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劳动力市场对艺术设计类人才的需求有了根源性变革,传统艺术设计类人才由于不能适应这一新技术变革带来的市场需求转变,从而陷入就业困境。人工智能时代对艺术设计类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均提出了相应要求,艺术设计类人才的创新发展是应对人工智能技术挑战的应然之举,培养创新型艺术设计类人才是回应时代需求的必然选择。
1 人工智能与素质定义
1.1 人工智能
关于人工智能的内涵界定,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展开分析。
首先,从“人工智能”的定义上看,可以分为“人工”与“智能”两部分。“人工”通常所指的是“人造的、人为的”,而对于“智能”的界定,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定论。《辞海》中将“智能”定义为:“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最早探索人类智能起点与思路的研究者,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从能力构成的角度加以探讨:“智能是人在日常生活及工作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的能力”。从这一角度看,“人工智能”泛指机器具备的,能够探索与模拟人思维过程的能力,是一种人造的智能[1]。其次,从“人工智能”研究的范畴上看,它既是一门汇集了计算机科学、信息等众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型学科,同时又是一项探究如何使机器延伸、模仿人类智能的技术。国际权威百科全书中将“人工智能”定义为:“设计计算机程序以完成由人执行时需要智能的任务”。这包含两层含义,其一为利用机器模拟人类的某种智力功能,其二为利用自动机模仿人类整个思维活动的过程,这也是当前人工智能所要实现的由弱到强的模式突破[2]。
笔者认为人工智能是人类智能的丰富与拓展,其以研究人类智能规律为目的,通过不断地训练使计算机具备某些智能行为,延续人类智能并弥补其不足,从而让计算机具备像人一样能够正常听、说、思考与行动等综合能力的技术,主要以实体机器、虚拟VR形象以及小程序的形式呈现。简单来说,就是人将自身所具有的分析、解决问题的组合能力,以技术的形式赋予了机器,使得机器拥有了和人相同的智能,让机器做人做的事情。
1.2 综合素质
基于综合素质的内核来把握,其描述的是人掌握的众多能力的综合,包含了专业、学识、见解、能力等等,各类能力、知识积累与道德修养,这些内容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个体的综合素养。人的综合素质可以更好地促进整个社会实现快速进步,其包含了科学层面的知识,包含了素体素质层面的内容,也包含了实踐能力,甚至还存在着政治立场。个体综合素质的高低,往往是通过其生存、社交、语言、适应、音乐、文艺、体育等各类方式来表现出来。在素质教育的目标确定层面,需立足于人格独立、个体自主,并彰显精神自由。
1.3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
具体到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来剖解什么是综合素质,可以理解为其是身体、心理、科学、人文、业务、品德等的综合内容,各学生在校的时候可以按照自身条件来提升其兴趣、喜好与专长然而切不能疏忽全方位发展。教育学生“如何做人”,也就是让学生知道如何做人。知道如何抓住机会,平时应该磨炼学识、技术、交际能力、应变能力等,求职之前必须把它予以升华和提炼[3]。
2 相关理论研究
2.1 综合素质理论
素质:涉及先天、后天素质,先天素质基本是经由遗传而取得的,后天素质是基于教育、训练、环境等所影响、塑造的结果。心理学来看,“素质”指人生来就保持的某些解剖心理特点,特别是运动器官、神经系统存在的特征。从教育视角,可以甄别先天的个体差异,从而对后天的教育施以不同的侧重点,因材施教。从社会学角度,“素质”指人在生理、心理和行为等方面所具有的从事某种活动的基本条件和能力。
综合:一种可以测量或表现的能力类别,与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并列存在,但是要高于“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看待事物的观念,把各种不同而有关联的事物组合在一起的,综合等同于组合。更多地把综合理解为一种能力类型,其指向了一个人的灵活和创造性运用各种知识、能力、情感和意志力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综合素质:一个内涵十分完善的定义,由各类复杂的成分而构成。目前,人们对于综合素质的理解主要有两类:第一把综合素质理解为各种“素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道德品质)的组合;第二把综合素质理解为某一类素质。在所搜集到的相关文献中,有关综合素质含义,专家剖析视角不同,给出的观点存在区别。英国专家罗伯特·赫勒(Robert Heller)提出综合素质基本解释为“如果要在工作过程中得到最突出的绩效并且全面发挥你的潜力,需要掌握基础性的技能,此外,还应存在一定的思维创新与敏捷性,善于让工作更趋向于高效,找到好教师并且从其中受益。”
新形势下对高职院校水利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发展要求由注重单一技能发展到强调综合素质、由依托课堂教学发展到开发多元途径、由注重实现就业发展到关注生活幸福。
2.2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个性:人的品质和风格,可以显示为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体质能力、精神状态等,显示为人在发展中的差别性。人的个性是针对个人独特性的增长。这也就是说人的自觉能动性、创新性等通过这样的培养模式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且也造成个性的模式化、同步化等有所丧失,也不再保持个性的定型化等,每个人都在保持其人格、理想等,显示出其存在的特殊性,表现出和别人不同的特性,也就导致了个人的无法取代性,为社会的进步供应了很大的活力与生机。
人的全方位发展一定要以人自身内在的精神动力作为主要的驱动力,这一动力主要是因为人对发展的自觉意识,在对生命价值与自身形成了一定的理性认识、自觉感悟的时候,才可能自发出现强烈的发展需求与动力,才可能来在未来实现全方位发展,并且在这一道路上持续努力。这一源于对生命价值的自觉和关怀,对人生目标的设定和追求即人文精神。按照这一视角而言,人文精神让人们发展的欲望和需求明显有所提高,引发了人希望获得终生发展的动机,对人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在人全方位发展的素质结构中处于较为重要的位置,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也客观地确定了以培养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质为中心的教育,成为推动人全方位发展得极其重要的教育力量。
3 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素质教育提升建议
3.1 联动打造五大平台,全面推进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工作
(1)打造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使用开学仪式、职业技能周、毕业庆典等环节,借助集体学习、组织报告会、开放式主题班会等形式的活动对学生实施理想信念教育、三观教育与职业教育;借助新生军事训练,渗透一定的军事理论与基础性技术,对学生予以集体主义教育、爱国教育、国防教育;每学年进行优良学风班级来创建这些活动,学生干部培训班等。
(2)是打造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平台。改革人才培育方式,强调创新创业教育的突出作用,聘用和培育一批校内外青年创新创业导师,促进“校校合作”“校地合作”“校所合作”,创建一批校内外青年创新创业基地,运用“众创空间”“孵化园”等资源,每年立项5-10项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促进青年创新创业活动。定期举办好校园科技文化活动节,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文化宣传、举办创新创业赛事等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依托学生创新创业社团,通过定期开展“创客沙龙-半月谈”“GYB、SYB创新創业培训”等活动,促进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育管理激励保障机制。
(3)打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台。建设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每年必须对新生予以心理测验,构建学生心理健康信息档案;每学期创办心理健康教育学术报告会,需要确保每一日,咨询室都保持开放状态,确保为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的通道是畅通的,没有空间障碍的。
(4)打造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平台。全面落实《全国志愿服务条例》,打造志愿服务品牌,组建志愿者队伍,每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加快志愿服务工作的数字化建设。
(5)打造校园文体活动平台。开展专家大讲堂、开放式主题班会等系列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学术讲座、科研成果展览、行业企业介绍等活动;每年新生入学、五四、国庆等时间节点举办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成果展示活动;校团委、各院系团总支主动组织指导学生参与校内外第二课堂有关文化活动与竞赛。强调学生社团在学校文化活动中的关键作用,打造一批活动多、效果好、评价高、参与面广的精品社团,充分发挥其作用。
3.2 加大教师队伍建设
建设一流的双师型校内专职教师团队。在世界各大高校中,很少有学校开办艺术设计专业。我国职业院校为减少就业压力,应时代发展需求,多数都设立了艺术设计专业。但是,大学对艺术设计专业基本上都是零基础起步,怎样建设优质的队伍,首先要清晰,什么是一流?如今的专业教师基本均获得学士或者硕士学历的人才,这第一便保证了教师的专业性。教师通过总结教学经验,不断参与科研工作,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支持。另外,艺术设计专业教改对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等有新的规定。任课教师不仅要对专业知识有充分的掌握,同时也要在实践上下功夫,参与一线工作。通过多方位地进行教师能力建设,方能建设一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学生提供出优质的教学服务。
“双师型”教师不单单是要学习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参与企业工作,接受深造。这便和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保持较大程度的一致性。高职学校在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同时,既要做好教师理论知识再教育培训,也要通过校企合作让教师参与企业工作,获得实践经验。对艺术设计专业现状进行分析,通过不同途径来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对于紧缺教师人才,高职学校需要积极做好引进工作。
3.3 发散思维训练,提升艺术设计信息提取能力
重视多角度观察艺术设计数据,避免思维固化。教师在艺术设计教学中不应过于模式化地进行统计教学,而应重视培养学生统计思维的灵活性使其敢于从多种角度来思考、分析数据的特征,避免思维固化。因此在提供了一个艺术设计统计案例之后,教师可以适当留给学生讨论思考的时间,在讨论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并不断拓宽统计思维的宽度。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自己和他人之间的思维碰撞,不仅能够挖掘到数据表面的信息,更能发现数据隐含的信息。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就是在恰当的时机给学生恰到好处的引导和提示。例如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比较等方式对数据或初步提取的信息做进一步处理,使学生发现挖掘数据深层信息的方法。
引用
[1] 王佳.“智能+”时代技能人才需求变化及培养策略[J].商场现代化,2021(2):121-123.
[2] 谢璐,韩文龙,陈翥.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多重效应及影响[J].当代经济研究,2019(9):33-41.
[3] 黄曼,蓝杜骞.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考评促“一站式”服务发展——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师,2018(8):105-106.
作者简介:陈珺佳(1994—),女,重庆人,硕士研究生,就读于泰国格乐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