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剪是一种南方地区少数民族使用的收割工具,西南地区的习惯叫法有摘禾刀、摘刀、禾镝、手剪、手镰、剪禾器等,在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还有爪镰、掐刀、捻刀、把寸、捏刀、镊刀等名称。它是小型刀具,和较大的另一种割禾工具——镰刀区别开来;它属于凹刃,又和渔猎社会中所用的凸刃切割工具区别开来;禾剪单刃,亦非剪刀。它是一种很古老的收获工具,最早的原型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有孔石片刀、蚌刀、骨刀及陶刀,分布于从东北亚至东南亚的广大地区。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其刀片的材质从蚌壳和石头变为铜,又从铜转为铁。
禾剪历史悠久,形制质朴、轻巧,制作简单,用材少,方便灵活,贵州和广西一些少数民族至今仍在使用,多用于收割糯稻,也用来割取红薯藤、茅草、稗子等。
一、禾剪的形制
禾剪是一种十分小巧的收割工具,用料少,结构简单,在南方不少民族的农耕生计和社会生活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传统禾剪多用竹、木、铁、铜、锡、牛角片、骨等材料手工制作,竹子多作手柄,木既可作背板,也可作柄;铜、锡、铁多作刀刃,少数作背板。近年来,出现了用塑料制作的批量禾剪,一般都有手柄,背板下方中央嵌入剃须刀片,柄(把)用竹或塑料制作,颜色多样,如红、黄、白、绿等。禾剪形制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种为半月形系绳式,背板主体呈半月形,直径6~10厘米,下半部中间凹槽嵌入铁片刀刃(或剃须刀片),刀刃上部凿有1~3个孔,用于穿绳索(草绳、麻绳、布条均可)。背板材质或为木或为铜,亦有骨质,现在还有塑料的。第二种为半月形有柄式,与第一种一样,该类禾剪背板亦呈半月形,材质含铜,新近有塑料制品,且颜色艳丽。第三种为方形有柄式。因方形背板不便手握操作,这类禾剪不多见。背板多为木质或铁质,柄(把)为竹制,背板一般长8厘米左右。第四种为等腰有柄式,与上述三种禾剪不同的是,此类禾剪形状似锄头,背板基本上为金属,且常常将背板下方中间磨薄形成刀刃,也有少数在凹槽处嵌入刀刃的,但其背板由塑料制作,为近年新样式。背板较小,直径3~5厘米。其柄(把)多为竹、木制,以竹制较常见。第五种为镰刀切割式,此类禾剪多将废旧镰刀切割后,将下方中间磨薄形成刀刃,上部中央嵌入把柄即可。对于缺铁的山区来说,不失为极佳的旧物处理方式。其背板长7~9厘米。
二、禾剪的起源
有关禾剪的记载,元代王祯曾在其《农书》里有过具体表述,只不过他是将禾剪称之为“粟鋻”。王祯不仅将这种工具的形制和使用方法做了介绍,而且还进一步指出了该工具与“铚”的不同。他认为“铚”虽然也是一种割禾穗的工具,但其形制却是一种弯曲的短刀,并且说“粟鋻”要比“铚”更加好用。产生禾剪的历史原因同稻谷种植有关或从某种原始禾剪演变而来。
禾剪的历史地理空间分布以20世纪50年代为节点,大致涵盖了今天广西中部与西部、海南岛中部、贵州南部、湖南中部偏西、云南东南部等区域,且基本上连成一片,区域内的壮族、瑶族、苗族、侗族、水族、布依族、黎族、仫佬族、毛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在不同程度上使用过这一工具。不过如今仅有侗族、苗族、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仍在使用,即使是历史时期广泛存续禾剪的广西和贵州,其使用区域也较三四十年前大为缩小。如果将视线放得更远更广阔,禾剪或同类工具使用的范围则更大。镶嵌着金属刀片的“收割刀”直到近代还在东南亚一些地区使用。可见,這种或许是最小的农耕收获工具不独中国有,在亚洲其他部分种植稻谷的国家亦曾广泛存在过。但在时代的前行中,这一小小的工具却正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三、禾剪的历史意义
工具是人类延伸自身能力的重要载体。禾剪的作用虽仅仅局限于收割,包括割谷、割藤等,在减少人们收割压力之时,也包含了对农作物品性的认知,延展了其传统文化内涵。
禾剪的最原始形式与新石器时代世界许多地区广泛使用的有孔系绳石刀和蚌刀有密切关系,并在时代前行中逐渐演变,如形制、材质等,不变的是依然精巧、制作简单、携带方便、使用灵活,具有力学与美学的结构,在方寸掌心中轻盈舞动,割下一根根稻穗,成就了人们果腹之需和日常生活所用。而禾剪与糯稻的密切关系是其存续与式微的重要基础和原因,因糯而生,因糯而落。历史上的禾剪曾存在于东亚和东南亚许多地区,目前我国南方山区的一些少数民族仍在使用,原因是当地群众喜食糯米并以之为主食,还有节日庆典、祭祀等仪式对传统糯米的需求。也正是禾剪所具的特殊性,在一些民族看来,它可避免对“稻魂”产生威胁,还有的形成了专门的仪式——“洗禾剪”。届时宰杀鸡或鸭,祭祀祖先,将禾剪收藏好待来年再使用。由此可见,作为物的禾剪,既有实际用途,又具有文化意蕴,映照着一定的社会文化发展历史。
(摘编自《农业考古》,中央民族大学 杨筑慧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