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
“我们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
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开幕会上,作为一名生态环境领域的基层代表、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刘保献,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听到第十部分“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时,台下掌声响起,刘保献说:“那一刻觉得,十年的奋斗,都值得!特别是,我在报告中读到‘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更是眼眶湿润,简短的文字写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者多年如一日默默无闻的努力与奋斗。”
做环境工作是刘保献的愿望,“高中时读过《寂静的春天》那本书,里面描写的场景让我很受触动,于是想要投身环境保护事业。”2008年,他如愿来到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分析实验室,成为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中的一员。与设想中的“环境工作”就是探寻山林、溪流、草木不太一样,分析实验室工作更多的是与实验、数据打交道,对专业性、动手能力、分析能力都有很高要求。刘保献利用业余时间夯实基本功,一年后,他以满分成绩通过上岗考核。
外人看上去,密密麻麻的表格和详尽的数据多有枯燥。这样的疑问,刘保献也有过。入职之初,他曾问师父:“日复一日地监测,会不会枯燥?”师父告诉他:“数据质量是监测人的生命线。污染源数据关系到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城市的长远发展,必须慎之又慎。”刘保献谨记师父的话,从此更加用心投入。
2012年,我国发布了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PM2.5被纳入大气污染物监测范围。这对于刘保献和同事们来说,是全新挑战。想要监测,首先要找到源头,PM2.5源头复杂,刘保献面前没有经验可供借鉴。于是,他们在北京市区、郊区、工业区、道路等不同区域大量收集污染物,一遍遍重复监测、反复验证,剖析污染物组分和变化。
2014年,北京发布了全国第一份城市PM2.5源解析报告。
2015年,刘保献带领团队在北京300多个街乡镇的大街小巷布设了1300多个监测点,为首都织就一张高密度空气质量监测网,为环境污染的城市病找到病根、根治问题提供翔实的决策依据。
自2013年以来,北京已开展三轮PM2.5污染源解析,成果斐然。首都群众在越来越多的在蓝天之下感受到“环境幸福指数”的跃升,对空气质量、生态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如今,刘保献也早已领悟数据的意义。他说,每一个数据后面都凝聚着采集、检测人员的心血,对首都生态环境都有各自的意义,“懂得了每个数据的含义,它们就不再枯燥。当你把这份工作、每一个监测数据与首都的蓝天相联系,与生态环境相关联,所做的一切也不再枯燥。”
十余年几乎全年无休的坚守,精益求精保障环境监测数据真实可靠,刘保献出具及审核的百万余组监测数据,无一有误。他与更多环保工作同行一起,取得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誉为“北京奇迹”的治气成果。
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开幕当天,北京市PM2.5小时浓度低至1微克/立方米,创造历史同期监测到的最好水平。
在二十大北京市代表团讨论中,刘保献公布了这个消息,收获代表们热烈的掌声。那一刻,刘保献说,他心中既自豪,也充满了紧迫感。10月18日,北京代表团新闻发言人还特意将这个消息带到二十大首场新闻发布会上。
“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这些都对我们生态环境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尤其是对照报告要求‘持续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等具体任务,我们面前,机遇与挑战并存。”刘保献说。
在刘保献办公桌后面的墙上,挂着他自己设计的“PM2.5浓度月历”,自2013年以来,逐月逐日标记当天的PM2.5值。从最初以黄色、红色,甚至表示重度污染的紫红色的PM2.5浓度色块,到如今表示浓度值极低的绿色色块连成片,北京的蓝天越来越多了。2021年,北京空气PM2.5平均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北京蓝天达标了”的消息一时间刷屏。今年前三季度,平均浓度已经降到28微克/立方米。
但在刘保献看来,这远远不够,“在PM2.5方面,我们虽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积累了北京经验,但现阶段浓度水平仍是主要发达国家城市的2-3倍,重污染天气在秋冬季仍有发生,夏季臭氧污染逐步凸显,未来空气质量改善难度更大。”同时,在水方面,虽然现在国考、市考水体断面基本消除了劣V类,但街道乡镇层面还有不少,城市黑臭水体时有反弹……
今年以来,聚焦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加大对VOCs的监测和治理、进一步做好区域的减排和联防联控等工作同步开展。刘保献说,北京下一步的大气污染防治,越来越依赖整个区域共同努力和协同控制。“我们已经不能只考虑PM2.5减排,还要考虑温室气体同步减排。这更加需要能源结构、交通结构,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调整,要构建一套绿色的发展模式,才能进一步促进大气污染防治和温室气体的协同减排。”
还有一些此前并没有纳入监测范围的新型污染物,例如持久性有机化物、激素类、抗生素类、微塑料……对环境监测来讲更是全新领域。“开展新型污染物治理,首先要开展新型污染物全面调查,这些从来没出现在监测业务体系里面的内容,都需要进一步学习、构建,实现监测技术的不断突破。”刘保献说。
全新的课题一项项摆在面前,十多年前探索PM2.5源监测的经验,对如今的工作有些许借鉴,但刘保献说,这还远远不够。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日益发展的当下,如何利用前沿科技手段,为协同减排、环境监测赋能,更需要深入思考,并付诸探索实践。
作为一名生态环境领域的基层代表,刘保献第一时间把二十大精神带回工作一线。10月23日下午返回,傍晚他便以现场和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向同事宣讲参会心得,一系列新的工作内容也同步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里指出,要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持续性、稳定性。未来几年,我们要持续推进,构建一套完善的生态监测、生态评价体系,开展多样性的监测和调查。”
党的二十大报告为生态环境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刘保献说:“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将继续深化‘一微克行动,进一步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积极发挥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耳目、‘哨兵作用,以‘北京蓝为新起点,埋头苦干,奋勇前进,为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北京贡献更大的力量。”
责任编辑 陈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