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茜昱 谢俊清
现任湖南省耒阳市太平圩乡人大副主席的王仁子,于2021年荣获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2022年3月3日下午,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火炬,在以“万国园林”为主题的北京世园公园继续进行传递。作为火炬手的王仁子动作沉稳、步履坚定。他激动地说:“这次荣耀,毕生难忘。火炬,将点燃我田野的梦想,带领乡亲一起奔向美好的未来,让更多的残疾人活得更精彩。”心潮澎湃的他还告诉记者,这份荣耀属于家乡长坪乡潭湖村的父老乡亲。
王仁子的家乡湖南耒阳长坪乡,位于耒阳市西部边陲,因山高地少,基础设施薄弱,水稻只能种植一季,不适宜发展农业生产,“贫困”一度成为这方水土的代名词。1999年,为了改变家乡现状,实现村民家门口就业和共同致富的梦想,年仅24岁的王仁子选择留在长坪乡潭湖村担任村支部书记,一干就是20多年。
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潭湖村地理位置偏僻,山高路远,严重缺水,不要说致富,当地百姓养家糊口都成问题。当地村民大多外出打工,留下的都是老人和小孩,缺少基本劳动力。当上村支书后,王仁子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担子:群众对他的期望值那么高,如果不能改变现状,怎么面对群众?他想,如果能因地制宜發展产业,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不让老人独守,不让孩子留守,一家人享受天伦之乐,产业发展又有了劳动力,该多好!
2002年,恰逢国家开始大力推行退耕还林、土地流转政策。长坪乡地处山区,一直以来都是靠山吃山,既然如此,王仁子心想,何不发展林木产业呢?既能够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优势,又能够改变家乡贫困现状,这可是一举两得的大好事。
王仁子开始主动做身边村民的工作,他劝说道:“你们要相信,既然是国家的政策,就一定会落实。”但由于政策刚刚执行,大部分村民还持观望和怀疑态度,积极性不高。王仁子明白,如果自己不上,就没有示范作用,在群众面前也没有说服力,只有自己发展好了,才能打消村民顾虑。于是,他率先成立苗圃基地,开始规模化种养林木。到2005年又与市林业局合作,流转土地几百亩,在取得不菲收益的同时,也让村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不料,2008年一场冰灾,让王仁子损失惨重。这个时候,他深刻体会到单打独斗不如抱团作战。王仁子在2008年10月成立焱燚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时,由于他前几年的示范作用,很多村民愿意以土地和劳动力入股。到2012年,合作社已流转了土地4000余亩,种植了油茶、红豆杉和其他经济苗木。老百姓收益增加了,群众信任度高了,做事也更积极了。与此同时,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愿望,村容村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产业兴旺的能干人
要让人民群众都富起来,没有产业做支撑,是很难实现的。王仁子决定以焱燚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为基础,向村民提供就业岗位、提供合作平台,通过技术入股、资金帮扶等措施,吸引在外有能力、懂技术的村民回乡创业、抱团发展。
他南下北上,说服了10多个志同道合的能干人。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湖南焱燚生态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产业园项目顺利竣工,到2021年底已流转8600余亩荒地,种植了油茶5200亩,红豆杉、金丝楠等苗木2600亩,水果、大豆、牧草800余亩;建成并投产了年产量达400吨的湖南富必帮食品有限公司;相继建起了鱼塘、肉牛养殖场、肉鸡养殖场、高标准生猪养殖场、人工养蜂基地等。同时公司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新建成的归仁农庄,吸引了周边乡镇和城区不少游客,满足了大家吃、住、游、乐、购的需要。这样,不仅带动有技术、有能力的村民致富,也增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让村民真正实现家门口就业,解决了村里多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整个潭湖村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正如王仁子给合作社取名“焱燚”所寓意的那样,大家合力擎起科技的火把,定能照亮这一片古老而沉寂的热土,而这一片广阔茂盛的山林,也迎来一个愈来愈好的明天。目前,以合作社为基础成立的生态农业开发公司拥有工作人员122人,不仅能保障一部分村民长期稳定创收,公司还帮扶835户贫困户发展油茶产业,吸纳周边62户困难户就业,比如雇用能简单劳作的老人从事选种、田间巡查、割草等简单工作。公司2021年发放务工工资180余万元,分红32万余元,发放流转金30余万元,帮助2000多人实现脱贫,还率先成立五保之家,供养全村的孤寡老人。
思想扶志的领路人
扶贫必先扶志。在合作社发展过程中,王仁子强烈感觉到个别群众思想落后,好吃懒作,“等靠要”思想严重。
王仁子深刻意识到,产业发展是基础,思想转变才是根本。因此,公司依照注册成立合作社时“引领村民共同增收致富”的办社宗旨,秉持“良心赢得价值,劳动获取尊严”的扶贫理念,不是简单地给钱给物,而是大力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通过召开动员大会等行动举措,通过做好入户交流等思想工作,王仁子力图与村民达成一个共识——不仅要靠自己的能力发家致富,还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再努力去帮助其他人。
思想落后缘于知识的匮乏。王仁子充分认识到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他发起建立焱燚助学基金,加大教育投资。通过修缮潭湖联小,在小学、中学成立奖励基金,大力资助贫困学子,奖励优秀教师。如今,潭湖村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质量得到极大改善,目前学校每年评比都稳居全乡前三,每年从小山村走出去的大学生也从最初的七八个,到现在20多个。
那些从潭湖村走出去的学子永远记得潭湖的温暖,牵挂着潭湖的发展。村里学生黄友爱在高考志愿填报中毅然选择了园林设计与管理专业,他说等他学成归来,一定回到潭湖村,跟仁子哥一道参与并见证潭湖的变化和发展,为家乡的美丽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作为扎根潭湖的致富带头人,王仁子在扶贫路上一走就是20多年,青丝变白发,其中辛酸,冷暖自知。很多人问他值不值得时,他眼神坚定,话语铿锵:“我是退伍军人,更是共产党员,这是生养我的土地,为它奉献,不讲价钱。”
(作者系中共耒阳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