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兰
在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一带,至今流传着这样一首抗日歌谣:“武克鲁家住祁县夏家堡,他在祁县中学念过书。自从日本鬼子进了太原城,他就坚决参加革命军。参加了牺盟会榆次的斗争,参加了游击队建设独立营。他身为县长不爱钱,他身为营长不惜命……”这是当地群众为纪念抗日英雄武克鲁而创作的《武克鲁歌》,娓娓道来的歌声素描出一位可敬的抗日英雄形象。
要想不当亡国奴,必须去抗日
武克鲁原名武师曾,1921年出生于山西祁县夏家堡村一个开明绅士家庭。他从小勤奋好学,小学时便开始阅读鲁迅作品及进步书籍。1937年夏,武克鲁初中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入太原进山中学读高中。进山中学是一所进步学校,很早就有了党组织,聚集着一大批具有革命思想的青年,马克思主义在这里得到广泛传播,武克鲁在这里可谓是如鱼得水。
但是没多久,1937年11月,日军铁蹄踏进太原,太原城沦陷了,进山中学被迫停办,16岁的武克鲁不得不离开学校回到家乡。他一路上耳闻目睹了日军对家乡同胞烧杀抢掠之种种暴行,心中充满了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于是立志要投身抗日行列,拯救中华民族于危亡之中。他听说汾河西边的吕梁山和祁县南部的来远山都有打鬼子的队伍,便多次外出寻找抗日武装,但因种种原因均未成功。
父母知道他的想法后舍不得儿子走上这条险路。为拴住其心,父母提前为他完婚,让他在家安心度日。但这丝毫未动摇他投身抗日队伍的信念。新婚的蜜月还未度完,他就对妻子说:“要想保家,必先保国;要想不当亡国奴,我必须去抗日。”
1938年夏,武克鲁参加了牺盟会在祁县下王庄举办的训练班(后改为“民族革命学校”)。经过系统学习,以前疑惑不解的问题有了答案,他懂得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也明白了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将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革命的熔炉,使他迅速成长为一名有胆识有抱负的民族战士,为中华民族解放而奉献毕生的信念也更加坚定。学习结束后,他说服家人,离开安逸家庭,参加县抗日工作队,走向抗日战争第一线。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他积极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发动群众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由于工作积极,成绩突出,不久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为壮大抗日力量,武克鲁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发动群众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对于身边人,更是抓住所有时机做工作。在其带动下,他的三爷武欢文,四爷武甫文,五爷武敬文,叔叔武汝为、武汝扬(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研制东方红卫星的五人小组成员之一)、武汝英(又名夏舟),大哥武效曾,弟弟武述曾、武法曾、武企曾、武馔曾、武志曾等12位亲人先后参加了八路军,可谓是“英雄家族”。
武克鲁对亲属要求非常严格。1944年,弟弟武法曾找他要求参加抗日。有的领导看到武法曾身体瘦弱,建议让他到后方学习,但武克鲁坚决地说:“铁是打出来的,人是练出来的。他应该到艰苦的地方去。”他把弟弟安排到二区的边缘地带。1945年在梁村突围战中,弟弟为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出奇制胜,屡歼日伪
1938年12月,祁县抗日游击队整编为交通队,18岁的武克鲁被任命为交通队指导员,专门负责护送我党政军领导通过敌人封锁线。在日军岗哨林立、戒备森严的同蒲铁路上,他一次次出色地完成护送任务,先后将包括朱德、刘少奇等在内的领导人员送到安全地方。同时,还经常带领战士们毁铁路、割电线、破坏通信设施、打击小股敌人,使得这一带的抗日活动非常活跃。
1940年8月,祁县抗日力量整编为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三营,武克鲁担任七连连长。第二年春,日军在同蒲、白晋铁路交叉的三角地带建立据点,修筑碉堡炮楼,大搞治安强化运动,斗争形势日益恶化。这时,第三八五旅原祁县的两个连组成了祁县独立营,武克鲁担任副营长(营长由县长兼任),主持独立营的全面工作。在县委和抗日政府领导下,他带领独立营运用八路军的游击战术与敌人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先后进行了破击白晋路、袭击同蒲线、奇袭鲁村、攻打古县、围困子洪等数十次战斗,很快扭转被动局面,巩固了祁县路东革命根据地。同时还开辟了白晋路西游击区,使抗日武装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独立营也由100余人发展到500余人。
鲁村位于祁县东南20公里处、白晋铁路沿线,是太行根据地通往延安的交通要道,伪军在这里设了一个据点,建在村中地形最高的一处门坚墙厚的地主大院内,居高临下,与日军据点遥相呼应。驻扎在这里的敌人还经常肆无忌惮地窜到邻近村庄抢劫抓人,骚扰群众的正常生活,对当地游击队的抗日活动造成极大威胁。为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鼓舞群众士气,武克鲁经过严密侦察和反复研究,制定了一个拔掉鲁村据点的奇袭计划。1942年2月22日早上,武克鲁带领9名独立营战士,骑车伪装成日军便衣队,从白晋线直插鲁村日军据点。他头戴礼帽,身穿长袍,腰间斜挎盒子枪,车把插着日本太阳旗,伪装成便衣队队长,带领队伍从容不迫地从举枪行礼的哨兵面前进入据点,命令伪军队长整队集合。伪军以为来人是宪兵队,匆忙集合,刚集合完毕就听见一声:“不许动!缴枪不杀!”在独立营战士枪口下一个个举起双手。一名没来得及加入集合队伍的伪军匆忙出门时,恰好看见“便衣队长”扯下胡子,他认出其就是有名的武克魯,惊呼着跑出门外,被眼疾手快的独立营战士一枪击毙。就这样,仅用十几分钟和一颗子弹,就全歼守敌一个小队,缴获15支枪和数箱子弹,创造了“一颗子弹打鲁村”的传奇故事。《新华日报》专门报道了祁县独立营的英雄事迹,太行区党委也通令嘉奖。
位于祁县东南方向7公里处的古县镇,是祁县南部山区衔接北部平川的大村庄,也是敌人对抗日根据地“扫荡”的前哨阵地。日军在这里派有一个伪军中队长期驻守,还常以此为依托对根据地发动进攻。1943年1月,武克鲁经多方侦察,详细掌握了古县伪军活动规律。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深夜,他率领一个排战士,反穿棉衣与夜色融为一体,悄悄来到敌人每天出早操的打谷场,在打谷场围墙上挖开一个仅能容一人通过的窟窿,钻进打谷场,埋伏在场中央的草房里。清晨,伪军照例出来做早操时,伏兵出其不意从草房内杀出,将架在打谷场上的枪支全部缴获,俘虏全部伪军,彻底摧毁了这个敌伪据点。
武克鲁巧擒敌伪的故事,很快传遍周围抗日根据地和敌占区。老百姓听了拍手叫好,敌人听了却心惊胆战。
1944年12月,武克鲁被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任命为祁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兼独立营营长。在中共祁县县委领导下,他率领独立营全体指战员,依靠当地广大群众,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的各项战斗任务。祁县独立营被誉为太行区的模范战斗集体,成为太行区抗日斗争的一面旗帜。
下了战场,英勇威猛的武克鲁像换了个人一样,对待战士们,像对待亲人一般。警卫员申春元是他从战火中救出的孤儿。由于年龄小,武克鲁对其衣食住行关心备至。行军路上,人们常常能看到小春元骑着马、营长武克鲁为其牵马的场景,一时在当地传为美谈。由于武克鲁的队伍是抗日队伍,部队每到一地鄉亲们都热情地拿出自己平时舍不得吃的鸡蛋、白面等食物送给他们。但武克鲁永远记得:共产党员不能拿群众一针一线,他从不接受这些东西,以种种理由婉言拒绝。他高尚的品质赢得了战士和乡亲们发自内心的尊敬。
武克鲁也很不舍家人,但忠孝难两全。投身抗战7年,他仅回家探过一次亲。跪在因过度操劳而双目失明的母亲身边,拢着她散乱的头发,他多想从此留在母亲身旁,可是不把侵略者赶走,有多少家庭不得团聚?多少慈母盼儿归来?武克鲁含泪告别母亲重返疆场。
抗日英雄,血洒神岭
加入抗日队伍后,武克鲁从未忘记自己的初心。为早日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他夜以继日地战斗工作。他身高1.8米,高大魁梧,每次战斗中头上扎一条白毛巾,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带领战士们穿行在枪林弹雨中。在战士们心中,他就是领头雁、主心骨。
随着捷报频传,武克鲁的威名也逐渐传播开来,敌人对之闻风丧胆,必欲除之而后快。
1945年6月5日,武克鲁在祁县白晋路西检查部署工作后,一行8人返回路东的抗日政府驻地。他们走到盘陀村附近时,和自称在太谷经商的祁县人赵成儿相遇,武克鲁还对他进行了一番抗日爱国教育。没想到,赵成儿是一名日伪特务,刚一离开便转身跑到盘陀镇日军据点,报告了武克鲁的动向。接到情报的日军立即纠集盘陀、来远等据点的大批日伪军紧急出动,向武克鲁一行包围过去。
当夜,武克鲁一行来到抗日政府领导下的东峪沟阎家山村。经过一整天奔波同志们已十分疲劳,大家认为这里属于根据地的安全区,敌人一般不敢在夜里来骚扰,就决定在此过夜。不料敌人一路搜寻而来,趁夜色包围了阎家山村。
第二天拂晓,武克鲁出来查哨,发现已被敌人包围。他赶快跟哨兵叫醒其他同志商量对策。为避免乡亲们伤亡,他率领同志们迅速向村外转移。刚到村口就和敌人遭遇。经过激烈战斗突破了敌人第一道防线,从东面沟底向南撤退,可沟口已被堵死,随后他们又折向东面的神岭村突围。这时,天已大亮。尾随而来的敌人越来越多,越来越近,火力也越来越强。敌人从沟西向沟东猛烈射击,8个人中有4名同志相继牺牲,武克鲁和警卫员申春元也负了伤。为掩护另外两人突围,武克鲁和申春元抢占了山头,把敌人火力吸引过来。两名战友安全脱险了,但他俩却陷入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中。激战中,申春元中弹牺牲,武克鲁也身负重伤,敌人停止射击,从四面一步步包抄过来。面对凶残的敌人,武克鲁异常镇静,撕碎随身所带的文件,拉响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年仅24岁。
武克鲁牺牲的消息传来,解放区军民震惊而哀痛。追悼会后,武克鲁的遗体被安葬在河北邯郸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墓碑上镌刻着“民族气节 千古长存”。一个月后,向日军告密的赵成儿被抓获并处决。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的胜利,历史不会忘记抗战英雄。2015年8月,武克鲁被列入“第二批600名全国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硝烟散尽,精神永驻,武克鲁和千千万万的抗日英烈,将永远被历史和人民铭记!
(责编 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