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九霖 陈百应
无论是17世纪的荷兰,18、19世纪的英国,还是20世纪大部分时间的美国以及短期内的日本,其资本市场都产生过巨大的“造富效应”。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方面,企业家(可能是创始人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长、CEO)通过企业IPO、投资者通过投资而分享造富效应红利;另一方面,双方容易因理念不同、观点不一等引发龃龉、心生嫌隙,最终酿成矛盾冲突,中国企业这方面不乏著名案例,如万科。投资人和企业家之间的相处之道,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在合则双赢、斗则两输的市场逻辑之下,双方如何实现和谐相处、互利共赢?
投资人与企业家之间的关系,可谓十分微妙。如果把股权融资比喻成结婚,那么,一旦投资人成为股东,婚后的生活(投资人和企业家的相处之道)就变得非常关键了——企业能否在产业和资本的联姻下走向辉煌,投后管理至关重要。而如何能够最好地实现投资人与被投资企业包括企业家的共赢,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大股东、董事长沃伦·巴菲特的做法很具启发意义。
巴菲特是全球顶尖投资人,被国人称为“股神”。其投资生涯可谓硕果累累。从1965年到2021年,著名投资机构伯克希尔的年化收益率高达20.1%,这个成绩远远高于标普500全收益指数10.5%的年化收益率。对国人来说,比较熟知的应该是其对中国石油、比亚迪的两笔投资。伯克希尔自2008年持仓比亚迪(01211)。以2022年7月11日比亚迪港股收盘价计算,伯克希尔所持股份价值约690亿港元,投资回报率超过38倍;其对中国石油的投资有超过700%的收益。
然而,巴菲特的成就不仅体现在投资收益率上,还有他的价值投资理念以及他的耐心。在投资过程中,巴菲特对待企业员工总是让其感到亲切、支持;他从不轻易干涉被投资企业CEO的工作。
以伯克希尔持有13%股权的信用卡公司——美国运通为例。其CEO表示,2008年,经济危机不仅给运通公司带来巨额信贷损失,还招致伯克希尔在运通公司的投资亏损80亿美元。企业在难以贷到维持经营的资金之时,他听取了巴菲特的忠告,而不是心虚地躲避他的来电。巴菲特坚定、客观和开门见山的忠告风格,让这位CEO感到信心更足。在巴菲特的指点之下,运通公司最终克服了困难,转危为安。
同样,当巴菲特投资的其他企业面临衰退的麻烦时,巴菲特没有选择撤资或者“逼宫”,相反,他选择了提供远超忠告意见的帮助。巴菲特对那些因大环境带来困境的企业,从不歧视,而是像对待正常经营的企业一视同仁。他充分信任所投资企业的负责人,让他们自己找出摆脱困境的办法,而不是在一旁指手畫脚。
相比赚快钱,巴菲特所推崇的不干预管理层以及长期持守理念,是其作为投资者和管理者之间的和谐相处之道。以比亚迪为例,2008年,巴菲特投资比亚迪时,他告诉创始人、董事长王传福,他不会干预公司决策,而且,他对比亚迪的投资是一笔长期投资。后来的事实也是如此,巴菲特从2008年投资比亚迪到2022年部分退出总计持有14年,践行了他的投资原则。
作为全球最成功的投资人,巴菲特对待被投资企业、企业家的做法,为其他投资人、企业树立了榜样。
投资人与被投资企业、企业家,根本上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促进企业发展,共同实现利益最大化并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但是,在合作的过程中,难免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分歧与矛盾,比如发展战略、经营理念、预期目标等方面,投资人与企业家容易存在阶段性不一致的地方。因此,既有合作又有斗争。要实现投资人与企业家之间的和谐相处,离不开作为决策核心的董事会。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投资人一定要用好董事会,而董事会则要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为构建强有力的治理文化、实现企业有效运作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出现矛盾时,投资人和企业家都应该寻求理性的方式处理问题,积极寻求利益共同点,达成共识,实现投资人与企业家之间的双赢。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经历总结出和谐相处的三大法宝。
互相信任。投资人与企业家之间的信任,归根结底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投资人愿意投资乃至溢价投资,一定是看好被投企业,更重要的是看好企业家。但是,信任关系的持续,并不是一个短暂的过程,而应该是在投后的相处过程中更加热络、增加信任的一个过程,双方都要用自己的行为去维持这种互相信任的关系。要知道,信任的基石一旦坍塌,重铸将会无比困难。
透明、坦诚和诚信。如同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一样,投资人与企业家之间,透明、坦诚和诚信是维持长期和谐共处之道的核心。对此,无论投资人还是企业家都应当充分认识到,并且严格遵守。对企业家而言,企业的财务报表和数据一定要透明、真实、可靠。对投资人来说,一定要说话算话,严格执行投资协议,尤其是资金准时到位。
及时沟通和解决问题。投后相处很难避免磕磕碰碰,有问题、有争议都很正常。但是,投资人和企业家一定要及时沟通,消除误会和解决问题。万科案例中投资人与企业家不沟通的做法就不可取,以致双方关系越闹越僵,或许本来可以解决的矛盾结果演变成不可调和的冲突,最终影响企业的发展。
公司治理需要理性和妥协,投资人和企业家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出现的概率并不大。二者出现分歧时,至少不要形成水火不容的局面,比较折中且现实的选择是,能否做到如同水油分离的状态呢?水油虽然不相溶,却界限清晰。待到时机成熟时,也许自有解决之道,或者可通过调解解决。
总之,投资人与企业家之间的相处并不简单,但绝不该水火不容。在坚守共同目标、和谐相处的总体原则下,通过互信、透明、坦诚、诚信、及时沟通、努力解决问题而非让矛盾越积越大等策略,尤其是重视与积极发挥董事会的作用,投资人与企业家一定能够和谐相处,共同促成共同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