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教育与改革发展规划中指出,新时代的教育要推动建设以政府为主导、企业行业共同参与,并结合本地特色产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产业学院的建设。但是現在高职院校中产业学院建设存在人才培养目标单一、产学研协作与人功能薄弱、管理体制僵化等问题,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产教融合。因此,文章将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一种“校企双元,项目贯穿、模块分流、五位一体”的产业学院建设新模式。
关键字:产业学院;产教融合;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校企双元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2)10-0137-02
1 产业学院建设意义
1.1 产业学院是校企合作双方实现互利共赢的一体化合作模式[1]
产教融合作为校企合作的重要的实现途径,高职院校大力建设能够实现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和途径——产业学院,通过产业学院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随着校企合作的逐渐深化,高等职业院校中发掘更多样的途径和形式来实现校企深度融合。产业学院作为新兴的校企合作新形势,受到高职院校的极度重视。
加快高职产业学院建设,必须明确其建设机理和行动依规,其中要以推动人才培养、资源共享和创新发展为动力,以满足区域行业、产业、企业的需求为逻辑,以实现学院、学科与专业重构为关键。在此基础上,打造产学研合作平台,实现高职产业学院的多方共赢[2]。
1.2 产业学院是学校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的抓手
在国家高等职业示范院校和优质高职院校发展计划中,产业学院建设作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一项重要的内容,是优质院校和高等院校建设在某种程度上的延伸,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抓手[3]。
1.3 产业学院是促进人才链、产业链、教育链和创新链有效衔接的途径
产业学院是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产业学院的成立以及建设,不仅仅能够促进学校和企业的深度融合,还能够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能够实现知识互补,这是将他们有机融合的最基本的逻辑和原理[4]。
1.4 产业学院是推动校企深度融合,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
高职院校与企业通过成立产业学院,对产业学院进行建设,能够完善校企协同创新、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校企共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深化人才模式改革,培养更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校企双方通过同建共享优质课程以及教学资源,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和课程改革,推动高职院校双高/职教高地建设[5]。
2 产业学院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学校建设的产业学院或者行业学院,都存在着几个共同特征:一是学院的功能明确,都是为了服务于当地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发展;二是通过学校与企业行业合作办学,实现资源共享,在职业院校中实现|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资源共享、课程共研、师资共培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来对学生进行培养;三是职业教育性质相同,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将企业生产性实训项目带入课堂,将学生只学习理论知识的模式转化为项目型或任务型模式,采用任务导向式或者项目驱动式方式进行教学。
按照产学合作理论审视传统产业学院,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 人才培养目标单一。在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为了突出校企合作,培养学生时,过分强调“订单式”的人才培养。将企业的项目转化为课堂学习内容,为了能够让学生在毕业后迅速地适应新的岗位。但是问题在于过分强调实训项目,忽视了专业理论的学习、职业素养的学习和学生共同特征的培养,对学生后续持续发展以及岗位转换和职业生涯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
2) 产业、学院共同育人效果差。产业学院之间的合作应该是教育和产业两个社会实体共同参与学生的培养。在学习、生产过程中不仅要伴随着学校教师理论的传授,还要伴随着企业产品的研发与创新,解决“复杂工程为题”是连接专业技术创新和企业产品创新研发的桥梁,没有企业产品研发合作的环节的校企合作教育是不完善的、短暂的、无效的[6]。
3) 管理体制僵化。无论是在高职院校内部建设的产业学院还是在行业聚集区建设的行业学院,均是独立的教学管理单位,必须有专门的学院负责人、任课教师,独立的设备、资源。但是在实际运行中,学校与企业界限明显,不重视共同制定有效的管理体制,仅仅流于表面,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与制度,灵活性不足,产业学院共同育人的效果下降 [7]。
3 产教融合背景下对建设产业学院路径的探索
我院建设产业学院计划在原有产业学院的基础上,继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以企业项目为支撑,打破传统的产业学院中校企合作模式以及职业教育限制框架,将学校教育模式与产业部门管理模式相融合,制定双方共同管理制度,将企业工作体系与学校教学体系相结合,将学校理论学习和企业实训项目相结合,以项目为支撑,以混合式教学、嵌入式课程为手段,构建校企双方真正的跨学科、跨岗位的“跨界”人才培养模式。
3.1 总体框架
产业学院建设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3.2 研究目标
1) 成立信息类产业学院理事会,确定区域产业动态发展新趋势
针对区域产业动态发展,在产业学院内部成立产业学院理事会,由7~9人组成,设理事长1人,由学校分管校领导担任;副理事长2人,由学校和企业分别推荐专人担任;理事由校企合作双方、行业代表及相关机构、部门代表组成,把握专业领域发展趋势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方向,为提高教学质量和企业效益提供指导咨询。定期对区域产业的发展开展广泛调研,根据区域产业的动态变化调整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使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群与区域产业动态耦合发展,为产业动态发展输送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
2) 打造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
基于服务区域产业发展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定位,根据学院“政治素质硬,职业能力强,生活品质高、国际视野宽、发展潜力大”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围绕知识、能力、品德、素质、创新创业五个维度,将思政元素应用到教学中,使思政贯穿人才培养整个体系,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价值积累和创新实践的“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深化,五个维度结构均按“培养内容+培养方式”设计。
3) 构建“校企双元,项目贯穿、模块分流”人才培养模式
以培养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所需的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与行业、领军企业紧密合作,秉承“校企双元”育人理念,采用“项目载体”人才培养模式,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到学院,企业工程师与学院教师、在校学生共同完成项目开发,进而转化为教学项目,实施项目化教学,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基于成果导向理念,构建课程方向模块,根据产业动态调整,将课程方向模块动态组合实现学生专业发展方向分流。
4) 赋能区域经济,提升信息类产业学院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
在共建产业学院过程中,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着产业需求,在产业学院乃至整个专业学院的内部,建立学科专业紧跟产业实施发展的动态调整机制,与企業共同商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健全师生主动进企业实习锻炼、主动服务产业,推进科研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共同制定产业学院管理机制与责任机制。产业学院的建设要 激发社会培训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应用研发能力,为企业解决生产一线技术难题,提高科技开发、 技术应用类研究能力,使得大数据应用技术、人工会智能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教师能专业引领区域 产业发展。定期到企业开展技术指导,给予一定的技术支持,促进区域经济快速恢复。
3.3 基本内容
1) 制定发展规划,持续推动校企融合
实施项目教学,推动培养改革。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群依托华为、新大陆、达内、济南博赛、东软等企业,每个企业提供一个综合性业务项目,开展生产性实践项目教学。依托校企共建的创业孵化基地,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组建大学生创业团队进入孵化基地。继续聘请企业优秀教师指导各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推动学校与企业一体化育人。
2) 构建“五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
将“三全育人”贯穿“五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知识传授:重在智育,将理论知识传输给学生,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技能训练: 重在智育、德育,采用四段递进训练方式,训练学生就业导向的专业技能,使学生有职业道德和就业能力。素质养成:重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身体素质。价值积累:重在德育,坚持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通过思政教育、价值引领、价值实现,不断塑造、积累而成。
3)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设置与专业对应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优化完善“五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以健全校企“双元”育人体制机制为保障,创新实施“校企双元、项目贯穿、模块分流”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培养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所需的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与行业、领军企业紧密合作,秉承“校企双元”育人理念。采用“项目载体”人才培养模式,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到学院,企业工程师与学院教师、在校学生共同完成项目开发,进而转化为教学项目,实施项目化教学,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4) 广泛开展调研,成立产业学院理事会,确定区域产业动态发展新趋势
为适应潍坊职业学院转型发展的新形势,有选择性吸收外部力量共建产业学院,共同参与学校学科和专业(群) 的建设,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优化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学科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功能,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培养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实用型人才,实现校企双方共建共管,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在产业学院内部成立由政府产业相关负责人、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产业发展领域专家、合作企业负责人、学院领导以及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产学研指导委员会,定期对区域产业的发展开展广泛调研,根据区域产业的动态变化调整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使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群与区域产业动态耦合发展,为产业动态发展输送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
本文通过产业学院建设的研究和实践,旨在指导高职院校和企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教融合,顺应当地产业发展,结合产业发展特色,培养适应专业产业发展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潘浩,董铸荣.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特色产业学院建设实践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20(52):196-197.
[2] 孙宏,朱红,庄三舵,等.产教深度融合的纺织服装产业学院构建路径分析与思考[J].轻工科技,2020,36(12):175-177.
[3] 苏志贤,李雨.基于四位一体产教融合模式的数字产业学院建设途径探析[J].产业创新研究,2020(22):179-181.
[4] 李维仲,章小剑.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建设现状及路径设计——以G职业学院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22):273-274.
[5] 李雷.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建设路径研究[J].科技资讯,2020,18(32):240-242.
[6] 罗婷婷.产教融合背景下产业学院建设与发展路径——基于教学管理与改革的视角[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20):17-18.
[7] 黄玉华,毛好喜.党建引领下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双元”育人探索[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36-38.
【通联编辑:张薇】
收稿日期:2021-08-15
基金项目: 2020年潍坊市科学技术发展计划(2020RKX171) ;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2021年第一批立项项目基于课程的课程思政案例在专业课程中的教学设计研究(项目编号:2021-AFCEC-431) ;潍坊职业学院《新一代信息技术》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研究成果;潍坊市科技发展计划:大数据背景下的潍坊市智能旅游平台的研究与实现(2019GX037)
作者简介:李能能 (1992—),女,山东潍坊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职业教育等。