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清枝
许是因为年少时又穷又饿的,我自小就忘不了那句漳州老话——“有食有福”,这话总是挂在老一辈人的嘴边。“有食有福”就是有得吃是福气,吃得越好越有福。
中国人和全世界人民一样,都爱吃,道理很简单,吃是生存的基础。“民以食为天”,但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中国人吃出了更为丰富多彩的食文化,吃出了无数美妙万端的传说。在中国,一年到头连绵不断的传统节日就都和吃有关,这方面,闽南漳州人尤为突出。一年中,漳州人吃的第一个高潮是农历的正月十一,俗称“食福”。也就是在农历正月十一的晚上,漳州人会精心准备一桌好饭菜,全家共进,其乐融融,寓今年有福之意。漳州老话还说,“食福食到老酷酷(高寿)”,也就是说,正月十一的吃,不但能吃出福气,还能吃出长寿,福寿双全!
“食福”,有食有福,至于吃什么则不定,漳州民间有“十一福吃十一样东西”的说法,但并没有确切的十一样食物,只是寓意吃得越丰盛,福气越大。大鱼大肉、山珍海鲜,有的人家还做点米粿等,依旧是传统的年菜。有一些人家讲究一些,席上必吃韭菜和豆腐,俗谓“韭(久)菜春,年年春,有豆腐(富)”,也有“豆腐春,韭菜富”的妙说。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一顿好的晚餐,是吃福最传统的方式。这个衍传千年的民俗,想来十分温暖而充满喜感。把吃和福联结在一起,是很有道理的。“福”字,其寓意就是有衣穿,有田种,有嘴能吃饭。中国长期处于农耕文明社会,特别是封建社会的晚期,整个社会发展十分的缓慢迟滞。1840年以后的中国,更是内忧外患,神州大地历遍战乱、灾荒和瘟疫的折磨,新中国成立之后,又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使人们对饥饿有着恐惧而深刻的记忆,对“吃”有着无比强烈的向往。“吃”关乎活着,活下去。感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感谢邓小平,40多年前,中国走向改革开放之路,政府把经济建设放在中心位置,让中国人吃饱,因为,“吃饱”就意味着社会安定太平,“吃好”就意味着民众富足国家强大。“吃”岂是小事?
亲爱的漳州还有俗谚:“千辛万苦,为着腹肚”;“有食有行气,有烧香有保庇”;“吕洞宾,顾嘴无顾身”。这些土话诙谐有趣,浅显明白,神仙都重吃了何况是血肉之躯的人?俗谚不俗,显示了漳州人说大白话做真朴人的生活理念。可能有人会不赞同,人生来就是为了吃么?人生来当然不只是为了吃,但吃绝对是人生大事。据说,1949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不到50岁,而今天是将近80岁。我坚信,战乱时代人短寿多半是吃不饱,甚至就是饿死的,而吃得饱吃得好,吃喝富余,就可以长寿,就是延年益寿,就是国泰民安,就是人民之“福”。如果有人不屑谈吃不以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健康快乐为荣,我建议让他饿上三天,然后再来和他谈谈红烧肉,谈谈尊严、快乐和幸福。
在漳州的民间还有一说,“玩在苏杭两州,食在福建漳州。”早时不懂,玩在苏州杭州估计没问题,那里自古繁华,杨柳依依,美女如云,自是令人流连的人间福地。吃在漳州?漳州有什么好吃的?后来逐渐明白这句老话的意思:漳州是鱼米之乡,有山有海,也就有豪享不尽的山珍海味;俗谚的另一层意思就是漳州人擅吃,能折腾吃,不是那种随便可以亏待自己的主儿。这也显示了不少漳州人的自信,无论在什么年头,我就是爱吃能吃,吃出滋味,吃出满足,吃出生活的七荤八素。
在日益富足的今天,談谈吃享受吃是多么的顺理成章的事情呵。漳州的吃融合了周边特别是潮州地区的特点,形成了自己“鲜、香、淡”的独特风味,在色香味上独树一帜且种类繁多,仅漳州传统小吃可以列举无数:手抓面、猫仔粥、海蛎煎、烧肉粽、五香卷、烫米饭、牛肉汤、三肝卷、土笋冻、文武肉、莲子鸡、当归鸭、沙茶肉、面煎粿、卤面、豆花粉丝、锅边糊……可谓花样百出,据说多达200多种,荣登“福建名小吃”的达50多种。
作为漳州人,我是深切感受到这里吃的热烈气氛的。逢年过节不用说,迎来送往不用说,单就你光杆一个,想四处走走,随便吃吃,就够你忙乎的了。前些年,我有一个做电视节目的朋友光哥,他的栏目是生活类的,刚开始一直找不到北,很郁闷,后来有一天突然开窍了,做吃的!于是开始搜街,也就是把漳州的大街小巷的好吃网罗进来,一条条街做,主持人就在那店里大快朵颐,边吃还边对着话筒喊“好吃好吃”!满头大汗。结果节目很快就火起来,据说收视率也蹦得老高。这些年,微信、抖音超级发达,下海的光哥的自媒体还是做吃的,锵锵滚,眼花缭乱,吸粉无数。现在的漳州云集了几乎全国各地风格各异的吃食,川菜、湘菜、粤菜、东北菜、南靖菜、诏安菜、东山海鲜……大街小巷星罗棋布时时煎炒,东西南北处处飘香。我不知道在漳州百姓的心里是不是这样想的:生活就如城边的那条慢悠悠的九龙江,宽阔迟缓,不急也不躁,但吃是不能耽误的。前几日,一位外地的朋友来访,请他尝漳州美食,他是吃得满嘴流油,酒足饭饱之时,竟兴奋得眯起眼睛:“漳州人,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