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博物馆在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种作用不仅体现在文物艺术品的收藏、保护方面,也表现在文化研究和文化教育方面。通过对博物馆资源的再利用,开展一系列文化教育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职能。本文以“大明甲胄”文化展作为切入点,探讨袁崇焕纪念园沉浸式展览的研究与实践,介绍开展此类活动的意义,阐明博物馆既要传播文化,也要充分发挥其公共教育职能。
关键词:袁崇焕纪念园;“大明甲胄”文化展;沉浸式;公共教育
一、袁崇焕纪念园沉浸式展览概况
(一)纪念园概况
袁崇焕纪念园(以下简称纪念园)位于明末爱国名将袁崇焕出生地、故居地东莞市石碣镇水南村,占地4.8万余平方米,于2003年1月正式建成对外开放。2010年2月收归东莞市政府管理,为直属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管理的公益文化事业单位,向社会大众免费开放。2010年11月被评为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0年被定为国家三级博物馆。
纪念园是以袁崇焕故里为依托的纪念性专题博物馆,为收藏、研究和展示袁崇焕文化,弘扬袁崇焕爱国精神的场馆。园内现有袁崇焕石雕像、袁督师祠、故居、三界庙等景点。
(二)纪念园沉浸式展览内容
2022年,时值袁崇焕诞辰438周年,纪念园、深圳市插画协会、深圳插画博物馆于2022年6月6日至8月6日联合筹办了一场“大明甲胄”文化展。
“大明甲胄”文化展以古代铠甲为线索,将古代战场与实用复原铠甲作为主要展品,展出多套甲片、头盔、身甲以及全副铠甲。观众可以近距离地欣赏我国古代铠甲的颜色、材料以及做工细节,并可通过这些细节幻想出无数古代将士金戈铁马、征战沙场的画面[1]。
此次展览还展出了铁锥、铁刀、火锏、铁三眼铳等明代时期的冷兵器和火器,共63件。通过不同种类兵器及其使用方法的展示,让观众了解古代战争中兵器的精巧构造和灵活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最引人注目的便是现场所展示的各类画作,进一步提升了展览的高度和内涵。主办方以涉及袁崇焕的三大著名历史战役為背景,进行了一系列的插画创作,包含了战争主题、铠甲形象、武器类三大主题,把这些插画作为展陈的主要视觉呈现。首先是古籍中的画作,为了让观众能够进一步理解古代战甲、古代兵器的使用以及明代的战争场景,纪念园复原了《剿贼图记》,展示了《出警入跸图》。其次,为了便于观众理解,纪念园展出了诸多现代画作,如插画师戴燿骏创作的古代将士骑马冲锋等战争场景的画作,还有陈大威的《画说中国历代甲胄》,向观众还原了铁盔、锁子甲、蟒袍、褪裙等战甲真实的穿着效果。
本次展览以编绘的形式,从艺术的角度深入浅出分解明代甲胄的历史沿革,以插画的方式重新还原古代战场,还展示明代将士所使用的冷兵器及火器,带领观众进入当时金戈铁马的世界,让丰富的历史文化得到更好的展现和传播。
二、开展沉浸式展览的意义
(一)传播传统文化
我们在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当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努力思考传播方式,充分考虑到观众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用什么样的态度来进行对待,博物馆对此应予以高度关注。
以“大明甲胄”文化展为例,其所展出的内容均围绕明代的盔甲、兵器以及相关的战争场景进行。但不论是盔甲还是兵器,如今都是远离群众生活的存在,除了偶尔在各类电视剧或者电影里能够看到,现在也很少有人会主动去了解它们。因此,我们要通过现代科技的充分应用,力求让古代文化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融入群众当中[2]。我们要积极努力地举办好相关的文化展览,提升文化自信,进一步提高老百姓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创新方式,用心地将其传承和发展下去[3]。
(二)讲好文化故事
“大明甲胄”文化展所呈现的内容和场景,其背后涉及了诸多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故事,那些看似冰冷的盔甲和兵器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因此,讲好“大明甲胄”的文化故事,无疑是展览最重要的目标。
三、袁崇焕纪念园沉浸式展览的活动实践
(一)线上线下预约参观,体验沉浸式展览的厚重
为了让观众能够更加便捷地体验“大明甲胄”文化展的内容,在活动举办期间,纪念园开通了线上线下预约参观通道。
在“大明甲胄”文化展开展前,主办方就通过纪念园的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发布多条展览消息,提前公布相关内容,包括部分铠甲、兵器的介绍,以及合作单位的介绍,让观众了解本次展览的展示内容和大致活动。同时线上平台功能还包括展会到场参观预约、相关活动预约以及导游器的线上租赁等,观众可以提前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操作。主办方为了满足观众的需求,提前在其他博物馆借到了一些导览器,并在导览器的介绍中添加了相关的设置,比如一开始就通过名人故事带领观众先了解“大明甲胄”,从而产生认知,以更好地保障观众的使用。
“大明甲胄”文化展还引进了线上直播的方式。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如今已有很多展会开启了线上直播的模式,本次主办方也开通了多个平台的线上直播,安排相关专业人员在进行线上讲解的同时,与线上观众互动。我们还关注到很多观众会在参观文化展的过程中录制视频、拍照留念,因此设计了方便观众纪念拍照的平台。同时,工作人员可以配合观众录制讲解视频,在满足观众心愿的同时,更好地宣传“大明甲胄”文化展。
总的来说,在举办“大明甲胄”文化展的过程中,主办方积极结合当下的先进科技手段,立足于观众视角,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观展需求。
(二)追溯甲胄历史,寻找文化根源
“读史可以明智”,通俗生动的历史故事往往蕴含着智慧,这也是此次“大明甲胄”文化展的重点阐述内容。
本次展览详细介绍了诸多的铠甲,如出现于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中欧亚大陆的锁子甲(环锁铠、链子甲、锁子连环甲),展览围绕锁子甲的出现和制作、锁子甲如何引入到中国,以及锁子甲传入中国后,经历了怎样的创新和改变等。
通常在展览现场,为防止文物遭受损坏,博物馆都会将展品放置在玻璃柜当中,观众只能隔着玻璃进行欣赏,无法上手体验。但为了更好地提升本次展览的效果,我们一比一还原了几套锁子甲及其他兵器、盔甲,由工作人员进行穿戴和展示,同时还为观众预留了几套铠甲,可以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穿戴,感受锁子甲的重量,更好地感受文物的厚重。
本次文化展通过追溯历史,让观众对冷兵器时代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有观众说:“古代的战争说已经离我们十分遥远,但是在当下,一定也是有很多人身穿厚重的‘铠甲在负重前行,才有我们今天和平幸福的生活,因此,我们更要珍惜生活、热爱祖国。”
利用历史为文化展增添光彩,通过叙事表达,让历史得到更加生动的展现[4]。借袁崇焕诞辰纪念日推广明代甲胄文化,是对古代精湛工艺与艺术巧思的传承,更是了解冷兵器时代战术与智慧的重要载体。虽然现如今已不再需要甲胄,但通过展览的文化推广,能让人们重温威武的时代,了解历经数千年发展传承的甲胄文化与技艺并没有消失。
(三)融合传统文化,开展手工体验活动
“大明甲胄”文化展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文博领域与现代生活连接的新路径,在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推出了“大明铠甲的复原——铠甲拼接涂装折纸手工体验活动”等一系列活动,从历史知识到实物观察,用色彩、线条的方式,将孩子们眼中看到的文物以新的视角和方式呈现出来。
“大明甲胄”文化展把博物馆变成艺术课堂,让文物变得更加有趣。在具体活动中,依托展览丰富的内容,将课堂设置在馆内,通过讲述甲胄文化历史知识,对铠甲进行解读,运用讲解、展示和手绘课程的设置,让学生了解古代甲胄发展历程,领略古代精湛工艺,并现场创作、绘画出他们想象中的“铠甲”。参与活动的成员还会收到绘画材料包,铠甲的DIY画图卡会随机掉落,他们可以发挥想象力,自由DIY每一个部件。“大明铠甲的复原——铠甲拼接涂装折纸手工体验活动”寓教于乐,吸引了众多亲子家庭参加,授课教师采取互动方式,激起孩子们的探索欲望,并让他们进行分组合作,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在与父母完成铠甲拼接涂裝活动后,孩子们还可以现场展现自己的作品,与小伙伴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对在博物馆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有助于进一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印象与记忆,达到较为良好的学习效果,并进一步激发孩子们的爱国热情。
此次活动的反响热烈,陪同的家长认为其丰富了孩子们的见识和假期生活。可以说,博物馆作为国家公共文化体系、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载体,要更多地发挥文化展公共教育的功能,探索公共教育的创造性和实验性,连接博物馆文化和现代生活,赋予博物馆文化新的时代创新意义[5]。
四、结语
通过“大明甲胄”文化展这种沉浸式展览的设计,打造全新的展陈形式,纪念园努力为大众打造没有距离感、具有趣味性和传播性的全新的观展体验,可以说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也有助于我们今后总结相关经验,以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总而言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文物、历史与观众之间架起多元便捷的沟通桥梁,努力为讲好新时代中华文化故事贡献力量,这无疑是我们博物馆人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吕东昇.技术赋能时代下沉浸式展览的“灵韵”研究[J].艺苑,2021(1):26-29+39.
[2]王子璇.博物馆展览中运用沉浸式体验的实践探索[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19):136-137.
[3]张莅坤,田甜.构建博物馆数字沉浸式展览的研究与实践——以“运河上的舟楫”展览为例[J].中国博物馆,2022(1):67-72.
[4]唐诗婉.浅谈沉浸式艺术展览展示设计方法[J].鞋类工艺与设计,2022(7):101-103.
[5]华洁.艺术展览全新商业视角研究:沉浸式艺术展览[J].现代商业,2019(36):9-10.
作者简介:
徐倩(1979—),女, 汉族,广东汕头人。东莞市袁崇焕纪念园文物博物馆员,研究方向:策划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