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水文化外译传播多维研究

2022-05-30 10:48张一铭潘广芬张可艾怡雯
炎黄地理 2022年11期
关键词:外译黄河流域黄河

张一铭 潘广芬 张可 艾怡雯

黄河流域水文化是中华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播好黄河流域水文化,讲好黄河流域水文化故事,对推动中华水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搜集、整理已有的文化外译文本资料、文化传播途径、传播平台等信息,以黄河文化的外译传播为大方向,对黄河流域水文化的外译从媒介、主体、客体和受体层面进行多维度研究。在当前互联网高度发达,中华文化不断走向世界的今天,黄河流域水文化的外译传播多维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加大黄河流域水文化的对外传播力度,为黄河流域水文化的外译传播工作贡献力量。

黄河流域水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从秦代关中郑国渠、关津渡口等物质文明到大禹治水、河伯治水等精神文明都在农业、水利、文化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从夏商周到汉唐北宋,以“长安—洛阳—开封”为东西轴线的中国古都的“黄河时代”是中华文化最辉煌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因此,黄河流域水文化的外译传播显得尤为重要,在促进中华水文化传播,提高文化自信方面的作用也尤为突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国家对黄河流域水文化对外传播重视程度的加深,黄河流域水文化的对外传播平台逐渐完善。通过查阅,研究河南翻译工程系列丛书《大运河》《人工天河红旗渠》等水文化外译书籍,以“5W”模式为基础,旨在从文化外译的媒介、主体、客体、受体方面进行多维研究,对黄河流域水文化外译路径进行优化和改善,促进黄河流域水文化的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博大精深的黄河水文化。

黄河流域水文化外译传播现状

水文化研究现状

近年来水文化传播取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通过创办水文化网站和刊物,编辑出版《中华江河水文化》《汉水文化研究集刊》等一系列具有流域特色的研究。除此之外,更有一支支水文化传播队伍陆续成立,弘扬水文化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并已经采取了一定的行动。但是,水文化的传播仍有着较大的拓展空间,亟待我们建立更完善的传播机制。水文化的传播案例也为黄河流域水文化的外译传播提供了借鉴意义。

黄河文化研究现状

黄河文化多彩灿烂,从新中国成立一直到改革开放,沿黄地区人民勠力同心,使黄河区域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多年来,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水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掘,政府也越来越关注水文化,黄河文化与黄河水文化也逐渐成为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水利设施的修建到牧业经济的发展,黄河文明已随着中国的发展重新焕发生机。此外,当前对黄河流域水文化及水文化对外翻译的相关书籍也不断出现和完善,如《水知识读本》英文版、河南翻譯工程系列书籍中的《大运河》《“人工天河”红旗渠》等。

外译传播研究现状

作为一种传播中介,翻译是一种文化同另一种文化的对话,是源于文化在译语文化中的传播。翻译学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过程当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诗玛》是中国第一部传播到日本的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在中华文化急需走出去的今天,《阿诗玛》及此类通过对外翻译成功对外传播的例子为我们的黄河文化对外翻译传播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借鉴意义和实践参考。除此之外,当前黄河文化的对外传播工作大多停留在翻译的阶段,导致对外传播效果不佳。根据翻译传播学理论,文化外译应当兼顾本国文化输出与外国读者期待两方面,选择合适的外译材料,合理利用传播媒介,更好地推动黄河文化“走出去”。

黄河文化国内及对外传播现状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等外交战略的实施,黄河文化正在不断地向外传播。在国内,2021年,青海省举办了“我爱母亲河”书画大赛,以艺术的形式讲述黄河故事。此外,2021年河南省还推出“中国黄河文化月”。2020年央视《国家宝藏》大力宣传和介绍了黄河流域的历史文物。

但在国外黄河文化的传播效果并不理想。根据《2019年中国国民形象》的调查,有38%的外国民众想要学习中国文化;在发展中国家,有47%的人想要学习中国文化。中国近年来一直致力于黄河文化的传播,河北大学出版社和英国新古典出版社在2013伊斯坦布尔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共同发行了一部《黄河传》,向国外观众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基于“5W”模式下的传播路径研究

美国传播学家拉斯韦尔提出了一种著名的“5W传播模型”,它是指谁(Who)、说了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向谁说(To Whom)、取得了什么成果(With What Effect),这种模型确立了“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因此,对翻译媒介、主体,受体、客体的合理把控,在助力黄河流域水文化外译传播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拓宽黄河流域水文化外译传播渠道,合理利用有效媒介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播媒介愈发多样,媒介的发展为黄河流域水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依托口语、纸质、电子互联网等传播方式,充分进行黄河流域水文化的翻译传播活动成为可能。

1.网络传播可行性

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媒体时代与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在、无处不在,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为水文化在网络平台的传播提供了可行性。

2.第五媒介传播可行性

“第五媒介”即“手机报”,依托手机媒介,由报纸,移动通信商和和网络运营商联手搭建的信息传播平台。其方便、快捷、信息关注度高,是对外传播黄河流域水文化的良好平台。

3.黄河流域水文化外译传播平台建设完善

河南省郑州市黄河文化研究与交流中心。主要从事文化交流、组织文化专题研讨、黄河文化的探索与挖掘。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与河南省相关部门成立黄河生态文明外译与传播研究中心。中心的成立旨在将黄河文化在新时代发扬光大,把黄河文化的事情办得更好。2005年到2006年共出版160多篇学术论文,其中在SCI、CSCD等核心期刊上发表120多篇。此外,中心以《黄河论坛》为主要刊物,每年一期,向全国征集稿件,稿件来源广泛,涉及历史地理、文学、民俗、经济、地域、民间文化等方面。

郑州大学黄河文献与文化研究中心。以黄河文献和文化为主要研究和传播对象,以保护、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整合国内外研究力量和资源,推进交流与传播,创新跨学科综合性研究模式,加强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建设。

充分发挥外译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扎牢外译传播基础

译者作为文化外译传播的主体,应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性,积极探索合适的外译方法,发掘受众的习惯和喜好,同时考虑文化差异带来的鸿沟和影响,以此为依据进行翻译活动。外译主体要做到既成为传播者,又成为引导者,通过文本的翻译与受众进行沟通和交流,在翻译文本前对受众群的地域文化、普遍受教育水平、经济发展状况等进行系统详细的分析,进而选择合适的外译手段和外译方式,以此将黄河流域水文化的外译作用发挥到极致。

例1,西方人形容某地人多、拥挤不堪,常说 It was papked like sardines(塞得像沙丁鱼罐头一样)。而中国人一般形容“简直像下饺子”或“简直像芝麻酱煮饺子”诸如此类。而美国人不了解芝麻酱,中国人不了解沙丁鱼罐头,这就造成了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偏差,不利于文化的交流和传递。

例2,“学问分子”和intel lectual在中美各自的文化背景中含义大不相同。在中国,学者包括大学老师、大学生、博士、工程师、译员等所有大学毕业生。而在美国和欧洲,intel lectual只包括高校教授等有较高学术地位的人。遇到这种情况时,译者就不能单纯地将中国的学问分子翻译为intel lectual,否则就会带来理解上的错误。

諸如例1和例2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在河南翻译工程系列书籍中,《大运河》一书在翻译策略上采用增译、减译、直译等多种翻译手段,对翻译内容进行拓展和简化,使其更好地被理解和传递,在向外推介时,“翻译河南工程”还充分考虑到可能遇见的阻碍,邀请外籍人员对外译作品进行加工润色,力图缩小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海外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大运河》以及翻译河南工程系列丛书对外翻译的成功案例对黄河流域水文化的外译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因此在翻译时,译者就更应注意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和理解差异,兼顾受众的价值观。以此为基础,采取丰富的翻译手段,提升黄河流域水文化对外传播的有效性。

丰富客体传播内容,筛选高关注度传播内容

外译客体即要进行翻译的文本和内容,外译客体的关注度对文化是否能有效地对外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5W模式下的外译客体要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公开性和大众性。即外译的内容要根据大众的诉求进行改变和更新,筛选出大众喜爱、关注度高的作品和内容进行对外翻译,以此引起读者兴趣,减小文化传播阻力,这为黄河流域水文化的外译传播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以上述为依据,黄河流域水文化的对外传播内容也要发掘观众喜爱的形式。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过程中,以《陈情令》《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代表的动漫影视作品,以《盘龙》为代表的西方玄幻类小说等作品的外译成功案例给黄河流域水文化的对外传播带来积极的示范作用。此类成功的外译作品内容大多引人入胜,关注度和热度较高。由此可见,在选择黄河流域水文化的外译客体时,要更加注重内容是否流行,是否能吸引受众的兴趣。

分析受众喜好,扩大外译影响范围

当前国际背景下,随着新媒体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文化传播渠道逐渐从传统的纸媒演变为互联网、新媒体等新兴技术。现阶段的外译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形式,势必会流失一大批年轻受众。因此,在新时代下,我国黄河流域水文化应结合新媒体、互联网,选取大众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如纪录片、戏剧、电影作品等扩大受众群体,借机扩大外译影响范围,助推黄河流域水文化的对外传播。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借助YouTube进行宣传,得到了许多外网观众的喜爱,并借助互联网挖掘更多用户喜爱的节目形式和内容,成功减少了传播过程中的阻力,达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柴米油盐之上》的成功案例为新时代大众群体更倾向于互联网的传播形式提供了实例的支撑。

因此,想要扩大黄河流域水文化的影响范围,做到有效外译,就要不断分析受众喜爱的变化情况,从内容到传播途径进行全面解析,选取最优质的内容和最快捷有效的渠道进行外译和宣传,以此达到最好的外译效果,推动黄河流域水文化的最大化传播。

在文化自信和全球化的浪潮中,将黄河流域水文化与英语相结合,利用翻译传播学对黄河流域水文化进行研究和传播,为黄河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新的借鉴思路和创新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将与水有关的文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以翻译传播为方式,推动黄河文化走出去,不仅有利于黄河文化的传播,更有利于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在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文化领域繁荣发展的今天,利用5W视角对黄河流域水文化外译进行分析,对更好地选择外译文本,更好地了解受众群体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对助力中华水文化及黄河文化的传播和新时代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巨大意义。

参考文献

[1]韩淑俊.黄河文化国际传播现状及传播路径[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20):75-77.

[2]杨发军,罗倩.“5W”模式视角下的中华水文化传播策略研究[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8(01):81-83.

[3]徐腾飞,千析,王弯弯,等.加快推进黄河水文化建设的思路与措施[J].人民黄河,2022,44(S1):5-6.

[4]李民,史道祥.黄河文化的历史价值[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6):5-11.

[5]王英鹏.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翻译功能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6]赵蕤.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日本传播分析及对文化“走出去”的启示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38(03):76-82.

[7]李晓静,徐慧敏,张莹,等.翻译传播学视域下的黄河文化译介研究——以"翻译河南"工程之《黄河文化》为例[J].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 22(06):70-77.

[8]习近平: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巩固全党全族人民思想基础[EB/OL].(2019-01-25)[2022-11-01].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01/25/c_1124044208.htm.

[9]陈力峰,夏文.报纸借力“第五媒介”的可行性分析[J].今传媒,2007(11):55-56.

[10]刘彤,张莉.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对外传播的创新策略研究[J].新闻世界,2022(07):83-86.

猜你喜欢
外译黄河流域黄河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文化翻译视阈下《流浪地球》的英文译制讨论及其对影视外译的启示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展现陕西担当
『黄河』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
柔性侵入:文化外译接受策略研究
如何讲述中国故事: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学的外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