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而言,精心选择经典文本来为学生的精神成长提供良好的营养,是一个根本任务。而作为教师,其根本任务则是面对这些经典文本,然后解读出其中的营养,以方便学生更好的吸收。当然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除了较大的应试压力之外,有一些文本的解读需要教师寻找其源头,深究其思想,这样才能为学生的精神成长与发育寻找到源头活水。但对于其他的课文而言,这样的课文在整个初中语文教材当中并不多见,而由毛泽东同志所写的《纪念白求恩》,就是兼具文学特色与思想的优秀文本。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最常见的思路就是宏大叙事,毕竟出自伟人之手的文本,自带着耀眼的光芒。而事实上,《纪念白求恩》这篇课文也确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其中所表现出来的白求恩精神,都已经成为每一代中国人的精神源泉,来自于其中的一些经典语句,也成为口口相传的佳句。
对于当下的学生而言,毫无疑问的一点就是要将这种精神继承下来,要在学生的心中树立起具有国际视野和中国气质的精神脊梁。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除了延续此前宏大叙事的教学要求之外,也要求学生在精读课文的同时,能够引导学生在课本解读的基础上,去寻找精神的源头。某种程度上讲,这是具有现代意义的课文解读,其好处在于可以让经典的解读与学生的现代需要之间产生共鸣,让文中所强调的思想能够真正扎根于学生的精神世界,只有这样,才能将毛主席对白求恩的评价,以及其中洋溢的共产主义精神真正传承下去。
笔者在解读这篇课文的时候,一方面注意研读课文本身,对其中的每个字、每个句子都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与学习,另一方面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在了解白求恩其人其事的基础上,关注這篇课文在不同时代所带来的影响,这种跨越时空、追根溯源的课文解读思路,对于当下的学生而言特别适合。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当前的学生在接受某一观点的时候,往往都追求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而对于教师来说,通过这样的解读思路来扩充自己的视野,也可以夯实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基础。
一、寻找白求恩精神的源头
白求恩精神在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上个世纪20世纪六七十年代学习“老三篇”的热潮,几乎让每个中国人熟读了1939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延安写的《纪念白求恩》一文,于是白求恩这个名字在中国家喻户晓;2009年白求恩又被中国网民评为100年来对中国帮助最大、最受中国人民爱戴的国际友人之一。由此可见,不管是在抗战时期还是今天,白求恩精神永远值得我们中国人学习与弘扬。[1]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一个准确的判断。对于当前处于中年和老年阶段的中国人而言,认同并接纳白求恩精神是骨子里的,没有任何犹豫;而对于当前的年轻人尤其是学生来说,这样的认同具有一定的挑战,这也是一个客观事实。世界政治经济风云变幻,国与国之间的利益与冲突交织在一起,再加上信息源的多元化,各种各样的信息复杂程度高,真假信息混合在一起,常常让学生无所适从,不知不觉当中也就容易走上弯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学习《纪念白求恩》一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如同上面所强调的那样,认同并接纳白求恩精神,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应当是一个主动学习、自主建构、形成结论的过程,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做一个基础性的工作,那就是寻找白求恩精神的源头。
关于这一点,课文开头有这样一句: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这样一段文字是每一个认真阅读过这篇课文的人都有深刻印象的,因为这样一段文字的描写,可以在大脑中初步勾勒出白求恩的形象:国籍是加拿大,身份是共产党员,年龄五十多岁,来中国的目的是帮助中国抗战,受的是加拿大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
当然,通过这样的描写所勾勒出来的还只是白求恩的外在形象,而白求恩之所以在中国能够家喻户晓,最根本的是因为毛泽东所提问和回答的:“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做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精神。”很显然,不论是国际主义精神还是共产主义精神,最可贵的就是“毫不利己”,就是“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做自己的事业”。事实上除了在这篇课文里,还有其他很多场合都能看到中国共产党对这种精神的宣扬。
更为可贵的是,共产党不仅是这样宣传的,也是这样做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为了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等等,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今天我们在寻找白求恩精神的源头时,所寻找到的也正是这样的精神力量。对于白求恩而言,这种精神力量并非虚拟的,而是真真实实的。在白求恩到达延安的第2天,他就见到了毛泽东主席,在交流的过程当中,他跟毛泽东说,如果对重伤员能够及时救治,那么救活率能够达到75%,而这也成为他坚持到战斗最前线的动因;1938年4月,白求恩东渡黄河,来到了晋察冀边区,就立即投入了工作,忙的时候连续工作69个小时没有休息,当时被他救助过的很多战士对他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人扼腕叹息的是,1939年的一次紧急手术当中,白求恩同志被感染,并且不幸逝世。消息传到延安之后,毛泽东悲痛异常,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纪念白求恩》。从此以后,“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就成为对每一个共产党员的要求,也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精神成长的力量源泉。
二、白求恩精神的现代意义
无论是对于中国共产党员来说,还是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树立起像白求恩这样的榜样,实际上是在为中国人的精神树立起脊梁。“人总是需要一点精神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说榜样教育就是毛泽东思想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毛泽东在遴选榜样的时候特别注重“民族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结合”“党性与群众性的完美融合”,以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2]正是遵循这样的标准,所以毛泽东对白求恩同志的评价延续至今,仍然让人读来感觉心潮澎湃,面向当下的初中学生,在带着他们阅读《纪念白求恩》这篇课文的时候,需要的就是在对传统解读进行继承的同时,让学生感觉到白求恩精神的现代意义。
白求恩在加拿大的生活期间,选择了共产主义信仰,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愿意接受加拿大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来到中国;原来少有人知道的是,在来到了中国之后,在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队伍之后,他才成为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才走上了共产主义的光辉道路。众所周知,白求恩来到中国的时候,中国共产党还处在成长的初步阶段,从物质生活的角度来看,当时的中国共产党没有任何吸引人之处,但是当时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國共产党人,却以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当然彼时这一宗旨还没有被明确提出,但那个时候中国共产党就是这么做的),吸引着社会各界的有识之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队伍。中国共产党也真正成为了全体中国人利益的代表!这种跨越历史时空的解读,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当白求恩从一个人道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的时候,就对应着今天的每一个人继承白求恩精神,并且让他发扬光大的时候。
同样要让学生知道的是,当后人在阅读毛泽东同志当年写下的《纪念白求恩》时,白求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精神价值,已经超越了个体的生命价值,白求恩以及白求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已经如同阳光一样普照着中国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在这篇课文当中,毛泽东同志一直在强调“学习”。所谓学习,其实就是用白求恩精神来塑造自己,这种塑造同样应当是跨越时空的,对于当下的每一个中国人依然是适用的。用白求恩精神来塑造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那么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能够得到延续,白求恩作为一个英雄的价值也就得到了延续。
白求恩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说:最近的一年多,是我生平最愉快、最有意义的时日,我非常的快乐!唯一的希望就是多有贡献!从这样的话语当中,可以看出白求恩已经真正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而他之所以感觉到“最愉快、最有意义”,就是因为他自己无私的奉献。这种精神传承至今天,依然应当是每一个中国人应当继承的,要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有意义,要让自己真正愉快起来,所需要的其实不是索取,同时也不是物质利益,而是建立在奉献基础上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让自己成为一个“大有利于人民的人”。
同时,寻求白求恩精神的现代意义,某种程度上讲,是将白求恩个体身上的精神,投射到今天的每一个社会个体身上,譬如学生。如同本文一开始所指出的那样,解读类似于《纪念白求恩》这样的经典课文,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能够让学生接纳课文的中心思想,能够让学生接纳白求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在初中学生解读这篇课文之前,他们有的听说过白求恩,有的可能都没有听说过,学生在自己的轨道上经历着生活中的一切,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略显朴素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这些人生观与价值观与白求恩精神无法做到完全一致,但是这并不妨碍白求恩精神在他们身上的投射。比如说,文中说“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投射到学生身上,应当会有怎样的解读呢——我们每一个同学都是学生,应当以学习与成长为中心任务,那我们对什么应当精益求精呢?
这样的投射实际上就是在寻求现代意义,是让学生在对白求恩解读的过程当中“留一只眼睛给自己”,是让学生在勾勒白求恩精神图谱的同时,让自己也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精神谱系。
三、在寻源与传承中求真义
应当是一个怎样的精神谱系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需要建立在对白求恩精神进行溯源、对现代意义进行探究的基础之上。这实际上是一个寻源与传承的过程,自然也是一个将白求恩精神发扬光大的过程。
笔者所理解的精神谱系是这样的:在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华民族的利益,寻求祖国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和谐途径。行走在这条途径之上,作为当下的学生,应当致力于自身的成长,应当用中华传统文化与共产主义精神、白求恩精神来鼓励自己,要让自己的精神世界生长着中华传统文化与共产主义精神之花。
有了这样的精神谱系,那学生成长过程中,精神世界就不会荒芜,学生的学习也会少了一些功利化取向。初中阶段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在初中阶段为学生梳理这样的精神谱系,用白求恩这样的人物形象来支撑起精神家园的建立,可以说是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兼具。同时,伴随着这样的精神谱系,无论是在学习当中还是在生活当中,都应当有坚定的信仰,要努力将理想付诸于行动,要在寻找精神力量的过程中认同“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其需要“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这同样可以视作是精神谱系中的元素。
在寻源与传承中求真义,还有另一层含义,那就是今天的初中学生终会拥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与精神世界——这应当是传承与创新的结果,没有了传承,精神世界会崩塌;没有了创新,精神世界会缺乏活力。在引导学生解读《纪念白求恩》的时候,所要继承的精神自然就是白求恩精神,所要创新的努力,则是现实世界相结合的、能够促进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的成果。只有让学生领略到这种现实意义,那么白癜风精神才能真正成长到学生的精神世界里!
今天的全体中国人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这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需要全国各族人民的齐心协力。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再来读《纪念白求恩》一文,就可以发现文中蕴涵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道德原则,其首次树立了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典范,成为我们党思想理论教育史上方法论的一大创举。[3]今天教师解读这篇课文,一个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实现对学生的精神塑造。只有有了这样的精神塑造过程,那么“白求恩精神”才能够真正深入人心,白求恩精神的光芒,才能永远闪耀在每一个学生的身上!
参考文献:
[1]穆阿妮.毛泽东《纪念白求恩》一文发表始末[J].党史文汇,2011(4):51-53.
[2]颜柯,宋智敏.毛泽东榜样教育:标准,方式与启迪——从《纪念白求恩》到“向雷锋同志学习”[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5-9.
[3]王京跃.白求恩精神的现代意义——写在毛泽东《纪念白求恩》一文发表70周年之际[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12):102-106.
苏红梅,河北省顺平县蒲阳镇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