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然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成都的一家社区食堂附近办事。想着随便对付一顿午餐,第一次走进了社区食堂。店面不大,可能也就20来平方米,收拾得很干净。
墙上张贴的价目表写着,一份套餐20元,两荤一素一汤,有偏辣和清淡两种口味。除了套餐,还可以单点,有炒菜、面食、稀饭、豆浆等。
正值饭点,但比起周围的许多餐馆,食堂的人流量不算大。食客主要是老年人,也有年轻的快递员、外卖小哥和公司职员。味道不算很好,但荤素搭配合理,出餐速度快,也可以吃饱。有的老年人带着餐盒,吃了饭后把剩菜和米饭打包带走。
向有关单位了解后得知,像这样的社区食堂,主城区的社区基本都有。这块涉及几个主管部门,市场监管局管食品卫生,住建局管场地,民政局管运营。在运营方面,大多数是由社区引入专业的社会力量,当地相关部门给予一定的政策补贴。由于其公益属性,菜品定价较低,大多社区食堂的利润较微薄,基本只能保运转。
事实上,社区食堂这项惠民工程早在几年前就已推开,只是存在感较低,有的甚至濒临倒闭。对于快倒闭的食堂,社区也很难找到愿意接盘的经营主体。而随着外卖行业兴起,城市社区居民的选择更多,还能享受送餐上门服务,相比之下,社区食堂显然不够具有吸引力。
面对较低的存在感和微薄的利润,城市中的社区食堂是否还有必要存在?
正当有此疑惑时,我看到有店员正忙着将十几份套餐打包,准备送到居民家中。了解后得知,社区食堂对于该区有户籍的65岁以上老人有优惠。具体来说,65岁以上老人在首次用餐时可以录入人脸识别和身份信息,系统刷脸成功后可以享受每份套餐立减5元的优惠。另外还可以享受充值优惠,社区内可配送到家。
就方便老人和提供优惠服务而言,社区食堂作为市场餐饮机构的补充,有其存在的必要。
近期,住建部、民政部发布的《关于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指出,完整社区建设包括完善社区服务设施,适应居民日常生活需求,配建便利店、菜店、食堂等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对此,有人预测社区食堂会焕发新的生机,也有人担忧,大规模地开办社区食堂会不会对市场上的餐饮行业形成冲击?
社区食堂相对于一般餐馆,采购量大、成本较低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究其基本功能,只是社区服务设施发挥保障作用的一部分。社区有哪些人群的三餐问题需要被保障,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各种各样的美食、娱乐等产品越来越触手可及。但应该意识到,社会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始终存在需要照顾的群体。社区食堂作为社区服务体系中的一个板块,其背后蕴含的逻辑是对行动不便和低收入人群的兜底保障,与市场上的餐饮服务机构有显著的区别。
同样的,社区食堂要想长期生存下去,需要在服务细节和质量上下功夫。毕竟,把食物送到嘴里只是最后一步,如何让前面的过程更省时省力省心,让社区居民的意見建议体现在一粥一饭之中,社区食堂还需要有更加系统化的服务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