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欣红
最近,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开设“学习困难”门诊的消息引发了大家的持续关注。据悉,“学习困难”门诊属于心理科,预约很紧俏,可谓“一号难求”。
“学习困难”是一种病吗?
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家长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在不少家长心目中,如果孩子智商没问题,只要努力了,肯定会取得好成绩。反之,就是“偷懒”。学习一旦出现“困难”,那就应该好好从精神上补“钙”,激励志气,勉励其奋力拼搏。
正是基于这样的固有观念,“学习困难”门诊才令大家感到新奇不已。其实,不只是上海,国内开设“学习困难”门诊的医院不在少数。公开报道显示,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湖南省儿童医院等多家儿童医院均开办了“学习困难”门诊。
“学习困难”真的可以治疗?对这个“新鲜事儿”,有人认为是医教协同的好样本和干预学习困难的好方式,可化解部分家长和孩子的燃眉之急。但也有人质疑是家长不负责任,甚至斥责学习困难根本没啥毛病,医院蹭热点赚钱,学生和家长则是在交智商税。
其实,公众心目中的“学习困难”和医生所说的“学习困难”,并不是一回事。前者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大抵指向学习不专心、喜欢开小差等现象。以是观之,每个学生都可能出现学习困难现象,只不过表现各异。换言之,在多数人看来,学习困难只是学习习惯不佳、学习方法不对路等现实困难。
医院开设“学习困难”门诊,则是将其当成一个医学问题。具体而言,孩子学习困难,除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个人学习态度等常见因素之外,还可能因器官发育问题、情绪和精神心理障碍、文化和环境不利等因素所造成。尤其不能忽视的是一些生理原因,比如学习障碍(包括阅读障碍、书写障碍、数学障碍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精神发育迟缓、孤独谱系障碍(自闭症)等。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心理科称,国内外研究报告显示,学习困难的发生率为20%左右,男生相对女生的比例更高一些。研究表明,学习困难已成为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并对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影响会持续到成年以后。开设“学习困难”门诊,可以做到早期预防和诊断这类疾病,从而尽量减少疾病对孩子自身包括学习成绩在内的各种不良影响。
家有“学渣”需理性看待
“学习困难”门诊的火爆,无疑给家长们提了个醒——切莫犯“想当然”的错误。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不能一味怪罪孩子不努力,还需要好好琢磨一下孩子是不是得“病”了。
此前,《钱江晚报》报道杭州一名男生从“学渣”逆袭为“学霸”的故事,就颇具借鉴意义。这名叫乐乐的男生,上三年级之后,原本成绩中等的他出现断崖式下滑:上课总是开小差,作业拖拖拉拉,考试也經常做不完题……经专业诊断后,发现其智商在中等偏上水平,但其专注力测试分数却很低,认为他是患上了“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经过针对性的矫治之后,短短半年时间,他一跃从“学习困难户”变成了班里的“学霸”。
事实上,像乐乐这样被耽误的“学霸”,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据统计,有5%~10%的学龄儿童(6~16岁)有注意力方面不同程度的问题。专业医生曾对杭州某小学的学生做过注意力缺陷筛查,700多个学生初步筛查出了100例左右的疑似病例,经过进一步评估,最终有近50个学生确诊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这些学生往往智商正常甚至高于平均水平,学习成绩却不尽如人意,经常被误贴上“笨”或者“懒”的标签,其实他们有可能只是生病了。如果父母一味埋怨指责,误解事小,耽搁治病事大。
非智力因素成为孩子学习的拦路虎,并非只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一项。比如,视知觉辨析能力弱也容易让孩子显得特别粗心、马虎。如果孩子的视知觉能力不足,即使视觉器官没有异常,也很容易在学习时出现“错误”。比如看着书抄写字词,落笔后却是另一副模样,属于视觉记忆有问题;孩子对6和9,b、d,p、q,人、入等形近字(含数字、字母)难以分清,属于视觉辨别有问题。正常大小的字,视觉辨别弱的孩子难以看清,眼睛看久了会累,注意力会分散,导致恶性循环。
值得一提的是,情绪和精神心理障碍也不可忽视。报道显示,到“学习困难”门诊就医的患者不少都存在学校适应障碍、焦虑抑郁等情况。孩子所表现出的丧失学习兴趣、和大人对抗等行为,往往被家长、老师误解为“青春期叛逆”,结果可想而知。
更令人痛心的是,还有些孩子的“学习困难”是父母不恰当的教育造成的。孩子明明没有太大的学习困难,但因为家长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或不合适的学习环境影响,没有达到理想的学习状态。“鸡娃”心切的家长,一旦期望存在落差,就越“卷”越厉害,进而陷入恶性循环。
孩子成绩不好,家长当然会忧心忡忡,甚至焦虑不已。但光着急解决不了问题,需要我们静下心来仔细查找孩子的问题究竟出在哪儿。态度不端正,当然要加强教育引导;但如果确实存在病态的学习障碍,那就应该寻求正规的药物治疗、行为治疗、专业康复训练等。
“学习困难”门诊不是“万能药”
有了娃之后,方知养育之难,不少家长为孩子的“粗心”“马虎”“偷懒”等苦恼不已。“佛系”一点的,就自我安慰“孩子长大了就好了”。“眼里容不下沙子”的,当然受不住孩子“屡教不改”和常犯低级错误,大吼大叫成了家常便饭,除了被气得急火攻心,别无良策。
“学习困难”门诊火爆,警示我们教育孩子是一门大学问。“皮孩子”有时可能真的是生病了,靠吼解决不了问题,得冷静看待,必要时寻求专业机构的援助,绝不能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地怪罪孩子。
“学习困难”门诊引发关注,有助于帮助家长走出认知误区,让孩子获得“新生”。需要提醒的是,医疗手段也有局限性,“学习困难”门诊并非万能,绝不能产生依赖思想。如果家长把这个门诊当作提高成绩的“神仙”门诊,那就念歪了经。
鉴于个体禀赋的差异,不能以某些“重要”科目为标准来衡量是否存在“学习困难”,动辄把不适应学校课业单一评价机制的学生都送去纠正治疗。“学习困难”的客观存在不能无视,一旦滥用则会陷入另一个误区。一言以蔽之,在孩子学习问题上,有病治病,但千万别没病找病。不尊重科学,凭借“老经验”对其嗤之以鼻,这样的误解固然很可笑;一遇到问题就盲目赶去挂号的谬解,同样令人担忧。
(作者单位: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