镠峪
国学公园是去过无数次的,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似乎每个角落都留下足迹,可雨天你去过吗?
今天赶上了。下大雨,很多很多的雨水,没过了脚踝,浸润了裤腿,也打湿了肩头。近年来下雨少,看好多的水,像是多年不见,有些稀奇。昨晚看天气预报,不是说晴天吗?有这么高的科技手段,也不准确。
关键是我们被挡在公园里走不了了。是的,多亏这里有长长的走廊,正宗的中国建筑,不但可以遮雨,还能让人多处近距离地观赏到美妙的雨天景色。
今天带了相机,正好拍雨景。
其實,我也知道,拍摄雨景应当用慢快门,那样会让下落的雨滴变成一条条长长的水丝,甚至是缭绕的水雾,仙境一般,很是唯美。可我的两手却没有那样大的力气托着不动,结果是照片全画面虚化没法使用。
固然,谁会一边打伞一边扛着个三脚架呢,当然那样最好。所以今天拍到的只能是急快门,缺少动感,凝固了的雨滴。
关键,事先没打算,要不做了准备也会遇到好作品的。
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性格取向是天生的吗?可能是吧。
读小学时,去坦克兵团看电影,正片放映前先加演了一个短片《熊猫》,内容是探究熊猫这种动物,纲目科属种的归类,与哪种动物近亲,它古代和现代的分布,生活习性,什么时期由肉食改为了吃竹子,野生及人工喂养,繁殖等等,还有爬树、打秋千、抱孩子,很萌乖巧和可爱的模样。
是这样,文革中除了讲意识形态好像对文化科学有些抵触废弃,实际上也是有科教片的。
后来我就天天想着熊猫,不定时的突然提起,说得太多,还惹得别人烦。这是因为我的喜好是适合做研究吗?
好像是,有当科学家的潜质。
多年以后,去真的做科研工作的二姑家住,我房间里的床底下有一异形电扇,没经过同意我就擅自插电了,结果电扇腾空飞了起来,我用手按,却把一个叶片给齐跟折断,让电扇直接报废。
这是我送给二姑家的见面礼吗?喜欢做研究的就这特点,丢不丢人,真是的。
说下雨的事,这又扯到哪里去了?
不是,说的还是我的兴趣爱好,喜欢搞研究呢。
当年,要从田村去往仲村,是要沿着一条小道径直向北,翻过一座土岭共走五里地就可到达。
在小道的南端刚上坡时,有一凹陷地,下雨后在这里的东侧会形成一个水潭,被水淹没的地里还散发着水涝地瓜的味道。凹陷地南端是往南方向上的一个顺势下坡,水流冲击地面露出了琐碎的岩石,而这里“哗哗”的小溪流水却显得是那样的清澈和干净。
我们这几个小孩子喜欢去到那里,用泥巴做墙堵坝让水位升高,在泥坝中间扎一孔洞,水就会变做一个弧形水柱喷流出去,真的好玩。
我有个奇异想法,如果水很多,我们把泥墙加高,水流是不是会喷得更远?那可有得玩了,这只有等到下雨天,再去试试看。
这天雷雨交加,雨点很大,盼望的日子终于到了。我叫上几个小伙伴就往村外跑,要去到那里做研究,就看水流喷多远。
这时母亲老远在呼喊,“干什么,回家,赶快回家!”我当做没听着,继续冒雨快跑。
事不凑巧,雨很快停了,我们到了坡前,也没见发大水,研究不成功。
我回到家,母亲正在院子里收拾容易被雨淋湿的东西。
见我进门,母亲拿一细棉槐条子照我腿上猛抽过来,边打边喊:“下雨,不赶快回家拾掇天井,往外跑什么,跑什么,跑什么。啊!”
我穿着短裤,条子直接打到皮肉上就是条条红道子,很痛很痛,我猪叫一般哭着嚎着逃了出去。
对于从小不知顾家的人,就是该打,你以为真的能成为科学家?再说了,下雨天,这是属蛤蟆的,故意去野地里让水浇,蛤蟆不感冒,人也不感冒!
今天下雨,我们又往外跑,跑到公园里去,遭雨淋湿,头发滴水,鞋子也浸透透的,走路“鼓囊”“鼓囊”响。
母亲上了年岁,人老了,也管不动了,可我自己却还是那个毛病。
202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