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磊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王安石曾是个少年天才,据说他过目不忘、出口成章,21岁就考中进士,步入仕途。
王安石的文学观点以“适用”为指导思想,虽然不排斥文学的艺术性,但更重视文学的实际功用。
他文学功底深厚,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写的诗文很有个人风格。
王安石的散文直抒己见,逻辑性强,文笔犀利,有较高的思想深度和很强的说服力。王安石的散文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提高了这种文体的实用价值,对古文的发展大有裨益,但他过于注重逻辑说服力,对艺术感染力重视不够。(同学们可以去读一读他的名篇《游褒禅山记》,体会一下他的散文的写作特点。)
王安石早年的诗风格大气、意境深远。到了晚年,他开始写一些有生活情趣的诗,比如下面这首《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王安石不以词著称,词作数量极少,但质量上乘,比如这首《桂枝香·金陵怀古》,就深受历代词家赞赏,其境界高远,有纵览古今之气概。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王安石不仅是大文豪,有着极高的文学成就,还是变法先锋,在“三冗”问题日益严重的时候毅然站了出来,为挽救北宋的颓势,轰轰烈烈地开展了一场变法运动。
宋仁宗当政中晚期,太平盛世的外表下,隐藏了很多社会问题。王安石看出了这些问题,他给宋仁宗写了一封上萬字的谏言,却没有收到任何回应。因此,他心灰意冷,只想远离如死水一样的朝廷,到地方上去为民众办点实事。
当王安石四十多岁的时候,命运的转折突然来了。宋神宗即位,他看着国家日益衰落、官场日益腐败,决定改变现状,进行改革。于是,他找到了王安石,两人一拍即合,拉开了大变革的序幕。
摆在王安石面前的是一个烂摊子,面对这样的北宋,王安石认为,必须下一剂猛药。于是,王安石变法开始了。
北宋最大的问题是“三冗”。
冗兵?那就裁军、练兵,提高战斗力。
冗官?那就改革考试,培养真正的有用之材。
冗费?那就振兴经济,充实国库。
王安石施行了很多具体的政策,想实现富国、富民、强兵的目标。可是,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他推行的政策要么执行不力,要么执行起来遇到很多困难,有一些新法甚至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
因此,王安石变法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其中反对最激烈的,是司马光。
司马光和王安石本来是很好的朋友,却因为政见不合,反目成仇。朝廷中以这两个人为中心,形成了两个不同的阵营,双方水火不容,互相攻击。
王安石深感改革越来越难,心灰意冷的他最后选择了退出。
宋神宗去世后,反对新法的高太后掌权,她起用司马光,废除了所有的新法。
王安石的变法虽然没有成功,后期更是全部被废,但是并不代表他的变法就是完全失败的。变法之后,北宋国库增收,军队的战斗力增强,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