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利安?巴恩斯国内研究综述(1997—2021)

2022-05-30 10:48李燕鸿李尼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朱利安巴恩斯福楼拜

李燕鸿 李尼

摘要:本文通过对1997至2021年间,国内关于著名英国现当代作家朱利安·巴恩斯的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数据分析,从研究年份、研究作者及研究内容三个方面说明其特点。具体而言,发现国内的朱利安·巴恩斯研究可分为初始(1997—2011)、发展(2012—2016)和逐步增长(2017—2021)三个阶段;指出了相关研究的重要及高发文量作者;分别从研究对象、研究话题及研究视角三个方面分析了国内朱利安·巴恩斯研究文献的内容特点,发现国内的巴恩斯研究正处于如火如荼的发展阶段,同时,对后续研究的可能方向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朱利安·巴恩斯国内综述英国现当代小说数据分析英国后现代主义

一、引言

朱利安·巴恩斯(1946—)为著名英国当代小说家。他有英国文坛“变色龙”之称,并在英国文学史上与马丁·艾米斯(Martin Amis)、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并称为20世纪80年代文坛“三剑客”。他广为人知的作品有《福楼拜的鹦鹉》(1984)、《10?章世界史》(1989)、《英格兰,英格兰》(1998)与《终结的感觉》(2011)等,其中《终结的感觉》于2011年获得布克奖。

通过查阅中国知网所收录全文包含“朱利安·巴恩斯”关键词的各类文献,主要梳理其中期刊论文及硕博学位论文,可发现国内的巴恩斯研究正处于逐步递增、如火如荼的阶段,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研究,同时,研究主题与方法也更加多样化、均衡化。以下将从研究年份、研究作者及研究内容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二、研究年份

通过统计自1997年以来国内发表的文献数量绘制成的国内文献年份增长情况如上图所示。根据数据峰值及发展走势,国内的朱利安·巴恩斯研究从历时层面来看,可大致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一)初始阶段(1997—2011)

阮炜1997年发表于《外国文学评论》的论文《巴恩斯和他的〈福楼拜的鹦鹉〉》开启了国内巴恩斯研究的先河。这篇具有开拓意义的文章分析了作品非故事性、多叙述视角及福楼拜评论的混杂文类的创作特点,同时认为艺术与生活虽然没有界限,但想要抓住它们的本质,就好像找寻福楼拜的鹦鹉一样,无功而返。

在此初始阶段,相关硕士学位论文5篇,期刊论文共计15篇,其中有6篇期刊论文关于《福楼拜的鹦鹉》,7篇关于《10?章世界史》,而硕士学位论文也多围绕这两部作品。其中,殷企平的《质疑“进步”话语:三部英国小说简析》分析了约翰·韦恩的《山里的冬天》、格雷厄姆·斯威夫特的《洼地》和巴恩斯的《福楼拜的鹦鹉》三部作品中对英国进步传统的质疑;罗媛的《追寻真实——解读朱利安·巴恩斯的〈福楼拜的鹦鹉〉》与《历史反思与身份追寻——论〈英格兰,英格兰〉的主题意蕴》较早提及认识论的历史怀疑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拟像理论,后者也是此阶段为数不多的关于《英格兰,英格兰》的论文;杨金才、王育平的《诘问历史,探寻真实——从〈10?章人的历史〉看后现代主义小说中真实性的隐遁》探讨艺术、历史、真实的关系;张和龙的《鹦鹉、梅杜萨之筏与画像师的画》从“元小说”理论出发,认为巴恩斯的两部作品是对批评过程的批评,同时较早提及“文学描绘”(ekphrasis)手法的自反性特征;张莉的《直面死亡、消解虚无——解读〈没有什么好怕的〉中的死亡观》分析了巴恩斯的“死亡”观,即他面对人类虚无困境所提倡的“入世”态度,也就是直面死亡。

(二)發展阶段(2012—2016)

自《终结的感觉》获得当年英国文学布克奖后,国内巴恩斯研究开始快速发展,并在2016年达到了第一个高峰。此阶段的硕博士学位论文共计24篇(包含2篇博士学位论文),期刊论文59篇。国内的首篇巴恩斯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何朝辉博士的《“对已知的颠覆”:朱利安·巴恩斯小说中的后现代历史书写》,主要围绕“后现代主义历史”这一主题,从历史与真实、历史与元叙事以及历史与意识形态三个方面分析,指出朱利安·巴恩斯对历史的处理方式体现了他后现代主义作家的本质。第二篇博士论文——上海外国语大学毛卫强博士的《生存危机中的自我与他者——朱利安·巴恩斯小说研究》,结合危机叙事理论、叙事身份理论和现代身份理论,从婚姻危机、信仰危机、道德危机三个层面分析巴恩斯的小说叙事在发展自我身份、认识生活方面所起的中介作用。这篇论文后来也成为国内具有开拓意义的有关巴恩斯的首部学术专著。同时,有关《终结的感觉》的研究开始呈现井喷态势。毛卫强发表于《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的《小说范式与道德批判:评朱利安·巴恩斯的〈结局的意义〉》为国内研究该小说的首篇也是最具影响力的期刊论文,文章结合弗兰克·克莫德的理论探讨了记忆、结局与道德的关系。而此发展阶段的另一个优点是,人们开始关注朱利安·巴恩斯其他研究较少的文本,不少作品实现了零的突破,如李颖的《论〈亚瑟与乔治〉中的东方主义》关注了种族的议题,白雪花、杨金才的《论巴恩斯〈生命的层级〉中爱之本质》关注了《生命的层级》中爱的本质等。

(三)逐步增长阶段(2017—2021)

这一阶段的硕博士学位论文共计41篇(包括2篇博士学位论文),期刊论文74篇。相较上一阶段,硕博士学位论文的数量几乎翻了一倍,期刊论文的数量也达到了新高。同时,这一阶段国内新增了三部巴恩斯的学术专著。

这一阶段的两篇博士论文为南京大学博士陈博的《解构与伦理——朱利安·巴恩斯的碎片化书写研究》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李朝晖的《朱利安·巴恩斯小说中的历史书写》。陈博将朱利安·巴恩斯的创作生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从早期关注历史到中期的英国性再到近期的记忆主题,并认为碎片化书写是贯穿始终的不变特征。通过选取6部文本,作者分析了其中体现的解构与伦理双重趋向,着重分析拼贴、清单等手法所构成的碎片化书写的解构特征,以及打破宏大叙事,结合列维纳斯他者之脸、欲望与言说等理论的超越性伦理意蕴。李朝晖从新历史主义与历史元小说理论出发,围绕朱利安·巴恩斯对权威历史的消解、对多元历史的重建以及作家追寻历史真实的目的,关注作家历史意识的发展与演变。

这一阶段也产生了新的文献特点,即跳出以单一文本为对象,转向以某一话题综合串联数个文本的成果增多,其中有代表性的如关注“地域问题”的王一平的《作为“他者”的“自我”——“他者”观照下朱利安·巴恩斯小说的“英国性”书写》,关注“记忆”话题的李尼、王爱菊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艺术特征——基于巴恩斯作品中“记忆即身份”主题的分析》等。

三、研究作者

通过知网可视化数据透视分析工具,对全文包含关键词“朱利安·巴恩斯”进行搜索,发现全部时间段内,发文量靠前的作者分别为王一平、赵胜杰、何朝辉等。其中,王一平在2008—2018年间,共发表7篇相关论文,对国内朱利安·巴恩斯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赵胜杰在2015—2020年间共发表7篇论文,研究侧重于“叙事学”方面。何朝辉在2015—2021年间共发表包括博士学位论文在内7篇作品,主要关注“历史”相关的话题。在知网中搜索全文包含“朱利安·巴恩斯”的文献,并按引用率排序,发现最高引用率文章为罗媛的《追寻真实——解读朱利安·巴恩斯的〈福楼拜的鹦鹉〉》(2006)一文,共被引用48次。其他高引用率作者包括杨金才、阮炜、毛卫强、张和龙、刘成科等。

四、研究内容

(一)研究对象

国内现存文献主要聚集在少数几个文本上,具体为《福楼拜的鹦鹉》《10?章世界史》《英格兰,英格兰》《亚瑟与乔治》与《终结的感觉》这五本,分布情况如下图:

可以看到,最受关注的文本为布克奖获奖小说《终结的感觉》,其数量几乎等于其他文本研究文献的总和。同时有关《福楼拜的鹦鹉》《10?章世界史》这两个经典文本的研究在重要作品里也占比较高,可以看出是重中之重。

(二)研究话题

国内现存文献多集中于下列话题,如“历史”“历史元小说”“新历史主义”“解构”“建构真实”“英国性”“个人身份与主体性”“创伤”“记忆”“伦理”“互文性”“叙述策略”等。其中题名包含“历史”的有56篇文献,包含“叙事”的有37篇,包含“记忆”的有25篇,包含“真实”的有15篇,是其中较为高频的话题。

(三)研究视角

大部分文献从后现代主义、历史元小说的理论视角对文本进行剖析,如反对宏大历史、后现代主义真实观、主体性、戏仿拼贴的形式等;另有一些专注于研究叙事学层面的技巧,如自反叙事、不可靠叙事、叙事判断、边缘叙事、非自然叙事等;还有一些从文化研究的视角出发,如记忆、伦理、荒诞与反抗、性别、生存焦虑、种族主义等进行研究;最后还有一些跨学科切入视角,如弗洛伊德人格、老年与死亡、影视改编等。

五、结语

总的来看,国内研究的初始阶段(1997—2011)正与巴恩斯创作的黄金时期相重合,但国内的相关文献在此阶段数量少,仅有的文献也集中在15部作品中的2部小说,话题具有高度集中性。在此之后,国内的巴恩斯研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2—2016)。此阶段的文献数量成倍递增,并表现出了对巴恩斯文本研究僵局的打破。随着学术成果增多,朱利安·巴恩斯在此阶段俨然已成为国内研究英国现当代文学必不可少的经典人物。国内巴恩斯研究逐步增长的阶段(2017—2021)恰逢巴恩斯在2000年后的创作高峰,这也为广大国内研究者提供了充足的文本素材。这一阶段的研究对象明显呈现出多样化,视角也有所创新,并展现出了文本导向往话题导向转移的趋势。

然而,国内朱利安·巴恩斯研究起步相对较晚,文献数量还远远不够,尤其是与另一位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相比。针对上述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供参考:第一,还有一些小说文本未实现“零研究”的突破,如巴恩斯的“爱情序曲”等;第二,文本的选择有不均衡的现象,如处女作《伦敦郊区》(1980)等虽有零星文献,但相较热门的五部还是略显单薄;第三,非正统小说类文本,如巴恩斯以化名丹·卡瓦那(Dan Kavanagh)創作的通俗文学“侦探四部曲”未引起足够重视;第四,部分新作还缺乏足够的文献,如《唯一的故事》(2018)等。当然,上述研究空缺有国内中译本还在陆续推出的客观限制,相信随着更多中译本的推出,国内的巴恩斯研究将更加蓬勃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阮炜.巴恩斯和他的《福楼拜的鹦鹉》[J].外国文学评论,1997(2).

[2]殷企平.质疑“进步”话语:三部英国小说简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3]罗媛.追寻真实——解读朱利安·巴恩斯的《福楼拜的鹦鹉》[J].当代外国文学,2006(3).

[4]罗媛.历史反思与身份追寻——论《英格兰,英格兰》的主题意蕴[J].当代外国文学,2010(1).

[5]杨金才,王育平.诘问历史,探寻真实——从《10?章人的历史》看后现代主义小说中真实性的隐遁[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

[6]张和龙.鹦鹉、梅杜萨之筏与画像师的画[J].外国文学,2009(4).

[7]张莉、郭英剑.直面死亡、消解虚无——解读《没有什么好怕的》中的死亡观[J].当代外国文学,2010(3).

[8]何朝辉.“对已知的颠覆”:朱利安·巴恩斯小说中的后现代历史书写[D].厦门大学,2013.

[9]毛卫强.生存危机中的自我与他者——朱利安·巴恩斯小说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5.

[10]毛卫强.小说范式与道德批判:评朱利安·巴恩斯的《结局的意义》[J].外国文学研究,2012(6).

[11]李颖.论《亚瑟与乔治》中的东方主义[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

[12]白雪花,杨金才.论巴恩斯《生命的层级》中爱之本质[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

[13]陈博.解构与伦理——朱利安·巴恩斯的碎片化书写研究[D].南京大学,2017.

[14]李朝晖.朱利安·巴恩斯小说中的历史书写[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7.

[15]王一平.作为“他者”的“自我”——“他者”观照下朱利安·巴恩斯小说的“英国性”书写[J].国外文学,2018(2).

[16]李尼,王爱菊.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艺术特征——基于巴恩斯作品中“记忆即身份”主题的分析[J].学术论坛,2020(6).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教研项目(2013278)

作者:李燕鸿,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李尼,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

编辑:赵斌 E-mail:mzxszb@126.com

猜你喜欢
朱利安巴恩斯福楼拜
人工智能时代的工作变革
一块棉布造就莫泊桑
福楼拜的『笨学生』
江湖留名
福楼拜叙事艺术探究——以《包法利夫人》为例
福楼拜的「笨学生」
他们这样上学
聪明的布莱恩
无理之人
外国多格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