
自11日起,华野6个纵队开始从四面对碾庄发起猛攻,由于华野各部仓促转入村落攻坚,准备不足,伤亡较大,进展不快。
11月20日拂晓,华东野战军主力歼灭外围之敌,并攻占第7兵团部所在地碾庄。黄百韬率残部仓皇转至碾庄东北大院内,继续顽抗。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实施连续突击,至22日,华东野战军全歼黄百韬兵团约10万人,击毙了黄百韬。
11月23日,淮海战役进入第二阶段。这时,淮海战场上国民党总兵力还有6个兵团18个军50余万人。分别是徐州地区的“剿总”司令部和邱清泉、李弥、孙元良3个兵团8个军30余万人,蒙城地区的黄维兵团4个军12万人,蚌埠地区的李延年、刘汝明2个兵团6个军10余万人。
当天,蒋介石为挽救危局,急令刘峙、杜聿明到南京开会。决定徐州的邱清泉第2兵团、孙元良第16兵团沿徐蚌路向符离集攻击,蚌埠、固镇的李延年第6兵团、刘汝明第8兵团和赵集地区的黄维第12兵团向宿县进攻,企图南北夹击解放军,打通徐蚌线。
深夜,淮海战役总前委成员刘伯承、陈毅、邓小平致粟裕并报中央军委电,称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迟迟不进,黄维兵团远道疲劳,孤军冒进,态势突出,决心在浍河以北布置袋形阵地诱敌深入,聚歼黄维兵团。
24日,毛泽东复电总前委:情况紧急时机,一切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临机处置,不要请示。
至11月25日晨,趁势全线出击的中原野战军8个纵队构成巨大包围圈,把黄维兵团12万人马引诱并包围在宿县以南双堆集地区。
当天上午,华东野战军的作战任务也变换为钳制、阻击徐州杜聿明集团和南线之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同时以必要兵力协助中原野战军攻打黄维兵团。敌我双方经三天激战,由徐州南下的邱清泉、孙元良两兵团仅仅前进10到15公里。南线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刚刚前进到任桥地区,就受到华野部队的迎头痛击,遂立即指挥所属部队缩回浍河以南。而黄维第12兵团被整个中野和部分华野部队完全包围在双堆集地区,丝毫不能动弹。蒋介石的南北对进计划刚刚出笼,就宣告破产。
12月5日,淮海战役总前委发出《对黄维作战总攻击的命令》:以中野第4、第9、第11纵队,豫皖苏区独立旅,华野特种兵纵队炮兵一部组成东集团,由中野第4纵队司令员陈赓指挥,向双堆集以东地区攻击;以中野第1、第3纵队、华野第13纵队和华野特种兵纵队炮兵一部组成西集团,由中野第3纵队司令员陈锡联指挥,向双堆集以西地区攻击;以中野第6纵队、华野第7纵队和陕南军区第12旅组成南集团,由中野第6纵队司令员王近山指挥,向双堆集以南地区攻击。
12月12日,刘伯承、陈毅联名发出了由邓小平起草的《促黄维立即投降书》,规劝黄维不要再作绝望的抵抗,立即放下武器投降。黄维拒绝投降,仍负隅顽抗,以待援兵。
13日,粟裕根据中原野战军与敌黄维兵团混战胶着的情况,再次抽调华东野战军3个纵队和炮兵一部加入南集团,并由华东野战军参谋长陈士榘指挥,参加攻歼黄维的作战。于是,中野全部和华野一部在刘伯承、邓小平和陈毅全力指挥下,向黄维兵团发起总攻。激战至12月15日,解放军全歼黄维兵团,历时23天的第二阶段作战胜利结束。
随着歼灭黄维兵团向纵深进展,毛泽东又向粟裕提出下一步作战任务:“淮海战役的第三阶段是解决徐州、蚌埠两处之敌,夺取徐、蚌。”
在黄维兵团被歼的同时,华野也将李弥兵团歼灭近半,将邱清泉兵团歼灭了三分之一,南线李延年、刘汝明仓皇逃向淮河以南。此时,杜聿明集团已陷入孤立无援的绝境。
12月17日,淮海战役总前委委员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遵照毛泽东指示,利用战场休整之机,正式召开了总前委会议。会后,刘伯承和陈毅赴西柏坡向党中央汇报并参加政治局扩大会议,邓小平返回总前委及中野司令部驻地小李家,粟裕、谭震林继续在原地围困杜聿明集团。
与此同时,毛泽东为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司令部起草了《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广播稿,在战场上反复播放。
时值隆冬,淮海大地上寒风凛冽,雨雪交加。杜聿明集团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粮弹两缺,饥寒交迫。蒋介石派飞机空投的少量粮弹,根本无济于事,官兵们充满悲观绝望情绪。解放军以喊话、散发宣传品等多种形式开展对敌政治攻势,促使国民党官兵纷纷携械投诚。我军包围敌人一个多月,毙伤、瓦解了10多万敌人。到华东野战军发起总攻时,杜聿明集团不足20万人。
1949年1月2日,粟裕发布了攻击杜聿明集团的作战命令:山东兵团司令员谭震林率第1、第9、第12纵队组成的北集团,由北向南进攻;苏北兵团司令员韦国清率第2、第8、第11纵队组成的南集团,由南向北进攻;第10纵队司令员宋时轮率第3、第4、第10纵队和渤海纵队及冀鲁豫军区2个独立旅组成的东集团,由东向西进攻。
1月3日,蒋介石手中已无援兵,下令杜聿明迅速突围。杜聿明决定将坦克、炮兵集中使用,令李弥的第13兵团在其右侧,邱清泉的第2兵团在其左侧,并肩向西南突围。突围时间定在1月9日。
出乎意料的是,1月6日下午4点半,华野的三个攻击集团同时向杜聿明部发起总攻。1月7日,我军攻占李弥第13兵团司令部所在地青龙集等20余处据点,其大部被歼,残部撤逃至邱清泉第2兵团防区。
1月9日,作为杜聿明集团主力的邱清泉兵团,在飞机掩护下连续向西突围,同时施放毒气。当晚,华东野战军加强西线兵力,各部全力猛攻,并从四面八方向中心突击,穿插分割,迅速攻占了陈官庄敌军核心阵地。杜聿明见部队陷于混乱,无法控制,决定各部队分头突围,他带着副官、卫士10余人单独行动。10日凌晨,杜聿明被俘。邱清泉从陈官庄逃出后被击毙。
经过四天战斗,华东野战军全歼杜聿明部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近20万人。至此,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淮海战役历时66天,解放军动用60万兵力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人。经此一役,南线国民党军队精锐主力已被消灭,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获得解放,同华北解放区连成一片。
平津战役——
扭住傅作义,和平解放北平,铸就伟大胜利的大决战
1948年11月,随着辽沈战役的胜利结束和淮海战役的发展,国民党位于平津地区的傅作义部队已经处于分割包围、孤立无援的境地。为防止国民党华北军队西退绥远和海路南撤,不利于随后进行的渡江战役,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明确提出“抑留并歼灭傅作义集团于华北地区”的作战方针。对华北军区部队的具体命令是,第1兵团停攻太原,第2兵团待命易县,第3兵团撤围归绥(今呼和浩特),采取“缓兵之计”,避免刺激傅作义早日向綏远逃跑。
11月23日,东北野战军百万大军告别白山黑水,分三路秘密入关,右路走冷口,中路走喜峰口,左路走山海关,汇成三路钢铁洪流,浩浩荡荡地向平津挺进,完成对傅作义近60万人马的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
11月29日,杨成武、李天焕率华北军区第3兵团包围了据守张家口的国民党军第11兵团部和第105军5.6万人,拉开了平津战役的序幕。
傅作义立即命令其嫡系主力第35军由北平丰台、第104军第258师由河北怀来乘汽车连夜向张家口驰援;令驻北平昌平的第104军主力移至怀来,驻河北涿县的第16军移至北平南口、昌平,以确保北平与张家口的交通联系。
中央军委鉴于吸引傅作义主力西援的目的已经达成,即令程子华、黄志勇率领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由天津蓟县奔赴南口、怀来,同时令杨得志、罗瑞卿、耿飚的华北军区第2兵团向河北涿鹿、下花园急进,切断平绥路,分割包围沿线之敌。两兵团一起协同华北军区第3兵团困住平张线上的守军与援军,使其既不能西逃,亦不能东撤。
12月4日,在程、黄兵团突然攻占北平密云后,傅作义如梦方醒,立即命令第35军撤回北平。但该军军长郭景云对回撤掉以轻心,又遭到我华北军区第2兵团第12旅的顽强阻击,所以回撤速度十分缓慢。三天后,第35军好不容易进入河北新保安,郭景云却选择宿营,计划第二天再向东与安春山的第104军会合,这恰恰为华北军区第2兵团主力包围并消灭35军创造了机会,赢得了时间。
为避免傅作义逃跑,毛泽东于12月11日指示平津前线领导人,在两星期内的基本原则是“围而不打”,如对张家口、新保安;对北平、天津、塘沽等地则实行“隔而不围”,待整个部署完成后,从容攻击,逐个歼灭。
华北军区第2、第3兵团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以防止新保安、张家口之敌向东、西突围为重点,构筑多道阻击阵地,待命攻击;东北野战军主力克服疲劳、寒冷等困难,趁机插入北平、天津和天津、塘沽之间。
傅作义发现人民解放军骤然逼近北平、天津,自己已陷入欲逃不能、欲守亦难的困境,于是匆忙放弃南口、涿县、卢沟桥、通县及唐山、廊坊等地,向内收缩兵力,并将北平和天津划为两个防区,实行分区防御。
至12月20日,随着东北野战军各兵团势不可挡的南下疾进分割,华北军区各兵团持续有力的堵击包围,加上傅作义集团不停地向各城市孤点拼命收缩,在平津战役的广阔战场上形成了对人民解放军极为有利的态势。傅作义的兵力被分割包围在张家口、新保安、北平、天津、塘沽等地,其西逃和南逃的一切道路均被封闭,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按照中央军委部署,将傅作义集团变成了“笼中之鸟”,为平津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12月21日,华北军区第2兵团共9个旅首先向被困于新保安的国民党军发起攻击,当日扫清外围据点。22日晨开始攻城。经10小时激战,全歼傅作义嫡系精锐“王牌”第35军军部和2个师以及保安部队共1.6万人,军长郭景云自杀。
12月23日拂晓,张家口国民党军向北突围。华北军区第3兵团和东北野战军第41军在北岳、内蒙古军区部队配合下,对敌展开围追堵截。黄昏时分,第41军等部攻入张家口市区,解放了这座塞外名城。24日下午4点,人民解放军在张家口以北西甸子、朝天洼一带不足1公里宽、10公里长的山沟内,将溃逃的国民党军第11兵团部、第105军等部共5.4万人一举歼灭。
24日这天,平津前线总指挥部司令员林彪根据中央军委斩断华北守敌两头的思想,拟定由10个师攻取塘沽的计划。但塘沽以东、以北地区地形开阔,河流纵横,不便于大部队运动和接敌,更不能对敌军形成四面包围,硬打,只能将敌人早早赶到海上去。
东北野战军参谋长刘亚楼到前线勘察后,又听取前线各纵队司令员对打塘沽得失利弊的分析,得出了不打塘沽而打天津的结论。
回到平津前线指挥部后,刘亚楼即向林彪、聂荣臻、罗荣桓作了报告。于是,平津前线指挥部连夜给中央军委发了一份紧急请示电报。12个小时后,中央军委回电,同意放弃攻击塘沽,改为夺取天津。
担任天津前线总指挥的刘亚楼,在天津西面的杨柳青指挥部下达作战命令,各部队旋即行动,四天工夫,34万大军将天津围了个水泄不通。
防守天津的敌军有2个军10个师共13万人。国民党天津城防司令、傅作义的心腹陈长捷把多年经营的工事进一步加以改造,修筑了长达84华里的环城碉堡工事,并把市区划分为西北、东北和西南三个防守区。
1949年1月2日,刘亚楼将各纵队和师的指挥员召到杨柳青,确定作战方针。刘亚楼说:“天津市区南北长、东西窄,守敌北部兵力强,南部工事强,中间较平常。根据这一特点,我们的部署是:东西两面是主攻,西面是重点,南面助攻,北面佯攻。各部队突破以后要大胆分割穿插,把敌人主要据点包围起来,然后消灭他们,这叫先吃肉再啃骨头。”
1月8日,中央军委批准了天津战役作战方针。12日,在对天津发起总攻前,以林彪为首的平津战役总前委对陈长捷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天津守敌务必在13日12点前出城听候处理,否则我军将对天津发起总攻。然而,陈长捷拒绝放下武器。
1月14日上午10点,人民解放军对天津发起总攻。刘亚楼一声令下,三颗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顷刻间,按纵深梯次配置的几百门大炮同时怒吼,千万发炮弹呼啸着飞向天津城垣。
炮火急袭后,各路突击队扑向天津城东、城南、城西三个方向的城垣,向中部走廊地区勇猛穿插。11点,2纵4师首先突入城内。之后,城西和城东的攻击部队相继突破成功。
东、西两面城垒被突破后,后续部队如潮水般涌进突破口,向天津拦腰冲击。此刻,在城北佯攻的部队也打得十分激烈,他们紧紧咬住陈长捷的精锐部队,使其难以脱身增援其他方向。
在地形复杂的天津城南担任助攻任务的9纵和12纵34师,也很快打开了两个突破口,向城北方向勇猛突入。
天津城虽被人民解放军撕开了三个大口子,但陈长捷仍作垂死挣扎,不断出动坦克进行反扑。西集团第1纵队先头部队于15日凌晨至拂晓,相继攻占金汤桥、胜利桥,第2纵队先头部队在连克金钟桥、金钢桥后,也在15日凌晨进至金汤桥;东集团第8纵队突击部队于15日拂晓与西集团在金钢桥、金汤桥等地胜利会师,天津被拦腰切断,敌军陷入极度混乱之中。
不过,我军此时打通的中部仅是敌军防守薄弱的地区,而南北守敌还在负隅顽抗。我前线指挥部对作战方针作出重要调整,决定主力提前分兵解决南北强敌。
攻城部队按照调整后的作战部署,除7个团继续执行打通中部任务外,主力60余个团兵分多路向预定作战区域挺进,多路穿插,从而缩短了战斗时间。
1纵1师在攻打国民党天津警备司令部时,激战5小时,先后拿下东西两侧制高点,随后冲进敌司令部大门,占领大楼,并在警備司令部大院内的地下室里抓获陈长捷。
下午3点,据守天津城北部、敌军战斗力最强的第151师放下武器,天津战役胜利结束。
天津解放后,孤守北平的傅作义部25万人已完全陷于绝境。为了保护这座古城免遭战争破坏,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力争以和平方式解放北平。华北局城工部指示天津、北平的党组织,通过多条渠道做傅作义的工作。在90万人民解放军兵临北平城下的震慑下,在解放军和中共北平地下组织的耐心工作以及北平开明人士的敦促下,傅作义终于接受解放军提出的和平条件。
1949年1月21日,东北野战军参谋处长苏静与傅作义方面的代表共同在《关于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上签字。同日,傅作义在中南海召集北平高级军政人员会议,宣读了《关于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要点,表示愿意接受和平改编。
2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在西柏坡接见傅作义。毛泽东赞扬傅作义抗日战争有功,现在又为和平解放北平再立新功。
关于解放绥远问题,毛泽东对傅作义说:“有了北平的和平解放,绥远的问题就好解决了。可以先放一下,等待他们起义。还是以前说的,给你们编两个军。对于你们来说,走革命的道路,要过好几个关,但主要的是要过好军事关。这一关过好了,以后土改关、民主改革关、将来还有社会主义关等就好过了。” 毛泽东的感召使傅作义放下心中包袱,圆满地解决了绥远问题。
1月31日,北平城内的国民党守军移到城外指定地点完毕,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作为人民解放军的卫戍部队进入北平。到中午12点,第4纵队哨兵登上景山制高点,接管了傅作义部队的最后一个哨位。至此,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
平津战役历时64天,我军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1个“剿总”司令部、1个警备司令部、3个兵团部、13个军部、50个师共52.1万人,解放了华北绝大部分地区。平津战役中产生的攻坚夺堡的“天津方式”、和平解放的“北平方式”和暂持中立的“绥远方式”,成为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队实行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的基本方式,对于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略决战后,我军总兵力突破了400万,其中野战军达218万余人,不仅有了强大的炮兵,还有了装甲兵、坦克兵、工程兵等。而蒋介石的精锐部队丧失殆尽,国民党反动统治从根本上发生了动摇。
编辑/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