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羽之城:网络作家,编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二十五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辽宁网络文学首届“金桅杆”奖获得者。《破冰行动》《执行利剑》《悍城》《以你为名的青春》影视同期书作者,原创刑侦推理作品《追凶者》改编成网剧。
大数据每天都在馋我,秋季开渔后,舟山海鲜的各种视频推送让我垂涎欲滴,我心心念念地盼着梭子蟹最肥的日子,为了避开出行高峰,特地选了个十一之后的日子,准备去舟山大快朵颐一顿。
10日的机票,9日上午那会儿我正在收拾行李,朋友忽然发微信过来,问我“清原有疫情了,知道吗?”
……我不仅不知道,甚至一时之间难以相信。
从2020年开始一直到今年的10月之前,抚顺一直没有病例,不管去哪里,行程卡显示途经地抚顺的时候,让我始终觉得很有安全感——抚顺的行程卡从没有被任何地方阻拦过。
所以,我当时下意识给朋友的回复是“不能吧?”但很快各种消息提醒就来了,我坐在床上盯着乱七八糟的行李反复犹豫,最终还是给航司打电话申请了退票。
整座城市安静下来,时间也仿佛慢下来。足不出户的日子里,规律的一日三餐,研究每顿吃什么、怎么做,成了每天的娱乐消遣,网购欲望靠线上超市每天定时上新的蔬菜包满足,开着窗户看志愿者把车停在楼下忙碌地送货……我也很想出一份力,便联系了社区两次,社区书记两次的回答都一样:“人暂时够用,先等等,忙不过来的时候我叫你。”
不过,直到十天后疫情解除,我也没有等到书记叫我支援,不只是我,后来看到陆续有人在小区群里问需不需要帮忙,也都被社区人员婉拒了。
真想象不到,像我家这样的一个老旧小区,人力居然够用,直到后来取菜包的时候我才知道,原来这里的志愿者,大多都是社区的老党员。
怎么说呢……就好像明明自己也已经一把年纪了,却依然还是被长辈们好好地保护和照顾着,心里又酸又暖又愧疚,可是却又充满了安全感。
我有两个年纪相仿的朋友,一个在市区的社区、一个在县城的事业单位,她俩相距甚远,但每天的轨迹几乎都一样——凌晨四点多出门,五点到岗,换上防护服去支援一线,晚上沿着空荡荡的街道独自回家。她俩是我朋友圈里能真实接触到的抗疫人员,而从她俩身上,我仿佛看到了许许多多冲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和志愿者们的身影。
想想这几年来,我和周围的人都没有感受过物资紧缺的焦虑,这座让我总有错觉它在慢慢老去的小城市,尽了最大的努力,在快速阻断疫情的同时又保障了基础民生,而十天之后,生产和生活便渐渐恢复了正常。
解封的那天恰巧是我妈的生日,在单位被封闭的老爸迫不及待地跑回来陪她。离家不远的小公园里秋色正浓,湖边幾个钓鱼的发烧友已经支起了鱼竿,芦苇旁的空地上,经常坐在那里放风筝的大爷已经把他的风筝放飞出去老高,我站在小河对岸,调整手机焦距给沿着湖边芦苇边走边聊的老夫老妻拍照,回头看看马路上被满地银杏叶铺了个金黄,忽然之间,就连今年错过了南方桂花季的遗憾也没有了。
其实,留在家里品秋也很好。
虽然没吃上舟山的螃蟹,没看到南京的梧桐,没闻到长沙的桂花,可抚顺的秋天也很好看,而在这色彩斑斓的秋天里,行走在这座刚刚经历了一场考验的老城里,我从未如此确信,我很爱它。
编辑/宋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