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无障碍环境,畅享无障碍生活

2022-05-30 00:53张直
妇女 2022年10期
关键词:中国残联设施老年人

张直

无障碍环境是保障包括老年人、残障者等全体社会成员能够自主、平等地融入社会生活,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基本条件,无障碍环境建设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和发展趋势,体现了国家、社会的人文关怀,不仅有助于促进老弱病残等社会成员融入社会、参与社会,而且对于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弘扬现代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2021年底,由中国残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十四五”实施方案》中明确,到2025年,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律保障机制更加健全,无障碍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信息无障碍服务深度应用,无障碍人文环境不断优化,城乡无障碍设施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包容性水平明显提升,支持110万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加快形成设施齐备、功能完善、信息通畅、体验舒适的无障碍环境,方便残疾人、老年人生产生活,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2035年实现安全便捷、健康舒适、多元包容的无障碍环境奠定基础。

今年是《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实施十周年,十年间,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得到快速发展,传统的无障碍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据统计,全国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中有81.05%的出入口、56.58%的服務柜台、38.66%的厕所进行了无障碍建设和改造。今年4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强制性规范《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开始实施,首次对无障碍设施进行分类,包括无障碍通行设施、服务设施、信息交流设施,并在设计方面分别做出规定。例如门口有高差时应以坡度不大于1:10的斜面过渡,缘石坡道的坡口与车行道之间应无高差等。此外,还明确工程验收时,应对无障碍设施的地面防滑性能、扶手和安全抓杆的受力性能进行验收,无障碍设施应明确维护责任人并定期进行验收。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线预约、扫码支付等新业态新模式竞相涌现,极大便利人们生产生活的同时,也让一些老年人、残障人士感到不便,结合该社会背景,如何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深度应用于残障者出行、养老等需求,成为当前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新挑战。今年一季度,首批325家网站和手机应用程序已完成适老化改造和信息无障碍改造,从场景上,贴近老年人和残障者常用的电信服务、出行、购物等应用需求;从流程上,实现“一键订票”“一键叫车”等简易操作;从功能上,推出内容朗读、语音播报、人工直连“一对一”热线等暖心服务,帮助特殊群体共享信息化成果。与此同时,中国残联为盲人、聋人提供盲文、有声读物、手语字幕等无障碍文化服务,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设立盲文及有声读物阅览室1315个,席位达到2.4万个,持续推动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消弭数字鸿沟。

在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也要清楚地认识到,现阶段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仍不完善,还存在无障碍基础设施维护不力、无障碍环境建设城乡差距大、无障碍环境建设立法强制力不足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首先要提高全社会的无障碍意识,完善无障碍环境法律法规。建设、管理无障碍环境,不能仅凭道德自觉,还应有刚性的法律约束。我国关于无障碍环境建设的专门立法《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属于行政法规,因此要加快推进出台无障碍环境建设促进法,完善处罚和激励措施。另外,部分地区的无障碍环境建设较为滞后甚至缺失,各地应结合时代发展,积极筹划,并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总结相关经验,出台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地方立法。

其次,要全社会广泛参与无障碍环境建设。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全社会共同参与才能促进高质量发展。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建言献策、履职尽责,呼吁加快无障碍环境建设立法;社会团体、公益组织、志愿服务团队积极参与无障碍环境建设;中国残联建立无障碍体验督导制度,积极推动残疾人无障碍环境建设,积极反映需求,提出管用好用的整改意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积极投身于无障碍理论和实践研究,为无障碍环境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猜你喜欢
中国残联设施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中国残联助残疾应届生就业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民生设施非“摆设”
警惕环保设施安全隐患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公共充电桩设施建设正当时
擅自启用已查封的设施设备该如何处罚?
特殊教育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