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婷
课堂提问是历史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方式,有效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不断思考,进而提升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想要达到这一目的,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与科学引导。巴西著名教育家弗莱雷认为,如果缺乏对话,则不存在交流,也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他还认为,只有在兼具创造性和批判性的对话式教学中才可以培养学生的个性。而在教学对话中,提问又是极为重点的部分。在本文,笔者就历史课堂教学的立场探究有效提问的策略。
一、基于教学重点,设计课堂提问
对当前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提问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很多教师把有效提問形式化处理,并没有和教学重点相结合,导致学生一头雾水。所以,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教师需要反复琢磨教学重点,针对教学重点构建针对性较强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可以以回答问题的方式掌握重难点。采用这种方式不但可以增强教学效果,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英国向我国走私鸦片,对我国造成了什么危害?我国政府是否可以对走私鸦片这件事情放任不管呢?《南京条约》的签订对我国造成的危害有哪些?通过问题体现出教学的重点内容,让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学习课程的重难点,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
二、借助问题引导,推进历史探究
高中历史知识点比较复杂,彼此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性。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可以掌握每个时代的人文特色,对于拓宽视野有很大的帮助。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不但需要学生了解历史知识,还需要学生掌握学习的技巧,可以自觉和自主地探究知识。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发散学生的思维。思考源于疑问,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带领学生探究知识,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不断提高自身的历史素养。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时,教师设计了多个问题带领学生深度探究,如:儒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他们有什么基本主张呢?“百家争鸣”产生的社会背景是什么?在历史上,儒家思想具有什么样的地位?教师还可以引入古学今用的思想,站在今天的立场上谈一谈儒家思想。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历史知识的内涵,让学生体会传统文化的风采,培养历史综合素养。
三、借助问题启发,培养学生思维
维果斯基给出最近发展区的定义,他认为,学生发展水平可以分为两种,首先是学生目前的既有水平,其次则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二者的差距即是最近发展区。由此可以看出,教师需要为学生提出颇有难度的问题,以问题启迪学生,让他们跨越最近发展区,成功地步入下一个发展区实现发展。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16课《抗日战争》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教师:有人说抗战胜利的原因不止一个,可以用“屈原”“苏武”和“共工”总结,“苏武”的“苏”指苏联,那“武”指的是什么?
生1:老师,“苏武”的意思是说苏联运用武力帮助我国抗战吗?
教师:非常棒!恰恰是这个思路。在1945年的夏天,苏联派遣红军进攻驻扎在我国东北的日军。那么,另外两个名词都是什么含义呢?
生2:“屈原”指的是美国投向日本的原子弹吧?
教师:嗯,非常好!日本投降,不但有苏联进攻的原因,还有美国在长崎和广岛投下了原子弹。那你们能知道“共工”的意思吗?
学生:……
教师:“共工”的“共”可以理解为“共同”,也可以理解为“共产党”。
生3:那我知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击败了日本。
教师(进行小结):日本投降的原因有苏联的宣战、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以及我国人民持续不断地抵抗。
综上所述,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构成。只有掌握科学的提问技巧,才可以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学其实是值得钻研的学问,而提问则是艺术,有效地提问不但能够让课堂氛围更加活跃,还是教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力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