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简介】
何忠国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习时报社副总编、《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主编,全国党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中央直属机关党建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理事,浙江红船干部学院特聘专家。长期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校系统从事党的思想理论宣传和政策研究工作,多次参与中央有关重大调研任务和重要文稿起草工作。主持和参与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课题研究多项,独立或参与完成著作十余部。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大论断,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和根本保证,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与方向,科学指明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和任务,为新征程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南。
党领导人民成功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党领导中国人民追求现代化、创造现代化、发展现代化的伟大历史,党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就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指导思想上不断成熟、在战略谋划上不断清晰、在实践路径上不断丰富,逐渐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人民意愿的现代化道路。这条现代化道路,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这条现代化道路是中国人民经过一代又一代艰辛探索得来的,来之不易。
現代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启了中国现代化探索的新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为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1945年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解放中国人民的生产力,使之获得充分发展的可能性,有待于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在全中国境内的实现。”“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现代化”这一概念,“我们已经或者即将区别于古代,取得了或者即将取得使我们的农业和手工业逐步地向着现代化发展的可能性。”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毛泽东向世人宣告:要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党的八大将建设现代化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任务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党的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在第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周恩来再次提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两步设想:第一步,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20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这一时期,中国逐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为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再次吹响了现代化建设的号角。邓小平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并指出:“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党的十三大提出中国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的总体战略部署:第一步目标,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在20世纪80年代末已基本实现;第二步目标,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目标,到21世纪中叶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一个以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为特征的“新四化”。我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推动现代化建设不断迈出新步伐。
新时代十年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
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新时代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确立了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为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总体上看,新时代十年,面对国际环境风云变幻和国内经济运行的新情况新特点,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成功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我国的大国经济地位进一步巩固。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经济增速连续多年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30%,居世界第一。截至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到18.5%,人均GDP达到12551美元,已接近世界银行确定的高收入国家门槛值,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消费市场、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不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进步,主要体现在:
一是创新发展的第一动力作用更加凸显,我国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新机遇和挑战背景下,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新经济蓬勃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跃居世界第二位,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大幅跃升,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二是经济发展协调性可持续性稳步提升,经济结构调整不断优化。我国协调发展步伐稳健,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结构持续优化,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成为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新型城镇化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全面提速,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不断迈出新步伐。区域重大战略有效实施,东中西和东北实现联动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呈现新面貌。
三是绿色发展态势持续向好,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扎实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蓝天、碧水、净土,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环境需要不断得到满足。
四是开放发展迈向更高层次,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我国坚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主动,全球第一大贸易国地位树立并得到巩固,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全面拓展。
五是共享发展持续加强,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持续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卫生体系,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民生新期盼得到更好满足,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牢牢把握党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
党的二十大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安排进行了展望,并重点部署了下一个五年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面对新征程新使命新任务,我们既要清醒看到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更要牢牢把握发展所具有的坚实基础和战略机遇,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篇章,坚定不移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组织、调动、凝聚广大人民群众智慧和力量的根本政治保障,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最大特色和最大优势。发挥党的强大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凝聚起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合力,从根本上保证中国式现代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和关键,但如何推进发展却各有不同。现代化不是单选题,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带领人民探索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也一定能够走得稳、走得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从本国实际和国情出发,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进人民福祉推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深刻把握“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在推进现代化的实践进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坚持人民至上,以造福全体人民为根本目标,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好日子,让每个人获得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的机会,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不断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
四是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深入研究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把握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规律,在前进道路上始终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不动摇,形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五是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我们党依靠斗争创造历史,更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必须清醒认识前进道路上进行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握新的偉大斗争的历史特点,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坚守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概,在机遇面前主动出击,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在风险面前积极应对,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夺取新时代伟大斗争的新胜利,不断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